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清晨,很多人从床上坐起后依然睡眼惺忪,无精打采,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早上起床前的几个小时里,多数的时间都在做梦,处于快速动眼期(REM)。做梦时的大脑十分活跃,快速消耗了大量能量分子ATP,其中"A"表示腺苷。大脑中腺苷的产生和释放与睡眠时的代谢活动相关联,而腺苷的增加和嗜睡程度的增加有着直接联系。因为腺苷是一种神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要睡眠,也都会有各自多彩的梦境。在2003年3月21日的“世界睡眠日”时,中国专家为人们全面解读了梦境的奥妙。据《健康时报》报道,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授杨华渝解释说,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脑动电流描记器、肌动电流描记器、眼动电流描记器对睡眠进行的连续观测表明:人的睡眠可以分为“做梦的睡眠”和“不做梦的睡眠”两种。“做梦的睡眠”人人都有,每天晚上都要经历4~5次,加起来的时间总共有90~100分钟。也就是说,所有的人每天晚上都必须做4—5次梦,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是在梦中度过的。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前一天晚上因为开夜车熬夜而缺觉的话,第二天睡眠时会首先把前一天所缺的“做梦的睡眠”补足,然后再进行“不做梦的睡眠”。  相似文献   

3.
正其实睡眠不是简单的休息,它包括非快速动眼睡眠(又称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有时也被称为有梦睡眠)。但对睡眠进行准确地表型颇具挑战性,这需要通过对脑波和肌肉活动的电生理信号进行长期的大规模记录,以分辨和量化睡眠的各个状态,为此船户弘正及同事对8000多只小鼠进行了持续两天的睡眠规律记录,这些小鼠都携带着父母中一方被随机诱导产生的遗传变异。其中一组  相似文献   

4.
蔡伟 《科学大观园》2009,(12):68-69
梦境之谜 如果你问10个人梦境是什么样的,你很有可能得到10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因为这对于即使是科学家这样的人来说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一种可能性是:大脑通过做梦来刺激脑细胞神经元突触,使其运载一定的信息。另一种理论则认为:梦境是人们在日间无法顾及的任务和冲动的一种反应,做梦巩固了这些事情在大脑中的印象。总之,科学家们对一件事情还是达成了共识,就是梦境只出现在人的深度睡眠中,深度睡眠的学名是快速眼动睡眠。  相似文献   

5.
动物也做梦     
《科学大观园》2003,(5):32-33
人睡觉时要做梦,动物睡觉时也会做梦吗? 科学家经研究得出了结论:大部分爬行动物不会做梦;鸟类都会做梦,不过大多数种类只做短暂的梦;各种哺乳动物,如猫、狗、马等家畜,还有大象、老鼠、刺猬、松鼠、鼠、犰狳、蝙蝠等都会做梦,有的做梦较频繁,有的则少些;鱼类、两栖动物和无脊动物都不会做梦。人在做梦时,呼吸浅促,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脑血量倍增,脸部及四肢有些抽动。这时,用眼运动计可测得其眼球在快速转动,而脑电图上必然同时出现快波。因此,一般说来,“快速动眼”加上“脑电图快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对梦游津津乐道,更多的时候是谈梦游色变,对其成因始终没有定论,故久而远之,梦游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试图撩起这层面纱。事实上,梦游与做梦无关,因为根据脑波图的记录,梦游是在沉睡的阶段并非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都知道睡眠对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还不能准确清楚地知道它如何促进思维,以及不同的睡眠阶段分别起什么作用。近日,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假设,其概要发表在5月15日的《认知科学趋势》期刊中的"观点"栏目上,阐释了快速眼动期和非快速眼动期的交替可能是如何以相异但互补的方式帮助我们解决创造性问题的。文章的第一作者Penny Lewis(卡迪夫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说:"假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做梦可能是一个能够消除痛苦记忆治疗过程。在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参与者首先观看可以激发情绪的图片后进入梦乡。此时,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在出现梦境的快速眼动期活跃性降低。参与者第二天报告称这些图片对情绪造成的影响有所减弱,说明快速眼动期可能帮助我们消除生活中对不快经历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实验表明,人的梦境与梦者睡眠时所处的外部环境影响相关。北京大学心理学专家沈政教授说,我曾参与过这样一个梦的实验:我们让被试者都要睡觉,我们在屏蔽室外面看着,一看见他有快速眼动现象,我们就进去对其行干预。有几种做法,一种做法是拿一个装满清水的喷雾器,在被试者的头上方推两下,让水雾喷在他的头上,然后把喷雾器放下来,把他推醒,问他做梦了没有,梦见什么了?“哎呀!这雨下得好大!”也有人说,“我在大海里游泳,我怎么游也游不动,很着急。”总之,梦的内容都离不开水。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他有快速眼动的时候,我们把他小腿拿起来,折两下,再…  相似文献   

10.
<正>自由意志源于脑电背景噪声人类可以不靠因果逻辑运算就能作出决策,尽管有时会决策错误。但自由选择的能力与对错无关,只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美国加州大学(UC)戴维斯分校心智与脑中心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的自由意志可能来源于脑电背景噪声的随机波动。该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杰西·柏格森解释说,"我们是如何独立于因果规律的制约而行事的?这表明脑中有一种随意的状态,能显著影响人们的意愿决策。"大脑有一个正常的"背景噪声"水平,是全脑波动的一种脑  相似文献   

11.
<正>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网站的消息,该校神经科学家发现脑中有一个奇特线路,能让小部分脑区进入睡眠或变迟钝,而其余部分仍保持清醒。这一线路始于将信息传递给丘脑再到脑皮层,诱发慢波包的丘脑网状核,标志着深睡的慢波是神经元被短暂抑制时,脑活动产生的震荡。这种脑波与醒觉下降有关,因而昏迷和麻醉状态下也会发生慢振荡。当丘脑网状核活动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波就会控制整个大脑,此外,还可能是缺乏睡眠者会短  相似文献   

12.
你的睡眠好吗?当你抱怨自己睡不好时,现在有了一个可以用来怪罪的对象:月亮——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认为,睡眠好坏可能与月亮有关。科学家表示这项研究是首次给出月球运行周期与人类睡眠之间存在关联的较为可靠的证据。尽管人们很早就将月亮和一些精神病患者的发病时间联系起来。甚至还有一小部分研究声称满月的出现与人的攻击行为,沮丧情绪以及旷工等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较弱的联系,但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还是认为,满月的出现并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一份发表于1985年的研究论文中指出,满月的出现与医院精神科门诊量,精神疾患病情的波动,或是自杀率以及其他类型的犯罪案件发生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010年的一项相似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满月的出现与案件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22,(22):34-35
<正>在睡眠不足期间,若控制能量摄入,相比能量消耗的增加,就会出现能量负平衡。这种负平衡以及食欲激素水平的变化(胃泌素增加和瘦素减少),会增加饥饿感。2022年10月24日,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47.564)刊登了一篇综述,探讨了睡眠不足和昼夜节律失调与肥胖的相互影响,并总结了可以改善睡眠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兴的神经信息学 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是当今自然科学研究的两大热点。神经信息学(neuroinformatics)是这两大学科相结合的新兴的边缘学科,位于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点上。神经信息学包括:分子神经信息学和系统神经信息学。其目标是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将不同层次有关脑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整合与建模;建立神经信息学数据库和有关神经系统所有数据的全球知识管理系统,以便从整体系统水平研究脑、认识脑、保护脑和开发脑。  相似文献   

15.
<正>"无论水生、空中飞翔还是陆生,几乎所有动物都离不开睡眠。"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论睡和醒》中这样写道。那么,动物真的也做梦吗?在这一点上,这位希腊先哲在《动物志》中写下了这样的观点:"不仅人做梦,马、狗、牛都会做梦。同样的,绵羊、山羊等所有胎生动物也做梦。狗在睡觉时吠叫,这就是它们在梦境中的表现。"或许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不够成熟,但其结论与事实已相差不远。尽管我们无法直接向动物请教它们是否做梦,但科学家通过两种方法观察到某些足以证明  相似文献   

16.
<正>据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医学研究论文,美国科学家描述了睡眠影响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斑块积聚)风险的机制。这一新发现表明,充足的睡眠和心血管健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此次,美国麻省总医院及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菲利普·斯维斯基及其同事,研究了长期睡眠片段化(睡眠中断或睡眠不  相似文献   

17.
据美国媒体报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医学专家们都认为肥胖与结肠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生有关。刊登在英国权威医学杂志《刺血针》(Lancet)上的一项新的研究报告称,肥胖有可能还会增加人们患上食道癌、甲状腺癌、肾癌、子宫癌以及胆囊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所谓的"灵魂出窍"体验感到迷惑不解,不清楚它们是否只是心智对人的恶作剧,还是它们确实有某种精神意义。现在,科学家通过对一位自称灵魂能够随意出窍的加拿大学生的大脑活动研究,更加清晰地阐明了这种所谓的"灵魂出窍体验"的奥秘。科学家认为,与动觉表象有关的大脑左侧几个区域,是导致人们产生灵魂脱离躯体,并有飘浮感觉的原因,拥有类似体验的人可能比人们以前认为的更多。据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都认为,晚上充足的睡眠对保持健康至关重要.研究指出,睡眠不好与肥胖相伴,甚至还会引起高血压和糖尿病.但这些研究主要局限在成年人(尤其是倒班人员)身上.半年以内新生婴儿的睡眠模式紊乱对健康的影响,则很少有人涉及.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家们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定位了帮助原始人类适应新食物的基因,而这些基因在人类征服新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脂肪酸去饱和酶1基因(FADS1)和脂肪酸去饱和酶2基因(FADS2),它们表达后产生的酶与脂肪酸的消化有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拉斯马斯·尼尔森教授称,“这两个基因帮助我们的祖先适应了一种活动范围更大的生活方式。研究者最初在非洲观察到的结果显示,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是饮食结构改变的结果。从原先主要食用富含脂肪的海洋动物,转变为允许人们有更大活动范围的替代饮食,从而与6~8万年前非洲大陆上现代人类(解剖学意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