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文献资料探讨了云南省悬钩子属(Rubus L.)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本属植物物种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偏峰分布格局,峰值出现在海拔2 000m左右;在纬度梯度上,从南到北,悬钩子属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呈单调递增趋势;在经度梯度上,由西到东,悬钩子属植物的多样性呈递减趋势。总体上,研究区域内悬钩子属植物的分布集中在高纬度、中海拔的滇西北地区,滇西北地区可能是悬钩子属植物在云南的分布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2.
云南杜鹃属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对该属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利用文献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地理梯度上云南杜鹃属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结果:在海拔梯度上,随海拔的升高,该属植物多样性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偏峰分布格局,符合“中间膨胀效应”理论;在度梯度上,物种丰富度随度的升高呈单调递增格局,这可能与该属植物的区系起源和生态特性有关;在经度梯度上,从东到西,物种丰富度呈单调递增趋势。结论:研究区域内杜鹃属植物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纬度、中高海拔(2500~4000m)左右的滇北地区。  相似文献   

3.
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独龙江地区种子植物为对象,利用当地植物志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研究了独龙江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对Rapoport法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均呈线性下降趋势,而物种分布幅度呈明显增大趋势,与Rapoport法则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物种密度随着物种分布幅度的增大而下降;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升高,物种密度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物种分布幅度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地区是马先蒿属植物的重要分布中心,但有关该类群在此区域分布格局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利用大尺度的马先蒿属植物物种分布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滇西北地区马先蒿属植物的物种组成、分布宽度及其多样性的地理格局。结果表明:滇西北地区共拥有马先蒿属植物174种,分属于 13 个群、61 个系。比较重要的群主要包括根叶群 Grex Rhizophyllum、短叶群Grex Brachyphyllum、马先蒿群 Grex Pedicularis 和无枝群 Grex Apocladus 等; 比较重要的系主要包括长花系Ser. Longiflorae、轮叶系 Ser. Verticillatae、琴盔系 Ser. Lyratae 和肉质系 Ser. Carnosae。在种的水平上,45.4%的物种 (包括大部分特有种) 分布生境狭窄,仅在 1-2 个县域有分布。这可能意味着因其狭窄的生境,部分马先蒿属植物存在着较高的濒危风险; 在群、系和种的水平上,马先蒿属植物多样性随着纬度的升高均有增加趋势,这可能与马先蒿属植物的起源及地壳的差异性抬升所致的区系分化强度的纬度分异有关。同样在群、系和种的水平上,随着海拔高差的增加,马先蒿属植物多样性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同时,研究单元内,马先蒿属植物的总体海拔分布宽度与海拔高差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2= 0.56 ,P< 0.01 )。这可能意味着,由海拔高差所表征的生境异质性也可能是影响滇西北地区马先蒿属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因素之一。总体上,马先蒿属植物的多样性分布格局可能与其区系起源、地壳的差异性抬升和生境异质性格局有关。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以大尺度的物种分布数据为基础,在科与属的水平上,探讨了滇西北地区种子植物典型北温带成分(Typical N.Temp.)的主要类群组成和地理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在科和属的水平上,滇西北地区典型北温带成分的种子植物分别有13科,174属,占该地区种子植物北温带成分科总数的33.3%,属总数的73.7%,即从科水平到属水平,典型北温带成分占北温带成分的比例增加了40%左右,这可能意味着在过去的区系地质历史进程中,滇西北地区的典型北温带成分出现了强烈的区系分化过程.在科的水平上,滇西北地区典型北温带成分优势科的物种数占省内的比例均在40%以上,其中大部分科所含的物种数占国内的比例在50%以上.在属的水平上,研究区域内典型北温带成分优势属所含的物种数占省内的比例均在60%以上,占国内的比例均达到了30%以上.这可能意味着滇西北地区可能是该亚型重要科、属在云南和国内的重要分布中心.研究结果也表明,滇西北地区典型北温带成分多型属所占比例从南到北呈明显的递增趋势,而单型属所占比例则呈相反的趋势.这可能意味着该亚型的区系地质历史从南到北呈现出相对更为年轻的趋势.科数和属数均出现南少北多的趋势,这可能意味着典型北温带成分的区系分化强度可能与地壳差异性抬升所致的气候变迁幅度的纬度分异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一元回归分析和偏回归分析,探讨了滇西北地区温、热带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温带植物多样性的高值主要出现在研究区域北部,而热带植物多样性则未呈现明显的纬度趋势.热带植物比重高值主要出现在研究区域南部,而温带植物比重高值主要出现在北部.生境异质性对温带植物多样性的解释率明显高于对热带植物多样性的解释率.这意味着,生境异质性对多样性格局的影响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植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区性质.气候因子对温、热带植物比重的解释率明显高于对温、热植物多样性的解释率.相比气候因子与温、热带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气候因子与温、热带植物比重之间关系可能更能反映滇西北地区温、热带植物的生态位保守性.  相似文献   

7.
以大尺度的植物分布信息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分析,对西藏地区的种子植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和多样性分化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种到科,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的数据集离散度呈递减趋势.与科相比,种、属的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变异程度更为明显,这可能与种、属和科所代表的不同时期的地质历史有关.相对中部和北部而言,无论是在种、属水平,还是在科水平,西藏地形更为复杂的南部尤其是东南部拥有更高的植物多样性.种子植物的区系分化强度与表征地形复杂度的海拔高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复杂的地形可能有利于区系的分化.区系分化强度对研究区域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影响,这可能与西藏地质历史上地层的差异性抬升引起的气候变迁有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物种丰富度格局的中域特征是宏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温带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为研究区域,结合调查实测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数据及样地间等距插值数据,分析了该区物种多样性分别沿纬向方向和经向方向上分布特点,探讨沙漠植物丰富度和密度格局的中域特征。结果显示,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密度格局在纬向和经向方向上形成不同的分布格局,中域特征不明显。在纬向方向上,呈现右半边驼形峰的格局模式,随着纬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和密度格局呈下降趋势;在经向方向上,分布格局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但是趋势不明显。综合研究出现此现象的原因,认为本研究区尺度较小,纬向跨度为1.5°,经向跨度为4.5°,物种多样性受边界生境强烈影响。在纬向方向上,物种多样性受到绿洲小气候的影响,靠近绿洲地区的物种多样性较远离绿洲边缘的区域丰富度高;而在经向方向上,由西向东海拔逐渐增高,在降水随之增加影响下形成了物种多样性单向梯度变化,未能形成单峰的中域格局。由此可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研究区过小,植物多样性的中域特性不明显,在干旱区中域特征同样表现在大尺度上。  相似文献   

9.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上同纬度稀有的原生性强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阐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因素,在该保护区石上森林、漏斗森林、喀斯特沟谷(青龙潭)、古梅林和村落5类代表性景观设立了342个样地,系统调查了藓类植物的分布情况,计测了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指数.342个样地共采集1 668份标本,鉴定到藓类植物319种,隶属106属36科.5个景观类型中,物种丰富度以青龙潭和石上森林的最高,物种多样性以石上森林最高,其次是青龙潭;功能多样性在各景观之间没有显著区别.不同的基质中,石生和树生藓类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土生藓类植物;石生藓类植物功能趋异度和丰富度指数最高,树生藓类植物的功能均匀度较高.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增加,地面藓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均显著上升,但是随着草本盖度、土层厚度和基质湿度的增加,这些指标呈下降趋势.随着海拔的上升,石生藓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指标呈现上升趋势,而树生藓类呈现下降趋势.茂兰地区藓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功能丰富度、物种多样性与功能趋异度、物种均匀度与功能均匀度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在喀斯特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地区,随着环境林冠郁闭度的提高,藓类植物的物种和功能多样性上升,石漠化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藓类植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及室内分析,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的分布格局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佛山兰科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征:1)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复杂多样,调查表明金佛山共分布有各类兰科植物48属114种,按照吴钲镒先生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原则,可以划分为8种分布区类型;2)特有现象明显,共分布有中国特有兰科植物47种,包括3个金佛山地方特有种;3)垂直分布格局明显,在海拔梯度上兰科植物的分布总体呈现出中间膨胀型的趋势;4)不同海拔段的兰科植物濒危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低海拔地区物种受威胁程度相对较低,资源保存状况更好,这种分布格局与其他地区有着显著的区别;5)区系的温带性质明显,同时具有一定的热带亲缘关系。研究表明金佛山兰科植物种类丰富,特有现象明显,其海拔梯度格局与其他地区有较为显著的区别,区系热带亲缘关系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Lambers JH  Clark JS  Beckage B 《Nature》2002,417(6890):732-735
Ecologists have long postulated that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maintains high tree diversity in the tropics. If species experience greater mortality when abundant, then more rare species can persist. Agents of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such as host-specific predators, and pathogens) may be more prevalent or have stronger effects in tropical forests, because they are not limited by climatic factors. If so, decreasing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could partially explain the observed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tree diversity. This hypothesis has never been tested with latitudinal data. Here we show that several temperate tree species experience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between seed dispersal and seedling establishment. The proportion of species affected is equivalent to that in tropical forests, failing to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is mechanism is more prevalent at tropical latitudes. We further show that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is misinterpreted in previous studies. Our results and evidence from other studies suggest that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is important in many forests. Thus, unless the strength of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varies with latitude, this mechanism is not likely to explain the high diversity of tropical forests.  相似文献   

12.
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井冈山杜鹃群落5个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其种群及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井冈山杜鹃种群径级结构为金字塔型,生命期望值基本随径级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存活曲线为近直线型,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群落有维管植物29科42属53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22科35属46种。群落区系起源古老,成分较复杂,科、属区系成分均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群落除Pielou指数较高外,其它3种多样性指数均较低;测度井冈山杜鹃群落物种多样性时,各种多样性指数未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井冈山杜鹃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群落所处的严酷环境是导致其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谢国文 《江西科学》1994,12(1):28-33
初步分析了江西种子植物区系热带性属的地理分布式样及其区系特征,将本省热带性种子植物465属划归为6种地理分布式样和7种间断分布式样。本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分布型属占优势,并与世界各个热带植物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本区系间断分布类型多样,残遗植物类群丰富,稀危种类颇多,这都与地史变迁、大陆漂移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密切相关。本区系由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逐渐过渡,成为许多热带性属的分布北界。  相似文献   

14.
在2014-2015年间对四川省石棉县大岗山水电站影响区域内的种子植物的种类、植被类型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旨在为电站建设后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1)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该区种子植物有101科、320属、552种;(2)优势科、属明显,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居多;(3)其种子植物包含9种科级分布区类型、15种属级分布区类型及变型,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和一定的温带性质;(4)影响区域内的植被大致可分为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0个群系.  相似文献   

15.
牟村  彭春良  张帆 《广西科学》2019,26(1):141-145
通过对中国湖南省苦苣苔科植物野外调查以及文献资料整理,从苦苣苔科植物的属种组成、区系成分及地理分布特征等方面,阐述湖南省苦苣苔植物多样性现状。湖南省内共有苦苣苔科植物17属8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无特有属;特有种23种,占总种数28.40%。省内苦苣苔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和湘西南地区。种数排前五的属为广义报春苣苔属(24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7种)、半蒴苣苔属(9种)、石山苣苔属(6种)、长蒴苣苔属(5种)及吊石苣苔属(5种)。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在种的分类水平上,特有成分所含种数32种,占总种数的45.07%,表明湖南省苦苣苔科植物特有性较高。针对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特性以及湖南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现状,本文给出了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省内野生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福建永定县的常绿阔叶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对永定县常绿阔叶林的31处共3100m~2典型样地统计,共含维管束植物136种,分属43科86属.单种和两种属共占总属数的93%.群落区系以樟、壳斗、山茶和茜草等科以及热带,泛热带地理成分(分别占总属数的43.0%和31.4%)为主.优势树种有栲属多种、木荷、青冈、蕈树和马尾松.群落类型有槠林等12个群系并具中、南亚热带植被过渡性特点.树种年龄结构和乔灌木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已趋向中一晚年发育期并开始转为恢复发展的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17.
滇西北地区是全球濒危植物多样性的热点分布地区之一。此研究以大尺度的濒危物种分布信息为基础,结合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滇西北地区濒危植物的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滇西北地区拥有濒危植物64种,分属于60属42科;滇西北地区濒危植物的多样性从南到北呈明显递增的趋势(R2=0.17,P〈0.01);从空间分布宽度来看,81.3%的濒危植物分布范围狭窄,仅在1~2个县(市)域出现。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分布范围狭窄的特有植物的多样性可能是解释研究区域内濒危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R2=0.58,p〈0.01)。这意味着滇西北地区濒危植物的形成机制可能与其狭窄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植物的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中国植物红皮收》第一册,中国西南地区共有濒危植物(除去稀有和渐危植物)28科,41属,52种,笔者对这些植物的生活型、分布区类型、地理分布和植物区系分布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从属性的分布区类型来看,西南地区37属濒危种子植物中,热带分布型有16属,占种子植物属的43.3%,温带分布型有19属,占51.4%,中国特有分布型只有2属,其中1属为西南地区特有属,说明属的特有分布现象不明显;从西南地区52种濒危植物的水平分布来看,有33种为西南地区特有种,占63.5%,说明种的特有分布现象明显;西南地区跨越了我国仅有的2大植物区,5个地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  相似文献   

19.
Nogués-Bravo D  Araújo MB  Romdal T  Rahbek C 《Nature》2008,453(7192):216-219
Despite two centuries of effort in characterizing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of species richness in search of universal patterns, surprisingly few of these patterns have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Species richness along altitudinal gradients was previously assumed to increase universally from cool highlands to warm lowlands, mirroring the latitudinal increase in species richness from cool to warm latitudes. However, since the more recent general acceptance of altitudinal gradients as model templates for testing hypotheses behind large-scale patterns of diversity, these gradients have been used in support of all the main diversity hypotheses, although little consensus has been achieved. Here we show that when resampling a data set comprising 400,000 records for 3,046 Pyrenean floristic species at different scales of analysis (achieved by varying grain size and the extent of the gradients sampled), the derived species richness pattern changed progressively from hump-shaped to a monotonic pattern as the scale of extent diminished. Scale effects alone gave rise to as many conflicting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as had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scale effects len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tatistical support to competing diversity hypotheses. Effects of scale on current studies may be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because montane ecosystems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intimately connected. This interdependence has led to a global reduction in natural lowland habitats, hampering our ability to detect universal patterns and impeding the search for universal diversity gradients to discover the mechanisms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on Ear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