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圣叹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他选“六子才书“就是试图通过这六部中国群众喜欢的古典书籍,而展开评点。他评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已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受到很大的注目。不仅如此,他对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也有丰富的素养。研究金批的占文,很容易发现,他注重以重点作家的代表作为主进行批评。因此金批的《才子古文》所选录的325篇文章,篇篇都具备金圣叹认为的好文章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高日晖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75-79,85
最近20年是《水浒传》批评成果很多、成绩很大的时期。其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解放的潮流溶解了冰封的学术大地,“双百”方针得到了贯彻;二是理论与方法的多样性。本文从“拨乱反正”、“理论与方法的多样性”、“阐释的热点”等方面,对20年来《水浒传》批评的情况作了一个概括性总结,认为近20年《水浒传》批评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并处于徘徊状态。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虽然是一部侠义小说,但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笔墨涉猎到广告文化中来。《水浒传》就是中国古代广告史的缩影,从最早的叫卖广告到音响广告、实物广告、招幌广告、张贴广告,各种形式无所不有,这些广告形态在中国广告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对《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的探讨在20世纪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存在多种认识、观点、说法。进入21世纪,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仍不减以往,仅我国大陆出版发表的各种有关论著就达40多篇(部),其中不乏新的见解与资料。对十年来的有关研究予以述要,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分歧在新世纪《水浒传》研究中的延续与演变。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新闻报》副刊《庄谐丛录》刊载小说《新水浒传》历时两年刊载32回,在《新闻报》上占据一定分量。《新水浒传》基本延续了《水浒传》为“诲盗说”这一观点,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写作方式,凸显了报刊小说独有的实时性与纪实性特征。该小说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民国时期《水浒传》的接受面貌,而且蕴含其中的时代风貌与社会境况亦足可供后世研究者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金圣叹的同时代人李渔开始,就陆续有人评论金圣叹对《水浒》的评论。其中,肯定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金圣叹提高了《水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对《水浒》本身评改得好。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的赵苕狂,在《水浒传考》一文中说:“金圣叹这个人,当然是这部现行《水浒传》的一个大功臣”。还称:“(金圣叹)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等的文学价值,说施耐庵、董解元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在文学史上占同等的地位;又说:‘天下文章无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如此的眼光,如此的胆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稍后的刘半农,也赞扬金圣叹对《水浒》的“删改”、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历来是我国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下面浅谈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发愤”说和“忠义”说是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前强调小说应是“发愤之作”,“不愤则不作”,即现代所说的创作激情;后是对小说主的概括,肯定了梁山起义的正义性。李贽的《水浒传》批评思想及其艺术分析在当时的“小说界”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山东一地在《水浒传》中有着特殊分量。认为《水浒传》作者不了解山东地理的意见是难以成立的。根据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水浒传》作者不可能把他并不了解的山东设为好汉故事的主要地理背景,从而增加创作的困难。从《水浒传》内容来看,作者不仅了解梁山水泊地理变迁的历史,而且对某些山东府县的描写也合乎当今地理实际或史志记载。因此,将山东设为梁山好汉的主要地理舞台应是《水浒传》作者自觉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水浒传》研究中,关于施彦端的“仕途”问题向来观点不一,然而从《水浒传》内部的北方地理态势与气候风物的描写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三个方面,可以说明苏北那个曾为“进士”并曾“为官”的施彦端字耐庵者并非《水浒传》的作者。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研究一直是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对金圣叹的关注始终没有停止过。审视金圣叹研究的历程和现状,可以预期,在新的学术视野中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作接受史研究,是拓展和深化金圣叹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是力贬宋江的代表人物之一。金圣叹贬低和否定宋江具有自己的手法和评价标准,他通过人物形象对比、歪曲作原意、篡改原等方法,运用“忠君”和“真、趣”两大学批评标准,从根本上否定了宋江忠义说。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有意用"画"评点《水浒传》有三个原因:文论与画论相通的文学批评史特点;接触的人物;才子观念。从更深的层次看,金圣叹用"画"点评《水浒传》源于其对"自我存在"的虚幻确认。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文论是诗学。小说理论发展较晚,主要体现在明清的小说评点中。金圣叹是其集大成者。他的小说理论,集中到一句话便是——“因文生事”,从而使小说从历史中彻底分离出来而独自成为一种新兴文体。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通过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阐述了一系列关于小说戏曲的修辞理论,其中不乏精辟的修辞鉴赏思想。他注重修辞鉴赏的态度和前提,特别总结了修辞鉴赏的方法虽然较为零星,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种时刻注意把表达与接受融为一体的修辞鉴赏观,显示了评点辞理论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小说本质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始终笼罩在史学观念的阴影之下.批评家长期以来也将小说、历史并提,小说的虚构与历史的实录纠缠在一起.金圣叹在其评点中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修史思想,他认为小说与史书一样具有劝勉惩戒即对社会有着认识和批判作用.他指出,在艺术上,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著作对古代小说影响深远,同时指出,"因文生事"的<水浒传>在艺术上也有着其超越<史记>之处.  相似文献   

17.
宋、明文武科举均盛,《水浒》中却少见科举文化的渗透,数百人物中只有6人跟科举相关;《三国演义》每写人物的拜师求学,赞颂文士的出众文才、非凡见解,《水浒》则很少有斯文气息。鉴此,文章认为《水浒》的最早定稿蓝本当出于科举衰落、斯文扫地的元代,且出自不甚精通文史、未曾进过科场的下层人士之手。  相似文献   

18.
陈文新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44-46,99
对豪侠的热情洋溢的赞美、对绿林好汉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政治的尖锐批判共同构成《水浒传》的主要内容。三者之间自然有衔接和统一之处,但也存在不能衔接和统一之处。本文就其产生原因和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做了具体分析,以期有助于深入解读和完整把握《水浒传》这部小说名著。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论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论虽以风雅的温柔敦厚为主,但也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使他在温柔敦厚之外,提出了新的命题,强调了慷慨激越的风格,显示了不同于传统诗论的特色。元好问的诗论,主要见于《论诗三十首》,但古今研究者对其中的一些诗句,多有歧议,众说纷纭,对此应作出较为符合实际的解释,以求得全面正确理解元好问的诗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