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假设宇宙中的恒星就像你家里的灯泡一样,可以由总电闸一闸拉灭。啪——(请想象一只看不见的"宇宙黑手"拉灭了总闸),所有的恒星都停止发光发热——包括我们熟悉的太阳。那么,地球会怎样?一片漆黑,冷到极致,所有生命就此终结,包括人类。啊额!光是想想就牙齿打颤,还是重新开闸吧。哼,急什么,答出我的问题,我才重新开闸("宇宙黑手"低沉的冷笑声在漆黑的宇宙中回响)——恒星的能量从哪儿来?这……家里的灯泡靠电力来发光发热,恒星靠啥?难住我了。但我们可以从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身上找  相似文献   

2.
正恒星是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坐看璀璨星河,其实那都是银河系内的一颗颗恒星,甚至是恒星组成的星座和星群。出生是个技术活在太阳系内,太阳一向是说一不二的绝对"老大";太阳永远被群星环绕在中心,像拥有庞大的粉丝团的天王巨星,又像雄踞一方星空的帝王。但是最近木星似乎一直在私下抱怨,它到底是因为什么不服气呢?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1999,(5)
人类的"太空巨眼"——哈勃空间望远镜捕捉到漂浮于太空中的宇宙奇观——车轮星系,引起天文学家们的浓厚兴趣,因为这是两个星系正面相碰撞的形象,而这次碰撞,促进了新的恒星的诞生。星系碰撞太阳与其他恒星或黑洞相碰撞的故事,在科幻小说中屡见不鲜,但实际上恒星之间相互碰撞的实例,迄今为止,人类还从未观测到。这是因为太阳附近,恒星之间的平均距离是恒星自身直径的教千万倍,这就相当于在1000公里的范围内只有一枚硬币。即使处在恒星极为密集的球状星团的中心,恒星间的平均距离也是自身的100万倍。如此的密度使恒星之间的碰撞机率几乎为零。星系的情况就截然不同。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是自身的10倍,双星系则离得  相似文献   

4.
<正>A:我们观测到的大部分天体,不论是恒星还是行星,部是具有自转的。这种自转的普遍存在可以通过这些天体的形成过程来解释。由于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之一,下面以恒星的形成过程来说明自转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55 Cancri系是已发现的太阳系外众多行星系中的一个,其中心天体类似太阳,周围有4颗巨行星.最内部的行星e是2004年新发现的,质量与海王星类似,但到中心天体的距离却仅为水星到太阳的1/10.这类行星在外太阳系具有典型性.为了探索该类行星的轨道稳定性问题,本文对行星e进行了106年的轨道演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除了与相邻行星的2:11共振点外,行星e半长径在小于0.0388AU范围内的轨道都是稳定的.该结果意味着,在类太阳恒星的周围,类海王星质量的行星可以稳定在近距离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一组国际天文团队观测到了太阳系内最远的天体,并暂将其命名为2018VG18,或者更亲切地称它为"Farout"。Farout距离太阳120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为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而在此之前观测到的太阳系内最遥远的天体阋神星(Eris)距离太阳约96个天文单位。不过,  相似文献   

7.
焦健 《科学世界》2010,(5):66-75
需要测量的距离远到不可想象 仙女座星系是我们的“近邻”,距离地球230万光年。这就是说,即使宇宙中行进速度最快的光跑过这段距离也需要花230万年,真是不可思议。如本页图解所绘出的,宇宙中还有比仙女座星系更远的天体。那么,这些人类根本无法到达的天体,它们的距离是怎样测量出来的呢?测定天体的距离是天文学中一项困难的工作。测量天体的距离有许多种方法,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方法。本文就来介绍测量天体距离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从测量太阳的距离开始,一直到测量宇宙最遥远边缘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等腰三角形除了具备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有如下性质: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  相似文献   

9.
张磊 《科学世界》2023,(6):122-123
<正>A:恒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因此肉眼看上去都是点状的。通过望远镜把恒星看成非点状,需要望远镜够大,或恒星够近,又或者恒星够大。4.2光年外的比邻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它太“小”了,直径约是太阳的7分之1。如果有一颗恒星很大,距离地球也不太远,就有可能用望远镜看成非点状。那么,有没有这样的恒星呢?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2000,(10)
猎户座内的“自由行星”这张猎户座四边形星团的假彩色照片,是用一部红外线照相机在相当于两倍可见光波长的波段拍摄的。这些红外线数据是天文学家对这个邻近的恒星诞生区所做的精细观测计划的一部分。从这些观测数据,天文学家在这个区域已经找到将近100颗可能是棕矮星的极低质量天体。棕矮星是种“失败的恒星”(failed stars),由于它的质量不到太阳的8%,因此,它核心的温度无法像我们的太阳一样,能够升高到让氢进行核融合。不过据理论推断,只要棕矮星的质量高于太阳的1.3%,仍然可以进行重氢(deuterium,氘)融合,从而发光。事实上,天文学家所找到的这些低质量物体之中,有13颗天体的质量和我们太阳系的气态巨型行星相差不多,低到无法以氘融合为能源。这些漂浮在星团内的自由行星,质量最小的只有木星的8倍,而它们可能是在100万年前,和星团内的其他恒星同时诞生出来。因为它们刚诞生不久,诞生阶段所产生的高热,还没有完全散发掉。所以,我们还能够在红外线波段侦测到它们,不过随着时间增加,它们将会变得越来越冷和越暗淡,最后成为无法侦测到的“黑天体”。如果四边形星团是个常态的年轻星团,那么,自由漂浮的行星可能是宇宙很常见的天体。不过以观测到的棕矮星数量来说,可能还是没有高到可以解释为什么暗物质,会占宇宙质量的90%以上。(http://star.herts.ac.uk/)  相似文献   

11.
高煜 《科学观察》2020,15(3):33-36
正宇宙中各尺度的恒星形成,不论是位于宇宙边缘的第1代恒星还是在我们银河系"家园"里的恒星,都是贯穿于宇宙起源和天体演化的核心科学问题。可以说,恒星是宇宙中的"原子",有关恒星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则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枢纽:恒星形成不但决定星系的结构和演化,而且人类赖以生存的行星系统的起源也与之紧密相关。另外,宇宙中的大部分元素(包  相似文献   

12.
去黑洞旅行     
<正>大家好!欢迎搭乘本次宇宙航班,我们"一去不复返号"全体人员将为您的这次宇宙黑洞之旅提供全程指导,愿我们的服务能给您留下满意的回忆,如果您不满意也没关系,因为本次航班是单程的哦。什么是黑洞?真正的黑洞可不是单纯地在宇宙空间中裂开一个大黑窟窿,与恒星、行星一样.它也是宇宙中的一种天体。但黑洞这个天体十分特别,是由质量非常大的恒星在燃烧殆尽后发生坍缩形成的。黑洞的质量无比之大,引力无比之强,任何东西只要被它抓住就再也逃不掉了,就连跑得最快的光也逃不出它的引力魔爪。  相似文献   

13.
<正>假期里,妈妈向我推荐了一套科幻小说《三体》。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它还是深深吸引了我,令我着实惊叹,原来对于行星上的生命而言,周围恒星的影响是那么巨大。作为一名天文迷,我结合科幻小说的内容,查阅了大量资料,重点了解太阳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并结合自己以前的天文实践进行了思考。一、太阳大气层情况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大气层,像地球大气层一样,可分成多层,从内向外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光球上存在着激烈的活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光球上有密密麻麻的像米  相似文献   

14.
最近,美国天文学家新近在太阳系边缘地带观测到一个除冥王星之外个头最大的天体。发现者是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迈克·布朗及其同事。新发现的这一天体的临时国际代号为“2002LM60”,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288年,直径约1 290 km,相当于冥王星的一半,位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这一发现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距太阳最远的是冥王星。这是常识大家都知道。冥王星绕太阳运行轨道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40倍,但那还不是太阳系的边缘。天文学家早已发现,作为太阳系家族成员的彗星,他们在远离太阳的时候,通常…  相似文献   

15.
小行星就是“小的行星”,尽管它们的体积不大(直径在几千米到几百千米),然而有一条必须过硬;那就是环绕太阳运动的。这才足以表明它们的“行星”身份。一般来讲小行星通常是指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运行的小天体。这一范围距离太阳大约4.2天文单位。自从发现一号小行星谷神星之后,人类又发现了很多的小行星。  相似文献   

16.
Q&A     
《科学世界》2014,(2):102-103
<正>Q:"正常黑洞"的质量范围是多少?10倍太阳质量以下的天体能形成黑洞吗?(读者:Eugaron)A:现在的观测和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黑洞按其质量可以分为几类:位于星系中心的10~6~10~(10)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由对低亮度的活动星系核的观测推测得到的具有数十倍到百万倍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黑洞;由恒星演化到晚期形成的3.8~20倍左右太阳质量的恒星质量黑洞;在宇宙早期的高密度环境下产生的质量下限为普朗克质量的迷你黑洞,这类黑洞还可能是暗物质的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世界》2013,(2):28-29
围绕着太阳以外的恒星进行公转的行星,就是"系外行星"。最早发现系外行星是在1 995年,之后一直到2010年,人们发现的系外行星超过了500颗,但都是一些非常巨大且很难想象上面会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就在这时,用于搜寻系外行星的美国宇航局(NASA)的天文卫星"开普勒"登上了舞台。在16个月的观测中,它竟然发现了2321个疑似行星的候选天体,也即"行星候选体"。更让人惊叹的是,其中还有很多颗是像地球一样由岩石构成的小型"岩石行星"。那么,其中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存在吗?这里面说的"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是指"围绕着类似太阳这样的恒  相似文献   

18.
由日本、新西兰等11个国家的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观测研究小组日前发表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两颗气态行星围绕一颗恒星运行的天体系统,在迄今发现的天体系统中。该系统结构与太阳系最为相似。研究发现,该恒星的质量和两颗行星的轨道半径及其质量,恰好相当于太阳、木星和土星三者的质量与轨道关系同比缩小约一半。参与研究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伊藤好孝等认为宇宙中与太阳系相似的天体系统并不罕见.这或许将成为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文远 《少儿科技》2012,(3):34-34
同学们眼中的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让我猜猜……大多数人肯定会说"是圆的"。这并不奇怪,因为太阳、月亮,在我们眼里,毫无疑问是圆的;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差不多也是圆的;遥远的恒星,我们虽然无法看清,但也能推断它们应该呈圆球状。  相似文献   

20.
超新星遗迹是超新星爆发后的残留物,包含爆发喷射物以及周围与其相互作用的物质;绿色延展天体是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候选体.这两类天体都与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与死亡有密切关系.本文尝试探究超新星遗迹与绿色延展天体的相互关系,以期对超新星是否促进大质量恒星形成这一问题有进一步了解.本研究通过计算得到14组超新星遗迹和绿色延展天体的相对距离,发现最小的也在百秒差距量级.通过分析274个超新星遗迹与298个绿色延展天体的空间分布,发现相对于其他区域,超新星遗迹附近的绿色延展天体明显多一些,但可能是因为超新星遗迹附近分子云密度大造成.斯必泽红外空间望远镜的巡天范围在银纬b=±1°内,在此范围以外的超新星遗迹附近的绿色延展天体是使用美国宇航局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巡天数据搜寻的,找到了4个绿色延展天体.得到的初步结论是超新星遗迹并不能直接促使绿色延展天体形成,但它们之间或许有间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