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12月12日下午6:00,中国第21次南极考 察队的13名冰盖考察勇士在完成了雪橇配载、身体检 查、物资清点之后,开始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冰 穹A"挺进。 考察队所有的人员和装备都依赖四辆雪地车拖拉 前进:一号车是导航车,除了负责冰雷达观测和GPS 导航外,还要拖拉一个生活舱雪橇和一个航空煤油雪  相似文献   

2.
国永春 《科技潮》2000,(7):41-41
科学家多年来一直担忧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而淹没那些人烟稠密的沿海城市。更让人忐忑不安的似乎是南极西大陆,它的冰盖如果融化足可以使海平面上升两层楼房那么高。它不像南极东大陆或格陵兰岛,其冰雪覆盖下的岩层高于海平面,而是低于海平面2500米,向大海延伸的冰层在洋流的作用下向上漂浮,岩石上面的冰层迟早会被撞裂,分割成若干冰山而最后消融。南极西大陆的面积大致相等于墨西哥,如果它的冰盖彻底消融,将使海平面升高5~6米。最新地质科考论证及卫星图像数据表明,南极西大陆的冰盖正在“肌玉暗  相似文献   

3.
科技短讯     
我科考队率先登上南极冰盖之巅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这个最高点,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又一壮举。 科学家将通过建立中山站至冰穹A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完成国际横穿南极计划中由我国承担的考察任务。 目前,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点区域进行冰芯钻探,已获得近100米的浅冰芯,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获取的惟一一支冰盖顶点冰芯。我国初步具备海啸预警能力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海啸预…  相似文献   

4.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5分,南极当地时间1月18日0时15分,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武汉大学博士生张胜凯手中的GPS接收机显示,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这个点就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中国南极科考奋斗了15个年头的DomeA终于找到了!张胜凯成为首位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中国人!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距济南13209公里”,有一个方向标指向济南。这个方向标是张胜凯特意安放的……  相似文献   

5.
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250年来NO-3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50m雪芯资料,详细研究了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250年来NO -3 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50年尺度上,本地的NO -3 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50年来,伊利莎白公主地NO -3 浓度与太阳活动没有相关关系,认为本地的NO -3 可能主要来源于中低纬度地区的闪电和极地高空中的各种大气过程,雪冰中记录的NO -3 浓度可能是其来源、传输路径和沉积过程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50m雪芯资料,详细研究了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250年来NO -3 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50年尺度上,本地的NO -3 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50年来,伊利莎白公主地NO -3 浓度与太阳活动没有相关关系,认为本地的NO -3 可能主要来源于中低纬度地区的闪电和极地高空中的各种大气过程,雪冰中记录的NO -3 浓度可能是其来源、传输路径和沉积过程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7.
针对微波辐射计的交叉极化比率(cross polarizedgradientratio,XPGR)算法在冰盖冻融探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依赖于实地观测数据的XPGR结合小波变换模型进行南极冰盖冻融探测的方法,即运用小波变换模型对XPGR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做小波变换,得到南极冰盖融化开始、持续和结束时间分布图.此方法由于能自动选取大量样本点且具有一定的去噪效果,不仅提高了冰盖冻融探测的计算效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冰盖冻融探测的精度,更好地实现了南极地区冰盖冻融监测系统建设的业务化运行目标.  相似文献   

8.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  相似文献   

9.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到达中山站,考察队员于12月22日开始向冰穹A进发,经过21天终于抵达。  相似文献   

10.
《少儿科技》2008,(3):42-42
不久前,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的天文学家正按照计划开展天文台址的考察,并安装调试我国首架南极望远镜阵CSTAR。CSTAR是我国首台南极天文设备,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  相似文献   

11.
南极冰盖的冰量占世界总冰量的90%,是地球上主要的冷源,它的平均厚度达2200米。南极冰盖保存着完整的层状结构,真实地记录了千万年以来地球气候环境的本底特征和大环境的沧桑变化,从而为科学家研究地球古气候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天然档案。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南极冰盖考察  相似文献   

12.
探索宇宙奥秘是天文学家的使命,而南极可能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观测点。不可接近之极冰穹A(Dome A)处于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米,离我国南极中山科考站有1200多公里远。那里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80℃以下,夏天最暖和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2020,(1)
正雪鹱全年栖息在南极大陆边缘及其周围岛屿上,春季和秋季都不迁徙。在极度低温、大风和干燥的南极大陆,雪鹱又经历了怎样凶险的繁育之路呢?冰雪世界的南极,以广袤的白色大陆而闻名,但拥有白色的不只是冰雪,还有被称为"南极白色精灵"的雪鹱(hù)(Pagodroma nivea)。雪鹱又称雪海燕,体形似家鸽,除眼睛、嘴和腿爪为黑色外,全身覆盖白色羽毛,有灵巧敏捷的身  相似文献   

14.
尹传红 《科技潮》2009,(5):43-43
新近进行的冰核钻探和海冰监测结果表明,尽管专家对南极洲西海岸冰雪消融感到担忧,但南极洲大部分地区的冰并没有大面积融化。与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的全球变暖正使南极冰盖融化的观点相反,南极洲许多地方的冰在增加。4月中旬.南极条约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在为此次会议准备的报告中指出,南极“最近几十年气温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5.
正1945年,在二战同盟国于诺曼底海岸发起猛攻一年之后,海洋也在忙着建立自己的滩头阵地,在一座重要的南极冰川防御工事下方挖掘通道。派恩岛面积相当于美国得克萨斯州面积的两倍,其冰盖厚度达两公里,是正在极速消失的南极洲西部冰盖的关键所在,它是本世纪海平面上升不确定性的最大驱动力之一。近年来,没有哪座  相似文献   

16.
一、南极的冰盖考察 南极是一块神秘的土地,直到今天它还是地球上最孤独最寒冷的地方.但它并不是游离于其它大洲以外的独立世界,那里的一切与我们生活的大陆息息相关,并且关系着全球的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未来等重大问题,是全世界科学家深感兴趣的天然实验室.开展南极考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尽管如此,人们为什么还要争先恐后远渡重洋,不惜一切代价去进行南极考察呢?除了国家意图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埋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  相似文献   

17.
《世界博览》2013,(18):73-75
从世界的尽头出发事实恰恰相反,这是前往南极的最主要门户,绝大多数前往南极的邮船和游客都是从这里出发,完成南极梦想的。上百年来,人们探索南极这片遥远白色荒原的脚步永远没有停息过,因为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寂静而充满神奇,终年被冰雪覆盖却又生机勃勃。这里是地球设计师的完美艺术杰作,雪亮纯净的白色和美得夺人心魄的蓝色是这里的主基调,各种形态的冰盖、浮冰是这里  相似文献   

18.
视觉     
正美国《科学》杂志7月25日发表的研究显示,火星南极冰盖表面下约1.5千米处存在一个约20千米宽的液态水湖。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有望引发对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新探索。研究人员还发现,该液态湖的温度约为零下68摄氏度。水温远低于冰点,为什么还能保持液态?该研究负责人奥罗塞解释说,水中可能溶有镁、钙、钠等火星岩石中的金属盐,这些金属盐像防冻剂一样,加上冰盖带来的  相似文献   

19.
科技视野     
我国“973计划”实施5年成果显著;2004年我国生物信息技术取得进展;中国南极科考队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程津培: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摇篮;2005年度自然科学基金经费将有较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20.
在地球各大洲中,南极大陆是最高大、最冷酷、最纯洁、最美丽、最神秘莫测、最桀骜的。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大陆,是拥有青藏高原的亚欧大陆的平均高度的2.5倍。地球上最低的地方也在南极。南极大陆上的本特莱冰下槽谷,在海平面以下2500多米,比北冰洋的平均深度还要深两倍多呢!这是在巨大冰盖的重压之下,大陆地壳向下弯曲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