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漫话中华鲟     
鲟鳇鱼的由来鲟鱼类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鲟鱼类的化石见于中生代的白垩纪.现存种类,基本上保留了祖先软骨硬磷的原始特征,使其区别于其它硬骨鱼类,而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对鲟鱼类的研究,直到十九世纪才作比较严格的分类.鲟形目在全世界分布有二科,七属,共二十六个种.其中,鲟科在我国分布有二属,七种鱼.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 Gray)是鲟属的代表种,鳇属(Huso)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我国辽阔的海洋和广大的内陆水域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鱼类.据目前所知,我国鱼类总共约有2800余种,其中淡水鱼类840余种.在如此众多的淡水鱼中,体型最大的要数黑龙江鳇和白鲟,它们分别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和长江流域.黑龙江鳇(Huso daruicus)俗称鳇鱼.隶属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体延长呈圆椎形,吻长而较尖,宽阔而弧形的口位于头的腹面,口前方具触须2  相似文献   

3.
中华鲟的形态、分布及产卵洄游习性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隶属硬骨鱼纲、真口亚纲、鲟形目、鲟科、鲟属。俗称鲟沙、鲟龙,目前,世界上现存的鲟鱼类有2科2属约25种。中华鲟是鲟鱼类中个体最大、也是我国特有的经济鱼类。古生物学和鱼类学工作者,根据古生代的志留纪到二叠纪地质年代出现的古棘鱼类化石的形态特征,推断古棘鱼类为现代鱼类共同祖先,而鲟鱼类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所以中华鲟被人们称为古老  相似文献   

4.
从此较解剖学上获得更多的资料以弄清楚白鲟角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和黄鲟鱼Acipenser dabnynus Deumaril在演化上的地位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动物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明确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的分类地位.关于鲟形目的分类地位,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贝尔格氏将鲟形目列入真口鱼纲Feleostomi,幅鳍亚纲Actinopterygii的一目.Stensio氏把幅鳍亚纲分三类:软骨硬鳞类Chondrostei,全骨类Holostei,真骨类Teleostei. Coodrich氏分为软骨硬磷类和全骨类(=Holostei Teleostei).Regan氏分为古鳍类Palaeopterygii;新鳍类Neopterygii等.  相似文献   

5.
封面故事     
《大自然》2013,(4):15
云南龙鱼(Saurichthys yunnanensis),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007年首次在罗平发现并命名的,隶属于辐鳍鱼亚纲软骨硬鳞鱼次纲龙鱼科龙鱼属。封面的龙鱼化石产于云南省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地层中,长40厘米,原地完整地保存了头骨和躯干等部位的骨骼化石。其中,长椭圆形的鳃盖骨、躯干部的6列鳞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隶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科。是一种很原始的硬骨鱼,既有软骨鱼的特征(大多为软骨、有吸水孔、吻,肠内有螺旋瓣等)又有现代硬骨鱼的特征(具有一些硬骨,有鳃盖,鳔,体外受精等)是介于软骨鱼与硬骨鱼之间的过渡性鱼类,所以有人称它为软骨硬骨鱼类(Chondrostei)。  相似文献   

7.
秦岭细鳞鲑是一种珍贵的鲑科鱼类,为我国特有物种,1963年在陕西省周至县的黑河和太白县的清水河首次发现。它们仅生活在我国秦岭主峰太白山周边的山涧溪流中。由于其体侧分布着梅花状的黑色圆斑,因此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花鱼"。  相似文献   

8.
恐龙是一类灭绝了的古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2.25亿年前的中生代,在地球上大约生存了1.5亿年。恐龙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它们遗留在岩层中的遗骸(遗体)、遗迹(皮肤、足印)、遗弃物(蛋和粪)化石。恐龙化石在世界各大洲(包括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某些岛屿)都有发现。恐龙是研究生物大进化的最好例证。恐龙化石可作为洲际间的陆相地层对比的标志,它们的分布是大陆漂移的证据。而恐龙神秘、突然地在地球上消失,更是科学界一个难解之谜。近年,恐龙成了科幻小说、影视大片中的主角,世界范围内的“恐龙热”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9.
<正>A:鲑是硬骨鱼纲、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鱼类的通称。它们属于北半球溯河性鱼类,也是世界重要的冷水性大中型经济鱼类。鲑科鱼类包括白鲑属(C0regonus)、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哲罗鲑属(Hucho)、鲑属(Salmo)、细鳞鲑属(Brachymystax)等ll属,全球共有222种,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海区和沿岸诸水系流域中。有些种类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如细鳞鲑;有些栖息于海洋中,生殖季节长距离洄游,溯河产卵。三文鱼,是英文salmon的音译,主要指鲑属和大麻哈鱼属的种类,有时也翻译成鲑。  相似文献   

10.
鲟鱼是鲟形目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鲟形目,是古老的大型鱼类。现在全世界生存的鲟鱼类共有2个科(鲟科和匙吻鲟科),6属,约25种。鲟鱼每个种类大小不一,但是在体形、外观、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和其它鱼类相比较,鲟鱼是非常好辨认的。首先,鲟鱼为大型鱼类,个体一般都比较大,其中鳇属鱼类个体最大,体长可达3~5米,重者可达1000多公斤。其次,鲟鱼身体的  相似文献   

11.
话蛇     
蛇类是爬行动物最后进化而形成的一支,起源于原始蜥蜴类。蛇类化石最早发现在白垩纪早期的地层中,但实际蛇类在地球上出现较此要早,约在一亿三千万年左右的中生代。现今生活的蛇类有11科、约400属、2700种。中国产的蛇类已知8科、53属、224种(其中毒蛇近50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自治区),尤以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等省(自治区)为多。  相似文献   

12.
7种鲟形目鱼类亲缘关系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阐明鲟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随机扩增我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华鲟、达氏鲟、史氏鲟、意大利鲟、短吻鲟、长江白鲟和匙吻鲟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13个引物在每个种共产生127个信息座位。按UPGMA聚类法构建这7种鲟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树。分子系统树首选分成两大支,即长江白鲟和匙吻鲟为一支,其他5种鲟科鱼类为对应的另一支。在5种鲟科鱼类中,我国3种鲟科鱼类中华鲟、达氏鲟和史氏鲟聚在一起,与意  相似文献   

13.
记述采集自贵州省盘县中三叠统安尼阶关岭组上段盘县动物群的一件仅残存尾部的比耶鱼标本。这是比耶鱼在该动物群的首次报道, 也是目前比耶鱼在中国地质时代最早的化石记录。依据标本个体大、仅尾上叶及尾柄后缘背侧覆盖有狭长条状且缺失硬鳞质的鳞片、尾部发育单个愈合的神经棘和脉棘、尾鳍背缘棘鳞发育等特征, 将其归入比耶鱼属。同时, 该标本以个体更大(推测身长超过2 m)、尾下骨更多(9 根)、尾下叶棘鳞发育以及上、下叶外缘交角超过 70°等特征, 不同于已报道的其他比耶鱼物种。但是, 考虑到标本信息有限, 暂定为比耶鱼未定种Birgeria sp.。比耶鱼是仅见于三叠纪海洋中的全球性分布的大型肉食鱼类, 其在盘县动物群中的首次发现丰富了该动物群鱼类多样性, 增加了其群落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基于当前化石发现的情况, 认为比耶鱼在东特提斯生物区(中国)较西特提斯生物区的出现可能更晚, 前者最早的化石记录见于中三叠世安尼期, 而后者最早见于早三叠世史密斯亚期。  相似文献   

14.
黄金元 《大自然》2013,(4):18-19
2008年,罗平生物群鱼类化石的发现揭开了2.4亿年前远古生物世界神秘面纱的一角。随后大量的化石发现表明了在当时的这片三叠纪海洋中,生活着脊椎动物(海生爬行类的鱼龙、原龙、初龙和盾齿龙等、鱼类的龙鱼、裂齿鱼、肋鳞鱼、半椎鱼和鲱口类等)、节肢动物(甲壳纲的龙虾、糠虾、肢口纲的鲎类、多足类的千足虫与等足目的扁水虱类等)棘皮动物(海百合、海星、海胆和海参等)、软体动物(菊石、双壳和腹足类等)以及一些植物  相似文献   

15.
采用通用引物对3种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和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进行扩增,并与NCBI数据库中获得另外6种鲟形目鱼类相应的16S rRNA序列部分进行比较,探讨鲟形目2个科5个属共9个种之间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数据合并后用于分析的序列共514 bp,变异位点29个,含简约信息位点16个,单一信息位点13个.以多鳍鱼目(Polypteriformes)多鳍鱼属Polypterus ornatipinnis为外群,采用部分16S rRNA序列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MP法和NJ法得到系统树基本相同,其科、亚科和属的分化上基本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相吻合,另外,欧鳇与鲟属鱼类的分化也并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鲟亚科6个种所划分出的3个分支恰恰分别归属于3个地理区域,欧鳇、闪光鲟和俄罗斯鲟主要集中于黑海和里海流域等地区;中华鲟和达氏鲟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中国长江流域以及朝鲜;而高首鲟则分布于东太平洋.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首次发现于花海-金塔盆地花海凹陷花探9井、湖西新村、阿拉善左旗早白垩世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湖西新村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花探9井和阿拉善左旗塔塔水沟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建立该地区中生代地层层序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对认识花海-金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及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龙门山区中泥盆世金宝石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系统地记述了四川西北龙门山区中泥盆世金宝石组植物化石,共计10属19种,其中包括3新种和1新比较种,它们分属于Psilophytopsida,Primofilices,Protolepido—dendrales,Lepidodendrales和Progymnospermopsida。根据植物化石的总体面貌以及紧邻其上覆和下伏地层中所产腕足类和牙形石类化石论证了金宝石植物群的时代,将其确定为中泥盆世吉维持早期(Early Givetian)。并讨论了金宝石植物群的发现在研究古地理、古植物地理分区、植物界的演化发展以及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相陆相之争长期以来,人们多认为我国东部早第三纪地层属大陆(陆相)沉积.自从1975年汪品先等发现了半咸水有孔虫化石后,才有了海泛的认识.但是在今天的地质界里仍然存在分歧,一部分坚持大陆沉积的学者认为,东部早第三纪地层里介形虫动物、轮藻植物化石十分发育,这些生物都是六千万年前始新世时期大陆上所特有的,而发现几个有孔虫化石并不足以说明问题,也许某一时期有孔虫的某些一  相似文献   

19.
一五二煤田地质队在广州北郊龙归附近老第三纪“红层”进行钻探,从岩心的深灰色页岩中发现一批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动物化石的鱼类已由我校地质专业有关同志鉴定,除在《中山大学学报》(1974年第一期)初步报导外,其后又在有关的会议上提出讨论。其他动物化石(腹足类)和植物化石,也已由有关同志鉴定。腹足类化石有海相黑线螺Amaurellina和锥螺Turritella(?) 两属,以及陆相淡水豆螺Bithynia和陆生蜗牛;植物化石有窄叶杨梅Myrica angustifolia、潜江扁球轮藻Gyrogona qianjiungia,和可能属山毛榉Fogus、罗汉松Podocarpus等碎片。“红层”在我国南方有广泛的分布,一般只有陆相化石。近年仅在江汉老第三纪“红层”的荆河镇组发现有孔虫和陆相淡水介形虫混杂共生。这一地层虽然不是正常海相沉积,但从化石组合的特征看来,当时这地区的沉积条件应与海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蛇颈龙     
蛇颈龙(Plesiosattrs)生活在一亿七千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它们曾在海洋中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是一支可以与鱼龙相匹敌的队伍,是水域中盛极一时的恶霸.它们的化石在欧洲很多地方的海相地层中都有过发现,所以古生物学家统称它们为"海生爬行动物".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蛇颈龙化石的是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早在一九三四年,他在四川重庆和合川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