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科学通报》1958,3(11):328-328
1958年5月15日苏联发射了第三个人造地球卫星。这个卫星是靠强大的运载火箭送上轨道的。带有卫星的运载火箭在预定的飞行轨道上到达每秒8,000公尺以上的速度以后,卫星就借助专门装置的作用脱离了运载火箭,并开始沿楕园形轨道绕地球运行。在卫星脱离运载火箭的时候,园椎形护套和护板即脱离了卫星。带着护板的运载火箭和园椎形护套沿着自己的轨道运行,与卫星轨道相差不远。根据苏联第三个人造卫星的各种资料,它大大地  相似文献   

2.
《科学通报》1958,3(11):323-323
1957年10月4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一项宏伟的科学实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苏维埃人以劳动和创造天才第一次制成了人造宇宙体。1957年11月3日,发射了苏联第二个人造地球卫星。两个卫星上装备了各种各样的科学仪器。头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宇宙空间的开端。人造卫星为实现一系列极重要的科学考察打开了最广阔的前景。研究电离层及其形成的过程、太阳幅射和宇宙线对地球大气层的影响、研究很高的高空中的密度、温度、磁场和静电场等等,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1960,5(10):289-289
5月15日塔斯社公报: 最近几年內,苏联不断地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驗設計工作,以准备人飞往宇宙空間。苏联在建造重量和体积都很大的地球人造卫星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能够把几吨重的卫星带到預定的軌道上去的强大运載火箭的試驗成功,使得有可能去建造和开始試驗在宇宙空間长时間飞行用的載人宇宙飞船。 1960年5月15日,苏联按地球卫星軌道发射了一个宇宙飞船。据已經得到的材料,这个卫星式飞船已根据  相似文献   

4.
肖洁 《知识就是力量》2005,(10):F0005-F0005
10月是一个与宇航息息相关的月份.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83.6千克,绕地飞行92天1440圈6000万千米.1967年10月16日,苏联宇宙飞船把仪器投向金星,发回的信息表明金星的高温足以使金属熔化.1968年10月11日,美国发射第一艘载人的阿波罗飞船"阿波罗7号",绕地飞行163圈,并首次进行实况转播.1969年10月12日,苏联发射载有3名宇航员的"联盟七号",与在轨道运行的"联盟六号"上的2名宇航员会合;13日又把第三艘宇宙飞船送上轨道,使7名宇航员共处太空.  相似文献   

5.
随着太空探索日渐深入,太空的神秘感已经逐渐消失。或许有一天,人类往返天上人间,甚至干脆离开越来越拥挤的地球将不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梦幻。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先后向太空成功发射了各种卫星、飞船探测器,并顺利地登上了月球。科学家们预计,人类移民太空已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6.
自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卫星以来,在空间物理方面最重要的成就无疑是内外辐射带的发现。辐射带的形成、结构,以及它的变化规律,是近年来空间研究最活跃的问题,它和外空介质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外空及行星际间介质是等离子体、带电粒子在磁场的作用下的行为以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包括卫星、飞船等)要到达宇宙空间的预定位置,离不开运载火箭的运送,运载火箭是开展研制各种空间活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运载火箭的起飞重量要比航天器(卫星、飞船)重量大很多倍,例如,苏联发射的第1颗人造卫星只有83.6公斤重,而运载火箭的起飞重量达到267吨,为卫星重量的3194倍。后来的火箭进行了许多改进,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减轻了结构重量,提高了运载能力。目前,将航天器送入近地轨道,运载火箭的重量约为航天器重量的30多倍到100多倍。美国发射登月飞船时,登月舱在起飞时的重量是14.7吨,而运载火箭“土星5号的起飞重量是2930吨,为…  相似文献   

8.
刘崇乐 《科学通报》1957,2(21):665-665
在伟大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前三十三天的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有史以来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辉煌成就,正是对苏联伟大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最好的献礼。人造卫星的发射,是接着洲际弹道火箭、巨型喷气式飞机、原子能发电站等等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而实现的。苏联的这些杰出科学成就最有力地证明了苏联科学水平的高超,而且它们对人类文化还有着更重要更基本的贡献。当1917年11月7日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时,曾经备受了十四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的威胁。在建国万般艰苦的早期,人类革命导  相似文献   

9.
1957年10月4日,苏联从拜克努尔航天基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号.虽说斯普特尼克号仅是一个直径只有58厘米的"小球体",但一石击起千层浪,人们的目光从此跟随它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相似文献   

10.
1960年8月19日苏联成功地把第二个宇宙飞船发射到地球卫星的轨道上。除去火箭载体的最后一级外,整个卫星式飞船重4,600公斤。发射第二个卫星式宇宙飞船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研究保证人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的飞行安全和返回地球的系统。预先安排了在飞行期间应进行的一系列医学生物学实验,完成了宇宙空间的科学考察计划。为使带有生物的第二个卫星式宇宙飞船成功  相似文献   

11.
阿国 《科学24小时》2009,(10):13-13
(1)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预定计划卫星进入轨道运行.开创了人类星际航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之友》2020,(6):6-11
正回望50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阔步前行。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共发射各类航天器500多个,在轨运行的超过300个。诸多空间技术成果为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中国的人造卫星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让我们跟随专家一起回望中国卫星50年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一、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1956年,美国有史以来首次出现了白领职工在数量上超过蓝领工人的现象,进入了多数人不再是从事工业,而是从事信息产业的新的社会发展道路。苏联在1957年发射了人造卫星,美国也在1981年向宇宙发射了“哥伦比亚”号宇宙飞船。人们认为  相似文献   

14.
位于日本九州南端的种子岛数年前还是个少为人知的弹丸小岛,而前不久日本国产第一枚H2大型运载火箭在这里发射成功却使它名声大震,被载入了日本航天工业的史册。 日本人造卫星的历史 日本于1969年10月成立了宇宙开发事业团以后,从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技术入手开始了空间科学的研究开发。第二年2月,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大隅”号,可是这颗仅重24公斤的卫星并没有进入预定轨道,而且只运行了20个小时信号就  相似文献   

15.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距今已经两个多月;11月3日苏联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离开地球开始在宇宙实验室飞行,也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由苏联人民强有力的手所放出的两颗和平的明星,在围绕地球急速地飞行着,它无可辩驳地证明了  相似文献   

16.
《科学之友》2009,(10):46-46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1961年把宇航员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之后,人类便开始闯入太空并着手探测月球。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1958,3(19):588-588
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热烈庆祝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一周年。中国科学院院長郭沫若10月3日打电报給苏联科学院院長湼斯米揚諾夫,祝賀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一周年。郭沫若在电报中說:值此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卫  相似文献   

18.
陈芳允 《科学通报》1957,2(21):659-659
当我们准备热烈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强有力地再一度证明了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这些成就使全世界劳动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使一小撮帝国主义统治集团为之惊惶失措!人造卫星是苏联许多新成就中最突出的,它的发射和正常运行,首先显示了苏联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已经解决了一系列的重要问题,例如火箭的燃料、特殊合金、精密的自动控制和遥远测量等等,人造卫星的发射使人类有条件对未知的高空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工作,得以掌握很多新的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美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最大的"国有企业".它的前身是1915年组建的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震惊美国朝野.惊慌之余,美国人发誓赶上苏联,随后就在1958年10月1日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旨在调动全国一切要素,在航空航天领域实现对苏联的全面赶超.  相似文献   

20.
中原 《科学之友》2007,(1):18-20
月亮是地球的一个卫星,它的来历和结构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1970年,苏联有两个科学家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叫做“宇宙飞船月球”的理论。他们认为实际上月亮不是自然产生的一个卫星,而是某一种智慧的生命,也许把这个星球经过改造,可以把它变成一个人造卫星。这种说法太惊人了,科学家到底在月球上发现了什么,会让他们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就让我们跟着科学家的脚步一起来探讨有关月亮的未解之谜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