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和实践素来是一对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实践则需要理论的指导并反过来进一步丰富理论。电子政务领域也是如此。"电子政务知识体系"是一个纯理论性的话题,但是它对于构筑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基础体系框架、指导我国的电子政务实践发展却有着重要意义,而这么多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实践的发展,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2007年9月底,一场聚集了中国电子政务理论研究界一流专家学者的大讨论在国家信息中心举行,讨论的焦点正是如何正视中国电子政务实践的发展,构筑具有体现中国国情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电子政务知识体系"。现将有关出席会议专家的代表性发言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子政务的功能定位与政府治理创新(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我们对中国政府治理整体功能定位的理解,毫无疑问,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其整体功能也同样应该定位在构建一个“管理服务型”的电子政务体系。所谓“管理服务型”的电子政务体系,是指从中央到地方推进电子政务,必须按照上述政府治理整体功能定位的要求,构建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框架:一方面,要把加强政府对社会、市场,特别是对自身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对电子政务的投入越来越大,对加强电子政务规划、提高整体效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从一些地区或行业的电子政务规划看,大多仍是按照其他专业领域规划的模式:阐明指导思想、规划原则,提出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配套措施等,往往篇幅很长、内容很多,但总令人觉得与期望中的“顶层设计”有距离,也使电子政务规划比其他专业领域的规划更容易得到“虚多实少”、“操作性不强”之类的评价.显然,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实践的需要已经超过了这种电子政务规划所提供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权威说法     
《信息化建设》2010,(11):3-3
“要看到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杨学山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2010年国际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交流会上表示:中国电子政务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还要看到发展中的不足,认识到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抓去做。  相似文献   

5.
原南汇区以临港新城机关办公中心建设为契机,按照“整体规划,集约建设,系统管理”的工作思路,启动了新一轮电子政务建设,建成了在全市各区县中具有较为鲜明特色的电子政务系统,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应用平台建设及管理运维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具有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也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具和途径,而服务型政府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追求目标,二者在建设方面具有互补性和一致性,因此开展电子政务必须同建设服务政府紧密结合。本文首先讨论了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关系,然后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行政体制改革历经三十年后的今天,政府角色有了明确的定位:“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也是一种服务型政府,中国长期以来在责任政府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但是行政问责制度化、法律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法学界对行政问责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本文试从安全责任事故管理的角度谈行政问责的现状,在对实践归纳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安全责任事故管理中问责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完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苏庆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4):22-22,93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数字档案馆被世界各国视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时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和实践,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1998年就着手进行“中国数字档案馆工程”研究课题,目的是建立一个试验型数字档案馆,构筑在Internet环境下,其体系结构包含多个分布式数字化资源库,并实现横跨多个资源库快速查询检索。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本文仅时数字档案馆档案存储检索系统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外网作为政务信息化的基础承载平台,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头戏”之一,政务外网的规模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 江西省于2010年在中西部省份中第一个启动了全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构筑起一个覆盖全省的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用一条全省政务“信息高速公路”,承载起大量面向公众的政务应用,成为全省政务处理工作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今后5至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中国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发展10个领域。一是加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一代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联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平台;二是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形成连接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发布、信息服务;三是制定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完善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立全国和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四是推进数字化城市工程,加速二网合一的城…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大气科学包含全球性一般理论和区域性实践知识.陶诗言学术成长轨迹表明他是中国大气科学本土特性的典型代表.原因有四:第一,陶诗言为世界范围内大气科学知识体系做出贡献;第二,陶诗言与中国当代大气科学知识体系共成长;第三,陶诗言的大部分科学理论源于并服务于中国本土气象实践;第四,陶诗言开创了中国大气科学的“实践学派”.中国大气科学本土特性既满足了国家需求,也为世界大气科学做出贡献,对全球性和本土性进行了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包含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部分,建构主义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其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情境观等一系列思想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和理论基础,在我国课程设计的理念转变与实践应用中也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教育创新发展为思路,提出了以现代理念、新知识视觉和先进教育技术为基础打造21世纪的“公安高等教育技术平台”和在全国公安高等院校构筑公安高等教育新教学体系“学科联合体”的构想,并进一步探讨了以学科联合体和教育技术平台为链接基础的教学网络平台结构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加快公安高等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5.
对电子政务而言,信息安全是格外需要关注的焦点所在。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与自由的同时,严格控制对信息的访问权限、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同样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传统意义上“白纸黑字”的认证方式,早已不再适应新的需求,那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我们将如何构筑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铜墙铁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是我国电子政务大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社会各界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电子政务建设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01年12月25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了“政府信息化先行”的方针,明确了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方向。2002年7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件)下发,明确了“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体系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检验体系,而事实上更是一个指导体系,本文研究了大量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的经验成果,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的体系框架,并对各项指标的量化方法进行探讨,为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如果用“国外网站群”这个主题词,在百度和Google上进行搜索,可以说没有任何符合标准的结果。这并非搜索引擎出了问题,而是“网站群”这个概念,其实是地道的中国特色,像VCD和短信等“土特产”一样。它不是网站的复数形式websites,也不是指同一公司下的一群网站,而是特指具有统一的数据结构、技术形式、主站点页面而运行主体不同的一组网站的集合。当前,网站群主要在我国电子政务中广泛应用,代表了“电子政务发展新趋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创新科技》2007,(9):6-6
赵小平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统领能源工作,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何谓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新”就新在它既不同于旧中国的封建主义文化观,也不同于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观,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观,它有着全新的精神面貌、全新的精神内核和全新的实践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是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东方传统主义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并存与竞争的大背景之下脱颖而出的,它一经产生,就显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使之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与形态,而且导演出了波澜壮阔的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指引前进方向的一面旗帜。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研究采用历电的、叙述的和实践的三维方法,它以历电的感染力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以逻辑的穿透力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理论体系进行叙述,以实践的创造力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实践体系进行探讨。从文化观的视角,也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以此为理论基础,即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思想统领,并转化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的新文化观,它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先进文化为重大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