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物权行为就是我国民法学者与法律实务工作者非常热衷于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对于是否要承认物权行为理论以及物权行为是否具有无因性,学界迄今尚无定论。笔者从界定物权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入手,通过对物权行为理论肯定说和物权行为理论否定说分别展开评析,最后尝试对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无因性等作出自身的判断和结论。  相似文献   

2.
我国应当采用物权行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爱华 《科技信息》2008,(8):207-208
物权行为理论自德国民法学创设以来,一直颇受争议。本文试图从物权行为理论的理论内容、实践意义来论证说明物权行为理论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论述我国应当采纳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3.
不当得利制度系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民事立法对待不当得利制度的态度差别,取决于其如何看待物权行为理论。物权与债权的严格区分,尤其是不当得利作为一项完整的法律制度存在,均以物权行为理论作基础。我国的债权立法既然承认不当得利制度,正在制定中的物权法就应当采纳物权行为理论。唯如此,才能保证民法体系中债法与物权法逻辑结构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从物权行为理论的独立性能和无因性的弊端及我国历史与现状,阐明我国物权立法不宜采用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5.
萨维尼创立的物权行为理论,将物权行为从债权契约中独立出来,对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很大影响,这一理论并非只是人为的抽象,是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实践价值的,而且时至今日,这一理论仍有其可借鉴之处,在我国民法学中这一概念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从我国目前的民事生活现实来看,在我国物权立法中确立这一制度并无必要。  相似文献   

6.
物权行为无因性,是法律行为理论体系赋予物权行为的基本特性,存在于任何一种形式的物权行为。分析物权行为无因性,必须从法律行为、物权行为的基本概念入手。物权行为是对物之处分,揭示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与债权行为揭示人与人的关系不同。决定物权行为效力的,只能是构成物权行为的四个要件,而不可能是其他,这是依据法律行为理论得出的结论,也是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引起了许多是是非非,从其与物权行为的关系,与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及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与公平诚信原则的关系及其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作用看,对它的非难不足为道,但它自身也有局限性,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与法治生活中,需要加以改良,以其为底色,透过其他制度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从法律行为理论角度探讨了物权行为的内涵,认为物权合意独立构成物权行为,交付和登记非其构成要素。本文还从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事实行为等相近概念之间关系进一步阐明其内涵。  相似文献   

9.
物权行为理论自产生之日起便备受质疑。物权行为的分离原则和抽象原则是这一理论的两大基石,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质疑,也主要体现为对这两大原则的论争。法国、德国、日本、瑞士对物权行为采取了不同的立法例。中国实证法已认可了物权行为理论,如《物权法》以实体法形式确立了物债二分的体例,《民事案例案由规定》则从司法政策角度明确了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但中国立法中有关物权行为的规定存在模糊性和混乱性,对此,有待于在未来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予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基本理论入手,深入探讨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功能与效力,针对我国当前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几点意见,以裨于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立法确立了以债权形式主义为原则的立法模式.尽管我国目前仍不承认"物权行为"的概念,但是在物债两分的背景下,物权行为独立性是现有立法和民法理论逻辑推导的必然结果,进而从逻辑和法律效果上来看,无因性理论也是值得吸纳的观点,未来我国结合恶意失权制度并对现有立法进行调整即可实现更合乎逻辑的物权形式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李琳 《科技咨询导报》2013,(20):229-229,247
物权形式主义是指物权变动除了债权合意外,还需当事人另外就物权变动做成一个物权合意,并履行登记或交付的公示方法。在物权形式主义下,若要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效果,需要债权行为、物权合意以及公示。这与基于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下的意思主义、债权形式主义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物权请求权是物权法对物权进行保护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国<物权法>在第三章"物权的保护"中已宣示性地规定了几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物权请求权类型,它标志着我国物权请求权制度在立法上的最终确立,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蕴.但该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可行,值得我们追问和反思.在对物权请求权制度的类型化进行具体评析、理性省思的基础上,结合本土资源,继受传统民法上物权请求权制度的理论要旨,重构我国物权请求权制度,以期为我国物权请求权制度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性理论的理论渊源的探讨,阐述了物权行为独立 性和无因性理论的优点和不尽,并对采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的立法例和采意思主义的立法例 及持折衷主义态度的立法例进行了评述,认为,我国物权立法采折衷主义即意思主义与登记或交付 相结合,更符合我国的实际,与现代民法、判例和学说之最新发展趋势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对于不动产物权登记所采用的模式也有着不同的观点。并且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在我国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物权概念本源性思考的基础上,从权利理论视角解析物权权能区分。通过说明萨维尼与康德的权利理论关系,对动态权能进行猜想和论证。笔者试图展示形式主义以及直觉意义在物权体系构建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进而运用实践理性法则表达物权行为理论中蕴含的合理性,阐明萨维尼对无因性原则的可能逻辑。最后运用形式分析的方法考察无因性原则的的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7.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理论主要有三种学说,其中以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物权形式主义即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债权形式主义即所谓的折中说,我国根据现实国情选择债权形式主义来构建物权变动模式。笔者认为这两种模式本无优劣之分,只是各个国家基于交易安全和交易习惯的不同考虑选择不同而已。债权形式主义与物权形式主义互有借鉴,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加上公示公信制度和善意取得制度辅助能够较好地维护第三方的交易安全,但这种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本文以《物权法》第24条为引子,基于现实意义对物权变动模式进行评析,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提供试探性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物权的公示是物权权利的公示,而不是通说所谓的物权变动行为的公示。同时,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是占有而不是交付,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是登记簿而不是登记。物权一经公示,应产生公信力,以保护交易安全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同时在物权立法中不能以善意取得制度替代公示与公信原则。  相似文献   

19.
物权刑民交叉保护的行为定性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依托刑民管控措施的强弱程度,介入有权占有和无权占有的区分,借助行为善恶两性的甄别均无法洞见其价值基础,仅是停留刑民规范外部特征的随性抉择。溯源刑法惩罚的正当性,物权刑民交叉保护的行为定性应当以公众意愿为基础,申彰刑法管控的不得已,强调物权保护的刑法适用是穷尽民法调整手段,他法管控措施之后的无奈之举,揭示刑法惩罚的正当性源自侵权人控制自己的行为往刑法保护利益相悖方向发展的罪恶意志和危险人格,明晰侵权人罪过的有无是物权刑民交叉保护的刑民分野,罪过的内容及其实现程度是决定犯罪的性质、形态及其刑罚轻重的根据。即物权刑民交叉保护应坚守罪过定性的底线,在确属二次违法,且恶意侵权,他法无力的基础上,依据行为人的罪过内容予以刑民区分。  相似文献   

20.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权利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这三大民法理论的联结纽带,本文通过研究法律行为概念的由来、界定及其在民法中的功能,对法律行为制度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