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适应江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江苏提前实现“两个率先”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党委经过广泛调查、深入研究于2003年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把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的现代化技术师范大学”。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党委提出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几年来,广大教职员工扎实工作,奋力拚搏,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督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马俊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6):F0002-F0002,F0003,F0004
江苏镇江人,1974年出生于景德镇市国家一级画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陶瓷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陶瓷行业技能人才评委陶瓷美术专业技术人才评委首创“青花分水半刀泥一芦苇”题材陶瓷艺术系列作品。  相似文献   

3.
经过近20年艰苦创业,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形成当前办学规模,成绩斐然。未来几年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以及“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已经确定——以科学发展观确立“质量立校”共识,通过强化管理、落实职责抓紧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根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从“三性融合”、“三证齐发”、“三教统筹”三方面形成职技高师办学特色,凸显“特色兴校”优势;制定和落实有力措施,迅速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两支队伍,以“内培外引”集聚人才,促进“人才强校”出成果,调动全院积极性,为实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跨越式发展目标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京口学人     
《镇江高专学报》2013,(3):F0002-F0002
江苏镇江人,现任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主任,兼任《现代管理科学》《江苏船舶》《镇江高专学报》编委、江苏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高级会员,为镇江市“169”学术技术带头人、校级教学名师。  相似文献   

5.
日前,江苏省科技厅宣布“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成立。转移中心将及时收集、跟踪世界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向江苏企业进行介绍和推荐,为中外双方提供跨国技术转移的中介服务。为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提供各种快捷、高效的资源信息服务。关注国际技术市场、  相似文献   

6.
张丽 《当代地方科技》2013,(22):139-140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工学融合新思路,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课程体系改革、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新典型。  相似文献   

7.
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急需技艺型、智能型的操作、维护人才,高职教育正是以职业岗位群为中心,以“必需”、“够用”为度,系列化、规范化、标准化地强化技能训练,加大实践环节,培养高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但其必须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改革课程结构体系,配备大量、有效的办学手段和设施。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决策,汉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两块重要基石。在教育实践中,汉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处于分立、割裂的状态,并没能达到“1+1>2”的效果。通过探讨汉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策略,助力“汉语+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使汉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连续几年的“民工荒”和“技工荒”给高速运转的广东经济敲响了警钟,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急需大批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职业技校和培训机构发展困难重重,人才输送严重不足。本文作者从宏观展面上深八分析了我国技能人才供求的现状,利用SWOT方法分析了我省发展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并指出了存在的一屿薄弱环节.强调在实现从“量”和“质”两方面入手解决我省技能人才困境上要勇于冲破传统人才思想樊篱,建立健全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采取多方举措,积极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发展营造一个成熟健康的经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地方高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江苏沿海发展迫切需要地方高校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服务沿海发展中存在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利用好这些优势为沿海发展服务,可以实现地方高校和沿海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2014,(6):F0002-F0002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肇始于1952年。在建国初党和国家最早创办的几所商业职业教育院校之一——苏南镇江商业学校的基础上,历经多次沉浮变迁和叠加整合,1958—1959年,一度扩建为本科建制的“江苏商学院”.培养出两届商业本科毕业生。  相似文献   

12.
近期,我国煤炭行业面临较大困境.面对新常态、新机遇和新挑战,煤炭企业需要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数字矿山”是中国矿业信息化和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数字矿山”复合型技术人才在煤矿企业、科研和高等教育等几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并剖析了“数字矿山”复合型人才培养被边缘化的几方面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行业内尤其是煤炭类高校的“数字矿山”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点儿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芦音 《遵义科技》2006,34(4):28-31
1 现状 目前,遵义市市内共有高等院校4所,其中,省直属普通高等院校1所(遵义医学院),省属市管普通高:等院校1所(遵义师范学院),市属职业技术学院1所(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市属专科学校1所(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五”以来,各高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遵”、“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指导思想,在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利用高等院校人才、技术和科技条件平台等科技资源,围绕促进教学、促进学科建设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学、科研与为当地服务对象的紧密结合,是高等技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高等技术教育的“加速器”,高等技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出新型的技术人才,还要创新思想,造就出创新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5):F0002-F0002,F0003
王仁芳,男,1974年出生,工学博士,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硕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和宁波市“领拔人才”第二层次,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多媒体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众多优质创新要素,在技术研发与转移、产业再造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建设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现代交叉学科的建设平台、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平台、产业技术的集成平台、制度创新的运行平台,是实现“政产学研用”的有效途径。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由政府扶持,依托高校建设,基于技术、人才和资本三大要素有效运行的独立法人单位。在技术上,建立技术富集与创新机制、项目运行机制和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人才上,建立人才汇聚机制、人才筛选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在资本上,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机制、资本追逐技术的机制、高校投资机制、资金取得使用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上海信息化》2007,(11):59-6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上海市信息委根据崮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的要求,会同市人事局率先在全市实施了信息领域“653工程”。在各区县歧府、各委办局以及有关高校、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的配合和支持下,“653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各项基础工作不断夯实,为今后全面实施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奠定了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杨捷  欧阳凤 《科技信息》2009,(22):20-20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使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已是非常必要。本文介绍了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供用电技术专业教育将继续进一步体现“能力本位”思想,实现产学合作,注重实际,逐步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扩大学生就业面,努力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级应用性综合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上海信息化》2007,(12):61-61
在电子政务网络日臻完善和“一口受理、协同办公”政府办事机制逐步建立的背景下,虹口区政府抓住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有利时机,与市信息“653工程”办公室合作,把虹口区公务员协同办公培训纳入全市信息领域“653工程”之中,以市区联动的模式,整体推进全区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太原科技》2011,(5):111-111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未来五年,山西省引人高新技术人才工作将紧紧围绕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和五年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任务,找准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坚持“育”“引”并举。重点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引进对象由一般的专家和常规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