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纳米机器人     
2011年11月22日,荷兰科学家研制出一台纳米汽车机器人,它由一个分子组成,长度为1纳米,即1米的十亿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纳米机器人     
《科技术语研究》2012,(2):21-21
2011年11月22日,荷兰科学家研制出一台纳米汽车机器人,它由一个分子组成,长度为1纳米,即1米的十亿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科技大会上,谷歌X实验室生命科学小组负责人安德鲁·康拉德透露,谷歌正在设计一种纳米磁性粒子,这种粒子可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进行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这种纳米磁性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的概念最早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未来有可能建造一种分子大小的微型机器,可以把分子甚至单个原子作为建筑构件,在非常细小的空间里构建物质.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在底层空间制造任何东西.这是医学革命——纳米机器人可能在未来不久,就能应用到实际临床医学中去,如今不少科学家已经踏上实现这个梦想的征程.不论是能够终结癌细胞的DNA机器人,还是能够在体内“巡逻”的“健康卫士”,都在纳米尺度世界中完成现有科技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26-26
围绕“分子电子学”这一核心,按计划开展了各项研究工作,在高性能分子体系的设计与合成、低维分子材料的制备、有机单晶微纳米器件、高性能分子材料器件和分子电路的基础问题等几个方面取得许多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4,(2):57-57
分子机器是纳米科学技术的一个梦想。 与现有的生物型分子机器以及人工分子机器概念不同,本项目提出一种杂合型的机器——“人工纳米生物机器”,通过设计把人工纳米结构与具有不同功能的生物分子有机集成起来,二者互相配合,期望能够实现高级功能。  相似文献   

6.
由于双壁纳米碳管独特的双层结构,可望在纳米器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根据构成两层碳管的导电性不同,可用作分子导线和记忆功能的分子存贮器等纳米电子器件,并可用作分子轴承、分子马达、超高频分子振荡器等纳米机械器件。同时,双壁纳米碳管的双层结构也为研究层间作用力对声子和电子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但是迄今为止,所制备的双壁纳米碳管由于纯度低、无序排列和直径分布较宽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对其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先进炭材料研究部任文才等于2002年率先提出了流动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法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无缺陷的纳米尺度的结构单元,碳纳米管有着前所未有的力学性能。但是由于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基质之间结合较弱,其在复合材料中的潜能尚未得到完全发挥。本研究通过将由碳纳米管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与聚合物链段在分子尺度进行耦合,使碳纳米管的真正潜力在宏观尺度的复合材料中得以发挥。有着这种结构的复合纤维的力学强度相比于离散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有了数量级的提高。不仅如此,纳米管与聚合物链分子尺度的耦合可以导致热固性和热塑性基体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质明显不同,表明传统的宏观复合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纳米尺度的耦合行为。  相似文献   

8.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制备对特定分子具有专一识别性能的聚合物的技术,具有惊人的专一识别性,已获得持续关注。采用沉淀聚合法、表面印迹法、溶胀聚合法、悬浮聚合法等可制备多种形态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印迹技术已经在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检测分析、食品非法添加物质检测分析以及食品活性功效成分分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05,(18):53
一个美国科研小组报告说,他们制造出世界第一个纳米阀门。这个阀门可以控制分子的进出,科学家设想将来用它向细胞内输送单个药物分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杰弗里·青克等人研制的这个纳米阀门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人工设计的轮烷分子,是阀门的活动开关“芯”;另一部分是500纳米见方的多孔硅物质,是阀门的固定部分,其小孔尺寸只有几个纳米。  相似文献   

10.
纳米技术堪称“下一代科技领袖”最热门的候选者。最激进的倡导者宣称,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套分子制造系统,可以通过机械方法让一个一个分子彼此相连,自动构架出各种各样的结构,最终制造出各种结构复杂的成品。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纳米”这个术语已经被过度滥用,几乎任何微小物件都在用“纳米’,这个名字为自己脸上贴金,甚至连机油、防晒霜、唇膏、滑雪蜡之类的商品都号称含有“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1.
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及纳米结构表征与操控手段的不断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纳米生物机器研究的发展,吸引了众多来自化学、物理学、纳米技术、材料、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科学家加入这一前沿领域。纳米生物机器作为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前沿交叉热点,其研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对生命奥秘本身的探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应用研究的衔接,在智能材料、生物传感器以及纳米生物机器人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最终实现纳米生物机器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纳米生物机器主要包括两种:以蛋白质分子马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3,(2):13-14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性重大疾病,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存活率和降低医疗费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十分迫切的需求。磁共振分子影像(MRI)是分子影像学的前沿分支,能够在分子水平上探测生物体异常,已成为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一、纳米生物技术发展现状 1.纳米生物分析与诊断技术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生物分析研究手段微型化、平行实验能力、灵敏度等一直有待于改进.采用普通荧光标记方法有精度和分辨率的限制,高通量生物分析体系的设计又受放大方法的速度和成本这一瓶颈制约.采用生物分子的纳米粒子(如量子点)标记的纳米生物分析技术平台则可以突破这些限制.量子点是胶状的纳米晶态半导体,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发光性,已作为一种新的发光探针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13日至11月12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第213-218次学术讨论会,主题分别是:“中国国家空间天气计划”、“飞行和游动的生物力学与仿生技术”、“基因组学和生命的进化”、“历史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认识”、“生物分子光子学”、“分子纳米技术与自组装的金属纳米体系”。  相似文献   

15.
对分子科学和分子技术的发展简况、研究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指出在发展分子科学研究的同时必须注意加强相应的技术发展.这将对促进分子科学的发展及推动分子科学为国民经济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1月17日至12月24日,香山科学会议先后召开了主题为“山地科学体系与资源环境安全”、”纳米分子材料与器件”、“分子影像关键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CAE软件产业的战略对策”的第336—339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7.
目前科技界普遍公认的纳米科技的定义是:在纳米尺度(1-100nm)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纵)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科学和技术。纳米科技与众多学科密切相关,它是一门体现多学科交叉性质的前沿领域。现在已不能将纳米科技划归任何一个传统学科。如果将纳米科技与传统学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二异丙胺系列高温分子铁电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对材料兼顾高性能、柔性、环保、质量轻、低矫顽场、可靠性等诸多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传统的陶瓷铁电材料提出了新的挑战。陶瓷材料虽然性能好却含重金属,还存在密度大、重污染、生产耗能高、材料矫顽场高、刚性强等不足。目前陶瓷铁电材料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电子信息工业发展对材料的需求,急需寻找新材料去弥补传统陶瓷材料的不足。在此背景下,分子铁电材料由于自身的诸多特点重新受到重视,其质量轻、柔性高、环保、无重金属、能耗低。因此,我们将分子铁电材料与陶瓷铁电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借鉴相关研究的新发现、相关理论、重要方法,依托晶体工程和化学多样性为分子铁电材料研究提供有效帮助并构筑分子模型和设计调控结构,以寻求在性能、能耗、环保、柔性等多个角度实现突破,进而合成新型分子铁电材料,为其将来实用化和系统的科学研究提供指导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前科技界普遍公认的纳米科技的定义是:在纳米尺度(1-100nm)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纵)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科学和技术。纳米科技与众多学科密切相关,它是一门体现多学科交叉性质的前沿领域。现在已不能将纳米科技划归任何一个传统学科。如果将纳米科技与传统学科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一、纳米生物技术的界定 纳米科技是指在1~100nm尺度空间内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性质的科学和技术,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分子机器(molecular machine).生物分子都是处在纳米尺度,生命是纳米水平的分子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界早就存在分子机器了,细胞就是一个可以自我复制的分子机器.因此,纳米技术首先应该从师于生命体;或者说,纳米科技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而成的纳米生物学将给我们以自然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