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相似文献   

2.
让脑筋激荡起来 香港的研究生学习显然比内地要辛苦许多.我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功课繁重得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作业一个紧接着一个,让人喘不过气来.所不同的是,每个作业都要求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每门课的教授都开出了长长的书单,光必读的就有四五千克重.我看我的书包也需要减负了!  相似文献   

3.
20岁时你每天可以跑10千米,一口气能做30个俯卧撑,但到了40岁你就会发现关节已发出咔咔的响声,不那么灵活了。人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难道就这样压其发展吗?不能。事实上你只要从现在开始坚持锻炼,你就能保持青春活力。为此,专家为各年龄段的男性朋友设计了一套增强体力、增强肺功能及保持肢体灵活性的锻炼方案,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案进行锻炼,每周三次,每次45~60分钟,坚持下去你就不必为体质不佳和身材臃肿而烦恼。  相似文献   

4.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或者就是我们自己,每天会无数次地喊出一个字:累。但每个人累的感觉不一样,有些人睡上6~8小时,或是做点体育锻炼,就能有所缓解,可一部分人无论怎么休息和锻炼,这种累的感觉都无法改变,而且还会维持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5.
, 《科学大观园》2012,(23):18-18
目前,人们健身、运动的热情十分高涨,但健身一定要有科学的锻炼方法。那么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呢?体形特征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与之相应的运动方式,才能更利于自身的健美。一、瘦弱、脂肪少、肌肉力不强、体力也不佳的人,往往内脏器官也不太健康。运动时,应该先慢慢锻炼好基本体力,逐渐强化肌肉力量、持久力及身体柔软度,再进行重量训练,  相似文献   

6.
生活条件好了,读书的心思却越来越淡了。书房很宽敞,书橱很漂亮,而在翻开书页的同时也就走了神。记得10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宿舍熄灯之后,读书的心火依然旺盛,便跑到了卫生间里就着那昏黄的灯光,一直读到天亮,不觉得困,也不觉得累。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当强迫着自己做出某种读书姿态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折磨自己了。读书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正>很可能我们中的一些人生来就不擅长跑步。美国《生理学期刊》发表的一项基于实验鼠的新型遗传学研究表明,爱不爱锻炼,至少有一部分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为什么人人皆知定期锻炼有好处,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付诸实践呢?当然,有些原因显而易见,比如身体欠佳、忙得抽不出时间。但最近的一些实验结果使研究者开始怀疑,基因遗传或许也在发挥作用。2013年发表的一  相似文献   

8.
要学会释放压力不少人对工作、对家庭、对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满,他们中有些人喜欢在压力中生活,在压力中迎接挑战,以从中获得一种惬意的满足。但一个人不是每次都有好运气,况且压力太重也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久而久之便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李善兰: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海宁县,位于钱塘江口,杭州湾北岸。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县境内东北部的硖石镇,沿江两岸有审山、紫微山之胜,俗呼东山、西山,灵秀所锺,代有传人。东山脚下,住着一户李姓读书世家,溯其祖宗,乃南宋末年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李伯翼,他“读书谈道,不乐仕进,有荐为山长者,卒辞不就”。元初,因其子李衎举贤良方正,授朝请大夫嘉兴路总管府同知,迎养来浙,旋即定居硖石。五百年来,传宗接代至十七世孙,名曰李祖烈,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05,(11):18
以增大肌肉体积为目的者所进行的大重量、大强度的训练对肌肉组织的破坏较大,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蛋白质以修补和扩建肌肉组织。一般强度的锻炼每天需1~1.5克/公斤体重,大强度需1.5~2克/公斤体重,休息日需1克/公斤体重。由此可见,为配合大强度锻炼,需要多吃高蛋白的食品,各种禽畜的瘦肉、鱼、蛋、乳、豆制品,各种籽、仁等。但是蛋白质不是吃得愈多愈好,满足修补和扩建之后,多余的蛋白质将通过尿排出体外,增加肾脏的负担,或转化为脂肪积储在体内减低肌肉线条的明显性。另外,如果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供应不足,蛋白质将首先用来供能,故以增…  相似文献   

11.
4月23日,是全世界读书人共同的节日。就在这一天,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院士和著名药理学家秦伯益院士与读书爱好者相聚,面对面交流读书心得和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围绕科研生活与阅读的关系、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怎样读书、如何看待读专业书和休闲书的关系等问题侃侃而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叶笃正院士通过读书、写书悟出的道理,也是他倡导的读书时要坚持的一个原则。谈到科研与读书的关系,叶老认为,读书是一切脑力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状态,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书。中国工程院院…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1,(15):19-19
有些小事看似司空见惯其实对我们身体影响很大。如起床叠被,饭后松裤袋等,下面就整理了一些我们平常不健康的19件小事。1.起床先叠被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污染源。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体的皮肤会排出大量的水蒸气,使被子不同程度地受潮。人的呼吸和分布全身的毛孔所排出的化学物质有145种,从汗液中蒸发的化  相似文献   

13.
正汉代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据说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可他特别渴望读书求知。怎么办呢?匡衡白天要帮助父母干活,只有晚上能读书,聪明的匡衡想出了在墙壁上凿孔引邻家的烛光读书的办法。书籍在汉代是很宝贵的,像匡衡这样的贫苦之家不可能拥有丰富的藏书。匡衡为了读书,去乡里藏书很多的富有人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05,(15):11
最近,由上海《新闻晨报》和博爱医院联合开展的社会调查中(932名被调查者),发现10项现代办公室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1.极度缺乏体育锻炼。在932名被调查者中,只有96人每周都固定时间锻炼,68%的人选择了“几乎不锻炼”。这极易造成疲劳、昏眩等现象,引发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2  相似文献   

15.
西方道德心理学基于规范、习俗之别明确区分了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但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领域的内容和结构可能存在差异.近期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与西方人的道德领域划分不同,中国人把"不文明"作为典型的不道德行为,并以"文明"程度作为判断一个人行为道德与否的重要标准.这种基于"文明"的道德判断提示我们,社会规范的界定需要考虑...  相似文献   

16.
恐怕大家都知道“猴子摘玉米”的故事:一只猴子在玉米地穿行,摘一个玉米往腋下夹一个,摘一个又张开腋下夹一个,最后得到的仍只是一个玉米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注意连续性、整体性地搜集积累知识和信息,只能收效甚微。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多种知识和信息,都拥有自已的一块独特的“玉米地”。可是为什么有的人硕果累累,有的人却成果寥寥?后者在于不会有效地储存和消化,致使知识信息稍纵即逝,  相似文献   

17.
六节小体操甩开"鼠标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人们对于改善身体某个部位的功能,一般只限于进行局部锻炼。最新观点认为,要想改变或提高身体某一个局部的功能,首先应该进行全身锻炼,防治“鼠标手”就不能光锻炼手部。  相似文献   

18.
调查显示,35岁左右的女性中,有20%~30%的人有雌激素缺乏的问题, 4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荷尔蒙紊乱。荷尔蒙怠慢的结果是:我们的骨骼不再坚强、想要BB却迟迟怀不上、皮肤干燥失去应有的光泽,甚至——皱纹提前爬上了30岁的脸……荷尔蒙一旦失衡,衰老就提前报到。  相似文献   

19.
我的朋友和至交,他们大都智力聪慧,事事有所为。之所以有这样的才智和作为,皆因为他们爱读书善学习。一位年长的朋友常念及“书是一味良药,常饮用便能提神安心,让人永葆无恙。”后来,我在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说苑》中找到了依据。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痛者也。”他指出,不读书学习的人,其五官脏器患有疾患——是瞎子、聋子。书是知识的载体,读书学习是增长理性知识的必然途径。古代哲人教诲世人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语),“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墨子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况语)。…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个笨男孩,对1/2与1/3谁大谁小的问题,一见就发晕。上了中学,老师曾多次给他父母暗示,读书不会在他身上产生奇迹。高考那年,全班落榜3人,其中就有他。父母决定让他跟一个师傅学裁剪,他学得很认真。师傅说,他将来会成为一个好裁缝,因为10个学员中,他钉的纽扣最结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