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作为对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的修正和拓展,对于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技与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方面,通过对集体无意识内容的重新阐释,有利于揭示当今生态问题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另一方面,借助深层生态学思想和荣格心理学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解读人类在自然和生态面前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民族文化理论,对鲁迅小说中所描写一些民族无意识进行了解读,主要是:对权力暴力性的认可;对别人痛苦的赏鉴;对有价值的事物的完全否定。  相似文献   

3.
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荣格集体无意识提出的关键在于他考虑到社会因素对人类无意识的影响,突破了弗洛伊德个体的局限。集体无意识的核心是原型成原始意象,这是人类最深层的心灵反应,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以非理性为特点的人本主义倾向,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柏君 《新余高专学报》2015,20(1):103-104,138
鲁迅的小说是复杂的,因此对鲁迅小说研究的视角也必须是多维的,从鲁迅与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关系入手,讨论分析了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5.
《寒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作品深刻揭露现实的同时,又蕴含着对人性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索,使作品具有了更深沉的魅力。本文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对《寒夜》加以观照,探析其故事原型与人物原型,并认为《寒夜》的艺术魅力还源于其渗透了集体无意识、承载着原型。  相似文献   

6.
荣格和艾略特都在试图探寻艺术的奥秘。荣格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而艾略特着意于历史精神和民族心灵;前者深入到了人类的潜意识,后者是从意识层面的历史文化人手,二者都认为文学应该是非个人化的。这种理论有合理的一面,但往往容易陷入绝对。文学是通过个人化的方式表达非个人化的情绪,非个人化的倾向使诗人的主观性得到更充分更完美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格以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实际上涉及的是关于人类心灵的基本结构、人性模式及其生成和承传问题,它联系着原始文化、原始思维、发生学以及关于本能、遗传等方面的理论,涉及到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人类精神发展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种文学中的人类学”——论原型批评方法及其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即原始意象。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原型批评的奠基者是弗雷泽的神话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加拿大学者弗莱的原型批评说。原型批评着眼于从文学的表象去深入探寻艺术作品产生的终极渊源及其艺术魅力的原始根源。  相似文献   

9.
阿Q在精神胜利法中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避免了因要做他自己而产生的绝望。但当他碰到恋爱问题的时候,它就失灵了。他的求爱是源于这样一种深厚的“生命无意识”,是他的性别自我渴望获得认同与肯定的生命需要。这种生命需要如此本真,如此强烈,以至于他无法去粉饰。但阿Q合理的生命无意识在日趋没落的封建末世屡次遭到僵死冷酷的集体无意识的打击与摧残。他的恋爱悲剧堪称范例。当阿Q在生命无意识的驱动下稍一偏离集体无意识的严酷规范时,他的精神和肉体便被同类们的集体无意识无情地挤灭。  相似文献   

10.
土地原型与恋土情结肖四新一、土地:最深层的原型“原型即人类种族记忆显现形式的原始意象”。这是荣格心理分析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在荣格看来,负载着人类世世代代具有普遍的心理经验的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潜藏在人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进入意识领域。而只有从那些反复出...  相似文献   

11.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这个男性话语权占主导的时代,女性"刻板"印象的形成不仅是男性作用的结果,其中更掺杂了女性对于既定模式的默许与维护。荣格的精神分析法中关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界定,可以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做一个较清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诗歌集《苏珊娜·穆迪日记》逆向采用荣格原型理论构造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始意象”完美逻辑结构,回顾加拿大拓荒期间,加拿大先祖穆迪夫人摆脱身份错乱感、实现“再生”的经历,完成穆迪夫人“再生”原始意象的构建;剖析穆迪夫人“再生”原始意象的激活与穆迪夫人“再生”原型的显现过程,实现“再生”原型的建构;展现“再生”原型所象征的加拿大拓荒先祖选择回归旷野、构建加拿大独特文化的加拿大式坚守精神,促成“再生”原型背后加拿大民族集体无意识在加拿大人心中的回归。这一逻辑结构的逆向运用,使加拿大人民感受到了祖先遗传下来的强大精神指引,有利于加拿大人民重新审视自我,拾获精神遗产,构建民族身份归属。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雨由自然界的表象上升为艺术意象后,往往成为涂抹着诗人浓烈感情色彩的一种意象,这或许也就是荣格所说的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原始意象吧。本文从雨给人带来的愁苦和欢乐两种不同情绪来分析古诗词中的雨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15.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16.
精灵(tricksfor)是儿童小说中令人瞩目、频繁出现、颇受广大少年儿童读者喜爱的艺术形象.精灵形象多种多样、滑稽幽默、情趣横溢。光彩斐然、富有艺术挂力,在儿童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在他主编的《人与人的象征》(ManandHissymbols)[1]一书中阐释了他的理论:梦中连续不断出现的象征指导着人的无意识思想;原型和象征构成了无意识的语言,而且在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原始宗教仪式中这类原型和象征被人们当作一种模型来看待。关于神话,荣格指出:“英雄神话是世界上最普遍最常见…  相似文献   

17.
唐鹏 《科技信息》2013,(20):152-152
原型理论奠基者之一的荣格提出了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他认为心理学要求人们在超越个人的集体心理中去探讨艺术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根源,发掘它的魅力所在。一旦"谁讲到了原始意象即原型,谁就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因此,《圣经》作为一部体现了古代先民普遍性心理长期积淀的典籍,具有丰富的原型内容。《远离尘嚣》是哈代的第一部较为成功的小说之一,其人物、情节、意象、语言等都与《圣经》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小说中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伽百列"(Gabriel)和"芭思希芭"(Bathsheba),更是直接借用了《圣经》神话里的人物名字,让人浮想联翩,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强大的、潜在的并且经常是无意识的一组力量,它决定了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感知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企业文化特别重要,因为文化要素决定了战略、目标和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意识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是在受教育,无意识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受教育。无意识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对教育者来说则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有意识教育为无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效果也需要无意识教育去巩固和深化。我们提倡把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形势下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网络是一个容纳百川的大江湖,江湖上各色人等时不时就会喊几声号子,这些号子有的被四处流传,有的则很快销声匿迹。若想让你的号子流传得够久远,那么只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足够创新、足够好玩、足够有寓意。网络流行语,如今正以一种无厘头的姿态迅速生长和蔓延着,在其背后,究竟是无聊,是标新立异,还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而在这些网络流行语背后,又将折射出怎样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