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振克 《自然杂志》1998,20(2):73-75
本文讨论了相对海平面上升趋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未来相对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正向波动的主要因素,指出了加强相对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正向波动幅度的研究的意义,给出了未来相对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正向波动幅度的简便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艳  徐进良  李文  刘欢 《科学通报》2020,65(17):1694-1704
超临界流体在工业技术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本质上研究超临界流体的结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得到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超临界流体局部密度波动的时序曲线变化规律,并进行非线性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近临界温度时,密度波动幅度在拟临界点处达到最大值,随着温度升高和偏离拟临界点程度的增大,波动幅度逐渐减小.超临界流体是具有显著密度波动的非均匀介质,可以看作是高密度(类液区)和低密度(类气区)流体的混合物,非均匀性随偏离拟临界点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采用自相关函数法得到各工况延迟时间,结合时序曲线的吸引子相图和递归图定性分析发现,不同系统温度下,时序曲线的波动规律主要满足混沌和类随机两种特性.在近临界等温线上,较大密度范围内具有混沌特征;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范围逐渐缩小,当T=1.075T_c时,混沌特征消失,各工况均符合类随机规律.混沌系统表现为较类随机系统更小的样本熵,在不同系统温度下,均在偏离拟临界点较远处得到较大值,并在一个小区域内收敛,此时样本熵的变化受系统温度的影响逐渐减小,密度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部分哺乳类卵母细胞成熟后休止于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MⅡ).在受精过程中胞质游离Ca~2浓度[Ca~(2 )]_i从nmol/L水平上升至μmol/L并且有规律地波动,即Ca~(2 )波动或振荡(Oscillation).研究表明,胞质游离Ca~(2 )波动是诱导MⅡ卵恢复第二次成熟分裂的重要信号.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熟MⅡ期卵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对于未成熟卵和卵老化过程中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研究较少.有报道仓鼠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GV)期卵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振幅仅为成熟卵的1/2.对于小鼠GV期卵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则报道不一.本文研究小鼠生发泡期、生发泡破裂(GVBD)、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MⅠ)、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MⅡ)及老化过程中卵母细胞受精诱导的胞质[Ca~(2 )]_i波动的特点,在卵母细胞成熟和老化的过程中认识受精[Ca~(2 )]_i波动机制的形成和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泉 《科学通报》1994,39(4):307-307
系统的可控性概念,对于线性系统,其研究已很成熟.系统可控性的概念和判据可以直接用于柔性结构的振动控制.目前,空间结构向着更柔、更大的方向发展,在一些情况中,运动明显呈现波动传播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波动控制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从动力学角度看,波动与振动这两种结构响应的特性,有一些定性上的不同.本文在这个角度上,提出了系统波动控制的波动区域可控性定义以及标量可控性大小的可控度概念,给出了可控性判据,并用一简单例子,说明了波动区域可控性与经典的系统可控性不同之  相似文献   

5.
刘德麟  孙宝君  耿直 《自然杂志》2014,36(5):373-379
视角决定所见。对于人类生命活动,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所见。人类生命活动是如此复杂,只有更多视角的所见才能获得其更完整的拼图。藏的波动理论,是一种新的视角。从这个视角看人类生命活动,又是一种景象:人体多系统、多层次、多指标的网络波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这3架马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预警信号系统对比分析了我国消费、投资等主要经济变量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生的几次经济波动中作用的变化,并利用可变参数模型分析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金属泡沫是一种高导热性多功能材料,内部传热有明显的局部非热平衡特性,而在导热中的热响应特性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本文基于两方程模型研究了填充固体石蜡的金属泡沫复合材料在非稳态过程中的热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金属泡沫与石蜡间存在局部非热平衡效应,需采用两方程模型计算.当环境温度随时间作周期波动时,金属泡沫内温度场也呈周期波动,并且,随环境温度波动周期的增大,局部非热平衡效应先增大后减小,即存在一个共振周期使得局部非热平衡效应最明显.在外界温度波动幅度一定时,金属泡沫内温度振幅随波动周期的增大呈对数趋势增大,不同位置振幅的衰减程度不同,距加热面越远衰减越多.本文还详细讨论了金属泡沫的孔隙率、孔密度、热扩散率,以及石蜡中含纳米颗粒添加物对复合材料热响应特性的影响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使该复合材料的换热性能达到最优.本文揭示了金属泡沫导热中金属骨架相和填充固体相的温度差异,对于多孔介质非稳态热传导的局部非热平衡特性具有直接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启旺在进行生物波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在波动生长系统中发生简单自发波动的模型.将奇异变形杆菌点种于波动生长系统中培养8h后,细菌菌落开始周期性地以同心环的形式向外扩展,每3h向外波出一环,直到波满整个平板,表现出精确的时空变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2021,66(15):1821-1834
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与基因的表达调控、转座子的沉默及异染色质的形成等紧密相关. DNA从头甲基化是指在新位点建立甲基化修饰的过程.植物中存在多个DNA从头甲基化通路,主要分为RNA介导的DNA甲基化(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Rd DM)及CMTs(CHROMOMETHYLASEs)参与的从头甲基化.Rd DM通路在非编码RNA的介导下靶向建立甲基化修饰,可调控植物多类生长发育过程.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多条非经典的Rd DM通路得以发现,这些通路在转座子的识别和沉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此外,非模式植物中的研究还对CMT3参与从头甲基化的机理进行了探索.基于DNA从头甲基化机制,最近的研究开发了多种靶向DNA甲基化操控工具,这些工具将推进对DNA甲基化功能的认识,并有望进一步用于遗传操控进行作物改良.本文综述了植物DNA从头甲基化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该机制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菲涅耳将惠更斯理论和干涉原理结合起来,牢固地建立了光的波动理论的基础,它提供了光的直进、衍射的完整理论,提高了人们对光的波动性的信任,然而光的波动性对双折射或偏振现象是无能为力的,波动说的这一困惑是菲涅耳解决的。  相似文献   

11.
乐嘉春 《自然杂志》2003,25(1):7-15
海洋遥感技术是实现数字地球战略的主要手段之一。对国家的未来有深远的影响。波动理论(包括水波,电磁波)是海洋遥感的理论基础。本文介绍了海洋的空间遥感技术。分析了为提高海洋遥感的精度。波动理论中应着重研究的课题,也讨论了遥感技术对海洋波浪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太平洋-南海中尺度水位波动的耦合传播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靖春生  李立  朱大勇 《科学通报》2006,51(20):2422-2428
通过对沿21°N和南海北部陆坡一线卫星高度计沿轨海面高度波动的时间序列分析, 研究西太平洋和南海之间中尺度水位波动的耦合传播特性, 以探讨西传的太平洋中尺度波动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的可能性. 分析显示, 西太平洋中尺度波动对南海的影响有限, 除45 d频带之外吕宋海峡两侧不存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波动传播. 迹象表明45 d波动很可能是黑潮自身的属性, 来自其低纬度源地. 分析还认为, 西传的自由Rossby波在遭遇吕宋海峡黑潮这一动力学壁垒后将变形解体, 黑潮进而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南海. 就中尺度波动的耦合传播而言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相似文献   

13.
全球平均温度在21世纪将怎样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维宏  陆波  祝从文 《科学通报》2010,55(16):1532-1537
采用HadCRUT3全球平均温度距平序列和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及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距平序列,探讨了全球温度变化中的长期趋势和多时间尺度周期性波动.研究发现,过去159年(1850~2008年)的增暖速率是每100年0.44℃,其间叠加了1910年前后和1950~1970年前后的两次冷期,以及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和1998年以来的3次10年际暖期.器测的全球温度变化中存在准21a和准65a的周期性波动并受百年尺度波动的影响.最近的10年际暖期是这3个周期性波动正位相叠加的结果,形成了器测温度以来的首次叠加现象.3个周期性波动叠加的最大增温是0.26℃,时间发生在2004年.准21a和准65a的周期性波动反映了太阳辐射和海洋变化的影响.根据这一长期趋势和3个周期性波动,能够预测21世纪30年代会出现一个冷期,而在21世纪60年代出现一个暖期.21世纪的最大增暖幅度在0.6℃附近,远小于IPCC报告的预估.  相似文献   

14.
叶绿体,同线粒体一样,也有自己的与核DNA不同的DNA,有自己的DNA复制、DNA转录成RNA和信使RNA((?)RNA)转译成蛋白质的系统。早在1909年对非孟德尔式突变型所作观察的基础上,已经假定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存在,但叶绿体DNA的存在仅在25年前才被首次证实。  相似文献   

15.
章红平  朱文耀  彭军还  黄珹 《科学通报》2005,50(10):1032-1039
利用中国境内连续运行的GPS跟踪站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双频观测数据, 初步分析了2003年11月3日太阳耀斑期间电离层的波动特性. 当天PRN23号GPS卫星的VTEC及其变化率曲线表明, 此次电离层波动基本沿着经线向南运动, 且主要包含了两种频率的运动. 另外, 结合局域面VTEC涨落的谱分析及穿刺点与电离层波动的相对运动分析表明, 中纬度地区, 这两种频率的波动主要体现为周期分别为1小时左右和20~30分钟的运动; 周期为1小时左右的大尺度电离层波动, 其振幅会达到1~2 TECU左右, 速度会达到120~150 m/s, 且波动速度会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变快; 周期为20~30分钟的小尺度电离层波动, 其振幅约为0.4~0.7 TECU, 速度在30~40 m/s左右.  相似文献   

16.
依据DNA双螺旋和遗传信息的中心法则,只有编码蛋白的DNA才被认为是有功能的.然而人类基因组大小与蛋白质数量矛盾以及生物体进化与基因组大小的不相关性(即C值悖论),导致科学家对非编码DNA概念的提出,戏称这些DNA为"垃圾"DNA.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发展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大量研究表明,这些"垃圾"DNA很多都可以在生理与疾病状态下特异性转录.同时,疾病全基因组相关联研究显示,大量与疾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位于非编码区,这共同证明了它们是有功能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中至少75%的序列是转录的,并将这些转录且不编码蛋白质的产物称为非编码RNA.本研究组系统总结了3大类非编码RNA包括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在疾病中的功能,对这些的非编码RNA的研究将会为疾病的治疗以及诊断方法开启新纪元.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型的非病毒DNA传递载体: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DNA传递是基因表达与功能研究及其医学应用的重要技术。安全高效的DNA传递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伴随纳米生物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纳米DNA传递载体为此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OP-10/环己烷/氨水微乳液体系合成了不同粒径的硅纳米颗粒,并利用正交分析阐明了该体系中各组分对硅纳米颗粒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成功地在小粒径(约20nm)硅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上多聚赖氨酸,研制出复合纳米材料-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DNA结合分析及DNaseI消化实验发现,多聚赖氨 酸-硅纳米颗粒能有效结合和保护DNA。细胞转染实验发现,它能高效传递DNA进入HNE1细胞,并产生高水平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这些结果表明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是一种.新型的非病毒纳米DNA传递载体,并将可能在基因表达与功能研究及基因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若钝 《科学通报》1984,29(4):241-241
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为了便于分析,将这些复杂的因素,分为气象因素和非气象因素两大类。本文只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即气象产量波动的规律。在当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很低的条件下,气象因素是影响农作物产量波动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产量波动规律,提供长期预报,对科学种田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严涛 《科学通报》1994,39(11):1029-1029
近年来DNA修复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发现了基因组内DNA修复的不均一性.已经报道的实验证据包括紫外线(ultraviolet,UV)照射后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ovary,CHO)细胞和人细胞中活性转录的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DHFR)基因上嘧啶二聚体(pyrimidine dimer,PD)的修复速率快于非转录片段,以及小鼠  相似文献   

20.
何忠效 《科学通报》1985,30(21):1660-1660
在大多数高等有机体中,DNA一经合成便被DNA甲基化酶修饰而发生DNA甲基化作用。已有大量实验证明DNA甲基化作用在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Razin等评论了DNA甲基化作用和基因功能间的相互关系。而作为癌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也有很多研究者对异常甲基化作用和癌的相关性做了大量工作。显然,DNA甲基化酶活力调节的研究无论在分子生物学或癌基本理论的研究中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