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袁延兵 《科技信息》2010,(2):203-203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从而使其诗歌佛性十足,正确理解这三个方面,是理解王维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王彤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98-100
孔子"诗可以观"之"观",隐含有某种神秘色彩。古人观诗,可以获得超出诗歌本身的神秘内涵。从"观"的起源开始,论述其神秘色彩的原因,同时指出它与"诗可以兴"及儒家天命观的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3.
王宇 《科技信息》2012,(11):316-316,364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个独立的舞种,"神韵"则是身法训练内蕴与外势的灵魂。"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句话很形象的说明了"神韵"在古典舞学习和表现中起着主导作用。分别阐述了古典舞身韵"形神劲律"四个方面的概念,重点说明了"神韵"在这四个方面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并以《书韵》为代表作,剖析作品中"神韵"的具体体现,结合美学来论证古典舞的"神韵"之美。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于王士禛的认识一般都专注于其神韵理论及他的所谓"神韵诗歌",而忽略其现实题材诗歌。研究王士禛的战争题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王士禛主动向杜甫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以反映战争为主;他的战争诗不但反映了战争给后方人民带来的各种深重灾难,同时还表现了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11,(4):57-57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与贡这句话可以分作两部分来解读,前两个半句谈到了"蓍"和"卦",这是"取卦"的两个关键要素,若要卜卦,离不开蓍草,也自然形成卦象;后一个半句谈到了六爻之义,这属于"解卦"的范畴。先来看"蓍之德",其中的关键点是"德"字。何为德?  相似文献   

6.
白春平  张宏武 《科技资讯》2012,(16):208-208
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即自然之美、留白艺术和诗境禅意。自然之美是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审美境界,王维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留白艺术是王维将中国水墨画的技巧引入诗歌",计白当黑",留下无限遐想;诗境禅意是王维把禅理与诗意融合的天衣无缝,真可谓妙手天成。现在探讨王维诗歌的这些成就,对于古典诗歌学习和发掘我国古代文化成就依然有借鉴和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的至高性体现为它的"法典性",即所谓"宗教性",也就是《诗》在其接受过程中呈现的若隐若现的"神性"——原始宗教思维(动作、仪式思维)。通过引《诗》、赋《诗》和用《诗》,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宗教思维围绕《诗》所发生的内化、外延和转化。这让我们不得不猜测《诗》的原始状态便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咒语"或"祈祷辞"。  相似文献   

8.
王若涵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9):58-59,74
"诗可以怨"是中国诗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理论命题,它源于孔子的"诗可以怨",流衍出"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主张,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尝试梳理这一诗学源流传承和流变的历史脉络,从而凸显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 元微之三遗悲怀七律三首童年即已诵习,其时固不求甚解,实亦不觉其有何不可解者在也。近日研治唐代官俸问题,始发见此三首诗中殊有互相冲突格碍难通之处。今特假设三义,以诠释此三首之诗。至元氏长庆集平生获见佳本至少,兹篇所考证,疏误必多。故不敢自信能解决问题;或者可以视为提出问题,籍供讨论耳。兹列假设之二义於下,而依次论证之: (一)此三首诗为三不同时期之所作。 (二)此三首诗排列之次序应与今本适相反。 (三)此三首诗本来每首各有其题目。其两首之原题皆已略 去,今所存之题乃系於第三首之原题,故不可以之为概括 此三首诗之总题。…  相似文献   

10.
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认为唐人小说"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这一命题为现当代小说研究者们所普遍认可,并被广泛引用。但"诗笔"概念的具体含义在各位学者笔下却大不相同,李剑国、石昌渝认为主要是指小说所具有的诗歌的意境和情绪;吴志达、林辰、程毅中认为是指小说中穿插的诗词;而王恒展、孟昭连则认为二者兼而有之。但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寅恪和他的高足刘开荣却认为诗笔是指存在于小说之外的与小说相配并行的诗歌。"诗笔"的本义应该是指小说中具有诗歌形式的韵语,但当代学者用"诗笔"来指称诗歌的意境和情绪,也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相似文献   

11.
周济首先提出“尊体”一词,并且依此阐发其词学主张,着重于“论词莫先于品”、“意能尊体”和“以词存史”三个角度予以展开,开辟词学研究的新境界。同时也使得词学尊体研究渐入人心,对词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文体学理论为视角,从意境的传译与保留、诗歌形式、节奏与格律等方面,比较许渊冲和赵彦春两位教授对唐诗《长相思》的英译文。对唐诗中被前景化特质的保留与再现进行进一步反思,以期抛砖引玉,为唐诗的翻译和研究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3.
江文也的音乐、诗歌和乐论应当被视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抒情话语的一部分.他构想现代音乐与诗歌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一个更为宽广的课题,即抒情想象与现代性的关联.一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典范不外革命与启蒙,而抒情话语要么被贬为与时代的历史意识无关,要么被看作现实主义律令以外的小道.这是一种误解.无论作为一种文类特征,一种美学观照,一种生活风格,甚至一种政治立场,抒情都应当被看作是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建构另类现代视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江文也的音乐、诗歌和乐论应当被视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抒情话语的一部分.他构想现代音乐与诗歌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一个更为宽广的课题.即抒情想象与现代性的关联.一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典范不外革命与启蒙,而抒情话语要么被贬为与时代的历史意识无关,要么被看作现实主义律令以外的小道.这是一种误解.无论作为一种文类特征,一种美学观照,一种生活风格,甚至一种政治立场,抒情都应当被看作是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建构另类现代视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5.
"诗言志"是古典诗歌理论的奠基之石,考察这个命题,就会发现它是从作为文学接受理论的"诗以言志"发展而来."诗言志"首先是一个文学接受理论,其次是文学创作理论."诗"的概念也经历了文献<诗>向文体诗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本能感情的方式,爱情往往可以通过诗歌去承载和传递这种具有永恒意义的情感.而诗歌因为独特的表达和创造的唯美意境也就成了歌咏爱情的最好方式.对爱情诗歌的赏析就是对诗歌意境的再解读,也是一种美的再感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诗是对西方现代诗的引入 ,同时又与汉语相融合 ,是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对现代诗意境的探索 ,是从一种新的也是传统的角度研究现代诗的。现代诗是诗人个体生命体验与独特意象的融合 ,它是在个体隐秘的背后的深远广阔的具有深刻生命意义的意境 ,比古典诗歌的意境更具个性  相似文献   

19.
叶恭绰先生编的《全清词钞》是收录清词最多的选本。作为一个选本,编者在弃取之间就有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呢?通过对《全清词钞》的粗略阅读,大概得出以下几点:标榜抒写胸臆,率尔而作,反映重大现实题材;主张革新词之格律,提出“能合乐、有韵脚、雅俗能共赏”的新词律观;并且在《全清词钞》的编辑过程中,努力实行其“搜罗宏富、审慎精严”的词学文献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词以营造意境见长,情、景的互化引发了无限的思绪和想象。优美的译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的转换,尤其要注重意境的重构。对于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不妨用功能对等这种翻译标准来衡量译文的优劣。以古典诗词英译为例,让译文读者不仅欣赏译文的语言美,更重要的是体会译者重构的意境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