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单片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CDIO理念,构建了以实验、课程设计、本科创新和第二课堂竞赛为核心的金字塔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向导,实现了CDIO理念中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结果表明,基于CDIO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运用此教学方法对教学大钢进行调整,并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教学模式和方法、评价体系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表明,通过此教学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其他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CDIO教育模式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教学实践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在其人才培养目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尝试着运用CDIO的理念来指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提出相应的途径和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CDIO模式简单而言就是将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以及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作为载体,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将所学习的各种不同的地课程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是"做中学"以及"基于项目的教和学"的集中体现。在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CDIO模式下的课程主要将培养大纲分为了基础知识、个人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以及工程系统能力4个方面,只有提高这4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机械专业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在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CDIO模式的运用是有着十分重要作用的,该文将简单地对CDIO模式下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思考与探索,希望能够对提高机械类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对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详细阐述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改革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SQL Server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开拓创新等问题。应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SQL Server课程教学中,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改革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做能够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培养目的。  相似文献   

7.
CDI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一种经典模式.该模式强调工程教育应当关注实践,以科技为基础,将教育过程置身于产品/系统生命周期的具体情境中,以培养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为目标.本文介绍了CDIO的模式及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阐述了运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Ⅰ级项目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探索了基于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根据CDIO12条标准和中国民航大学CDIO教学大纲,设计和建立CDIO初级项目的 8个教学步骤,分别为项目确定、项目准备、研究问题、定义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验证解决方案、验收与考核。实现以项目小组为主体、教师为技术支持和指导者,两者互相沟通和协调关系,体现教师和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过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借鉴CDIO教育理念,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构建了"14533"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技能实训,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工电子课程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通过对CDIO模式的研究,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培养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等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独立思考、创新和动手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