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观察和比较波形与直形钢板内固定对局部皮质骨血供的影响。方法;采用微血管墨汁灌注技术观察了两种钢板固定于完整兔肌骨干后不同时期皮质骨内微循环的形态改变。结果;直形钢板固定后板下及板对侧皮质骨微循环出现早期血管减少,以后反尖性增生的变化;波形钢板固定反板下早期未见明显血和减少,后期亦反应性增生,但不如直形钢板固定侧剧烈。  相似文献   

2.
股骨干骨折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时有因钢板、螺钉断裂,造成骨不愈合、延迟愈合、成角畸形而需再次手术治疗,为降低致残率,作者将黔南州人民医院骨科1994年——1997年收治的8例股骨干骨折后、因固定手术失败而发生的骨不愈合、延迟愈合、成角畸形的患者,对其进行了失败原因分析,认为造成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是①钢板、螺钉质量不过关;③钢板固定时错置;③钢板固定者负重过早。针对以上原因,笔者提出以下预防措施 ①购置钢板、螺钉等器材时应到正规厂家购置;②术前应仔细检查钢板、螺钉有无裂缝;③钢板应遵循张力带原则放置在股骨干外侧;④钢板固定者负重应尽量控制在9周以后。并指出了钢板内固定失败后的补救措施①二次手术应采用单侧可调式外固定架经皮固定。通过骨园针与骨断端加压作用,调整支架移位在8mm以内,外固定装置安放在殷骨外侧,骨园针经皮只达到内侧骨皮质,防止内侧股血管损伤。术后用CPM辅助治疗。②电刺激股四头肌收缩,加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股骨下端骨折内固定11例失败原因分析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飞 《甘肃科技》2005,21(5):163-163,172
目的:探讨股骨下段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提高股骨下段骨折手术治愈率.方法:分析1995年2004年我院收治的11例股骨下段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钢板弯曲5例、断裂1例,单纯螺钉松动2例、断裂2例,螺钉滑脱1例。采用取出原有钢板螺丝钉,牵引,植骨,髓内针或钢板以及外固定治疗,均痊愈。结论:内固定方式或材料选择不当,以及手术操作不规范,术后指导不当等原因是导致股骨下段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直接因素。治疗取出原有钢板螺丝钉,牵引。植骨。髓内针或钢板以及外固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股骨髁Y形不稳定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定量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从理论和实验上对股骨髁Y形骨折,用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加以固定,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发现在受同等载荷条件下,L形钢板-螺栓固定方法内固定最佳;单独用L形钢板内固定次之;而只用加压钢板内固定的股骨的强刚度较差(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颌面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16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微小型钛板及单皮质螺钉坚固内固定,观察咬合关系、咀嚼功能、骨断端固定效果、开口度、面部对称性、面部畸形恢复情况.结果经过3~12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断端固定可靠,无移位发生.微小型钛板机械性能可靠,组织相容性好.结论颌面部骨折除复位、颌间牵引保守治疗外,复位后坚固内固定是现今临床上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析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将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46)给予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n=46)采取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1.30%较对照组的71.74%高(P0.05;观察组手术用时、术后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17%略较对照组的10.87%,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大大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且具有手术用时短、术后活动时间早、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利用膝关节镜铺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了解膝关节腔骨结构损伤情况,并行镜下治疗,监视并辅助骨折复位,关节腔外A0髁钢板及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5年1月,共完成24例手术.关节镜下清除关节内积血及凝血块,检查滑膜、半月板、十字韧带、髁间棘有无损伤,并行镜下治疗,在钝穿刺锥协助下行骨折复位,关节腔外AO胫骨髁钢板及松质骨螺钉内固定,骨缺损同时予以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7.5%.结论:利用关节镜检查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关节腔内损伤结构,监视并辅助骨折复位,关节腔外内固定技术,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术中创伤,手术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治疗此类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CPTO)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案,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CPTO治疗中两种常用的内固定钢板系统对其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植入Tomofix和Tomofix亚洲型内固定钢板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分析膝关节的刚度和楔形位移,以及植入器械的应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CPTO手术中使用Tomofix亚洲型内固定系统相比使用Tomofix内固定系统的膝关节刚度增加了23.8%,平均楔形位移降低了85.5%,骨骼平均应力降低了36.5%,钢板和螺钉的最大应力分别增加了16.6%和4.6%。因此,在CPTO手术中使用Tomofix亚洲型内固定系统能较有效地提高膝关节结构的稳定性,减小楔形微动,为骨愈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在内固定系统的高强度支撑下骨骼应力降低较明显,有引发应力遮挡效应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下肢骨折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的原因及对策。对甘肃省中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5例下肢骨折,经LCP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均行二次手术固定加植骨术治疗,术后骨折均愈合良好。下肢骨折术后LCP断裂与对LCP认识的不足、LCP适应症的选择、钢板与螺钉的选择、钢板与骨面距离选择、植骨、早期负重及不正确的功能锻炼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采用跗骨窦入路可吸收螺钉加注入植骨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3月~2011年6月采用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SandersII型骨折20例(23侧),骨折复位后,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加跟骨内注入植骨。手术前后进行跟骨轴位和矢状位CT扫描,拍摄跟骨轴位、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Gissan角和Bohler角。结果通过平均约10月的回访观察,本组病例均一期切口愈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未出现排异反应和针孑L感染。术后X片显示跟骨关节面移位〈2mln。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明显改善,跟骨外形恢复基本满意。术后6月后复查跟骨复位无明显丢失,植入注射型硫酸钙全部吸收。根据AOFAS后足功能评价标准:优15侧,良5侧,可3侧,差0侧,优良率86.9%。结论跗骨窦入路可吸收螺钉固定加跟骨内注入植骨可有效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锁骨钧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及Tossy Ⅱ肩锁关节脱位22例的疗效。方法:采用AO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结果:随访1年以上20例,骨折愈合及关节全部完全复位。结论:锁骨钩钢板应用后,取得满意疗效,是治疗Neer Ⅱ锁骨远端骨折及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股骨髁 Y形不稳定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定量生物力学评价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从理论和实验上对股骨髁 Y形骨折 ,用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加以固定 ,进行实验应力分析 .发现在受同等载荷条件下 ,L形钢板 -螺栓固定方法内固定最佳 ;单独用 L形钢板内固定次之 ;而只用加压钢板内固定的股骨的强刚度较差 ( P<0 .0 1)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O三叶型钢板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时机以及疗效。方法:用AO在叶型钢板治疗胫下段粉碎性骨折26例,其中闭合性骨折7例,开放性骨折7例,开放性骨折19例,并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未见伤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发生。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AO三叶型钢板设计合理,固定牢固,患者可行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胫骨干段粉碎性骨折的理想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14.
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采用切开复位钉板内固定手术治疗22例,优良率为90.9%,并发症为4.5%;非手术治疗34例,优良率为41.2%,并发症为41.2%,比较表明切开复位钉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析可以降低并症和减少肢体畸形,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陈旧性C型踝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3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踝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 ,后踝骨皮质加压螺钉内固定 ,外踝接骨钢板内固定 ,并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陈旧性C型踝部骨折在C1、C2 、C3 型的优良率分别为 88 2 %、83 3%、77 8%。结论 :联合切口、直视下、疤痕组织及畸形愈合骨痂彻底清除、复位恢复解剖结构、坚强内固定是手术治疗陈旧性C型踝部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探究耻骨联合分离记忆合金内固定器生物力学特性。6具骨盆标本,建立耻骨联合分离损伤模型,对照组复位后动力加压钢板固定,观察组复位后耻骨联合分离记忆合金内固定器固定,对两种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两组模型均无松动,内固定无断裂。观察组耻骨联合水平方向位移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单位面积承受最大应力(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大(P0.05)。耻骨联合分离记忆合金内固定器对抗水平方向拉力优于动态加压钢板,强度优于动力加压钢板。  相似文献   

17.
探究耻骨联合分离记忆合金内固定器生物力学特性。6具骨盆标本,建立耻骨联合分离损伤模型,对照组复位后动力加压钢板固定,观察组复位后耻骨联合分离记忆合金内固定器固定,对两种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结果 两组模型均无松动,内固定无断裂。观察组耻骨联合垂直方向位移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抗扭转位移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大(P0.05)。耻骨联合分离记忆合金内固定器对抗垂直方向拉力优于动态加压钢板,抗扭转力优于动力加压钢板。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适用于自复位结构的新型X形钢板剪力墙,给出X形钢板剪力墙简化受力模型,推导了初始抗侧刚度、屈曲后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公式的有效性。以跨高比和高厚比为主要参数,对不同参数的模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与两边连接钢板剪力墙相比,X形钢板剪力墙腰部削弱对刚度和承载力影响不大,但滞回曲线更加捏缩;墙板腰部削弱并未影响拉力带倾斜角;当参数跨高比,板厚分别增大时,初始弹性刚度、屈曲后刚度、承载力、等效粘滞阻尼比均有不同程度增大; X形钢板剪力墙能够为自复位结构提供稳定耗能; X形钢板剪力墙破坏模式主要为拉力带受拉破坏。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数值方法在预测曲面板多加热线感应加热变形时耗时长或无法考虑加热顺序的问题,利用钢板电磁-热-结构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得到单加热线的残余应变,并将其等效为温度载荷施加在固有应变区;然后,通过弹塑性固有应变有限元计算得到钢板整体变形。采用弹塑性固有应变有限元法对帆形板和鞍形板的多加热线变形进行模拟,钢板挠度变形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符合工程计算要求,且弹塑性固有应变法可以分析不同加热顺序下的钢板变形,结果表明,加热顺序对钢板变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钢框架-带缝钢板剪力墙在EL Centro波、400 cm/s2加速度作用下的内填板厚度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填板的厚度对钢框架-带缝钢板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随着内填板厚的减少,顶点位移、基底剪力增加,滞回曲线的面积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