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硬态势”美国里根政府上台伊始,对苏联摆出相当强硬的姿态,宣布大量增加军费,扩充军备,五、六年内要“纠正同苏联军力对比的不平衡状态和恢复美国的战略威慑地位”,强调“联系政策”,即同苏联谈判,开展贸易和改善关系均以苏联是否收敛、克制扩张行动为前提;在苏古向萨尔瓦多反政府游击队提供武器的问题上,把那里的争夺视为制止苏联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试验场”;强调要同盟国密切磋商,协调抗苏步骤等等。摇摆与“调整”几个月来,里根政府的这一对苏态势总的说来基  相似文献   

2.
欧美关系,在当今国际斗争的总格局中,是联合抗苏力量内部的关系。美国新总统里根上台以后,欧美关系的这一基本性质没有改变。但是,由于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基调与其前任有所不同等原因,欧美之间需要在新的条件下取得协调。一个时期以来,西欧主要国家的领导人接踵访美,里根政府的要员也相继访问西欧。双方都在互相摸底,进行游说,施加影响。现在欧美磋商的过程还在继续,欧美关系还在调整中,但眼下暴露出来的矛盾不少。西方舆论界对此议论颇多。由于欧美关系直接影响到联合抗苏的前景,这方面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注意。背景里根上台以后,对苏联推行较为强硬的路线。他表示要优先考虑加强西方军事力量,同时提出要修改美苏第二个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并“联系”苏联在各地的表现来确定是否同苏联继续谈判,压苏联收敛其侵略扩张活动。对盟国,里根表示要加强磋商,以重振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2月8日向国会提交了1983年度《国防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里根政府上台以来第一次提出的国防报告,它集中了阿富汗事件后在美国逐渐占上风的对苏强硬派的主要军事主张,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对抗苏联的军事战略思想。《报告》主要突出了以下三点:加强常规力量,作好与苏联进行一场长期战争的实战准备;在对广大第三世界地区的争夺中,应付苏联的现实威胁,采取从  相似文献   

4.
出发点和依据里根政府上台一年多来,围绕纳米比亚独立、压古巴从安哥拉撤军和对南非白人政权的政策等一系列南部非洲当前紧迫的问题,开展了相当频繁的外交活动.里根政府从争霸世界的全局出发,比卡特政府更为重视南部非洲的地位和作用并非偶然. 里根政府认为,南部非洲是一个在战略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对美国和西方具有越来越重要意义的“关键性地区”.首先,美国和西方经济利益大量集中在那里.仅美国的投资就达30亿美元,年贸易额在60  相似文献   

5.
美国里根总统宣布取消对苏联的粮食禁运,使人想起了他曾经一再强调的“联系”原则。华盛顿处理对苏关系的这条指导原则,是里根就职伊始即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亮出的。三个多月来,他反复说明,美国是否同苏联谈判核条约或讨论贸易、信贷、技术转让,都要把苏联在全世界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考虑。里根说:“我们不能坐在桌子旁边进行谈判,除非我们在谈判桌旁把正在发生的所有其他事情也考虑进去。”里根表示要奉行“联系”原则,应该说,是颇有战略头脑的。因为,既然苏联在全世界的所作所为是相互联系而服从于它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那么,美国处理对苏关系,也就自然要着眼于抵御其全球扩张,而不能为暂时的局部的事件所左右,更不能追逐蝇头小利,丢掉战略全局。  相似文献   

6.
美以特殊关系的形成是冷战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中东地缘政治的产物。苏伊士运河战争前,由于美国推行“联阿抗苏”的平衡政策,美以关系并不特殊。随着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中东格局的变化,美国出于维护其中东战略利益的需要,在犹太院外游说集团的影响下,同时基于文化和宗教上的接近以及民主理念和社会体制上的趋同,美以关系逐渐升温。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三届政府的推动,从1957年至1968年构建了美以特殊关系,并为以后历届政府所遵循。  相似文献   

7.
人权概念被引进美国外交领域始于二战后,美国人戴维·D·纽瑟姆在其1966年出版的著作<人权外交>中首次使用这一概念,1977年,卡特总统上台后明确提出"人权外交"的口号,向世界公开宣示人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到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外交与里根主义的推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里根主义的目的是在全世界建立"自由"、"民主"的政体,而这也正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美国在中东推行"大中东计划",希望以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中东地区,支持亲美政权、打击和压制反美政权和激进组织,但是民主不能被强制施行,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此同时,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纷纷改变斗争策略,以民主选举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特别是哈马斯胜选上台组阁,给"大中东计划"以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9.
变化里根上台20多个月来,其对苏态度逐渐有所变化。总的说来,由比较僵硬趋于相对的灵活,进而在美苏谈判和对话方面进行实质性的试探。因此,美苏关系间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里根政府上台伊始遵循的一条对苏原则  相似文献   

10.
天南地北     
释“没有一项政策”最近,美国前国务卿万斯在谈到苏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问题时,指责里根政府“对武器控制问题没有一项政策”。这话颇有些令人费解。人们知道,苏美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由于美国参议院的拒绝批准,早已成为一堆废纸。里根政府曾多次宣布要重新谈判,至于何时重开谈判,要视苏联在全世界的行为而定。目前,他不打算同苏联谈,而是努力扭转美国在同苏联战略对比上的不利趋势。这项不同苏联谈判或推迟同苏联谈判的政策被万斯称为“没有一项政策”。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只有立即重开谈判才是“有一项政策”。当年万斯辛苦奔走于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终以对苏节节让步而达成了限制战略武器协议。这在万斯看来,就是“有一项政策”。著名记者埃文斯和诺瓦克一语道破这项政策的真谛“万斯的判断似乎是基于这样一种标  相似文献   

11.
里根将于本月20日接任美国总统。他的对内对外政策将怎样?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社即将出版的《八十年代的美国》一书是专门论述这方面问题的,颇有参考价值。此书是由里根的智囊团胡佛研究所集体编写的,出版10个月来,已重版4次,受到国际上的重视。该书分国内、国际两部分。本社翻译出版的国际部分,分专题和地区两编。地区编分别对亚洲、西欧、苏联、中东、拉美和非洲六个地区及国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上策划美国的对外政策。这一编对于读者了解美国当政者对世界形势的看法和美国对各地区的政策动向是有帮助的。例  相似文献   

12.
4月25日至5月8日,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先后对埃及,以色列、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六国进行了频繁而紧张的穿梭访问。5月6日黎以双方达成了一项以色列撤军的协议草案。在舒尔茨出访以前,中东的形势是:由于以色列坚持横蛮无理的要求,黎以美三方的撤军谈判已拖了4个月而毫无结果;黎两派民兵冲突加剧;美驻黎使馆挨炸;约旦一巴解组织谈判中断;叙以关系紧张;里根方案连遭挫折,有夭折之虞。与此同时,苏联改变了前一时期无所作为的态度,加强了对中东事务的影响。舒尔茨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促成撤军协议和其他活动来稳住阿拉伯温和国家,使已经搁浅的里根中东和平方案重新运转起来.以巩固和扩大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防止苏联进一步插手中东。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新总统上台,总要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打电话,全球各国也要评估美国新政府的对外政策。尽管经过特朗普四年的折腾,美国这匹"骆驼"已经显得越发瘦弱,但架子还在。中东尽管不是拜登政府的优先外交目标,但一听到美国"打喷嚏",就已开始"发烧",多个热点明显升温。近20年来,美国换总统对中东的影响都是很直接的,拜登当政也不会例外。  相似文献   

14.
7月22—23日,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在摩洛哥伊弗兰王宫同以色列总理佩雷斯进行了会晤,就如何解决中东问题进行了交谈。哈桑二世成了继埃及前总统萨达特之后同以色列总理举行公开会晤的第二位阿拉伯国家元首。这一异乎寻常的事件在中东和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摩洛哥远离中东阿,以对阵的核心地区,长期以来在中东问题上持温和、灵活的立场。哈桑二世向来主张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直接对话,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阿、以争端。因为历史的缘故,摩洛哥同以色列还有一种不寻常的关系。世界上的犹太人有50多万出生在摩洛哥,  相似文献   

15.
美国里根政府执政四年后,同苏联争夺的战略地位明显改善,扭转了同苏联军备竞赛中的不利趋势,使美苏争夺的态势由苏攻美守变为互有攻守的僵持局面。但是它仍然面临许多难题:国内经济情况不佳,要求削减军费的呼声甚高;国外普遍指责里根过于强硬;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欧的独立自强倾向迅速发展;美国影响世界事务的能力日趋下降。在这种形势下,里根政府第二届任期内的对外政策可能有以下趋向。 (一)对苏联:在继续推行“以实力求和平”的强硬政策前提下,适当采取某些灵活作法,缓和“过于紧  相似文献   

16.
里根政府执政以来,军事战略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战略思想更加活跃,新思想不断涌出。里根政府目前推行的战略,用美国国防报告的话来说,即是“根据苏联威胁的增长而发展了的灵活反应战略”。提到“灵活反应”战略,人们不免会想到六  相似文献   

17.
【中外关系】毛里塔尼亚国家元首海德拉十二至十八日访华、我国十八至二十一日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圆满成功,新华社二十一日受权发表公告,溅落海域和海域上空恢复正常航行。我国政府代表团二十二日起访罗马尼亚。耿飚副总理二十四日起访美。【亚洲】对苏联侵略阿富汗表示不快和不承认卡尔迈勒政权,日本十二日召回驻阿大使。十四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发表讲话说,苏如继续占领阿,埃及将予回敬。同日,卡尔迈勒政权提出“政治解决”方案,要求同伊朗和巴基斯坦分别举行关于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为苏联拒不撤军制造借口:十五日美国国务卿马斯基说这是骗人的建议;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在苏军撤出前巴不同阿对话,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重申苏撤军是解决阿问题的前提。十六日伊朗外长拒绝阿的谈判建议,表示苏军不撤走卡尔迈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战略派别五花八门,大致是“强硬派”和“缓和派”两大派。两派的根本分歧在于,是侧重“威慑”还是“实战”。里根政府奉行的战略是谋求对苏军事优势、提高实战能力以增强成慑效果。  相似文献   

19.
美欧矛盾近几个月来,围绕西欧同苏联的天然气管道交易,美国同西欧之间的争吵空前激烈,大西洋两岸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纠纷的由来是,西欧国家同苏联经过六年谈判之后,去年底和今年初以来陆续签订了向苏联购买天然气的合同,同时承担为苏联提供资金、技术和管道设备。美国多次表示反对而无效。6月18日,里根总统突然宣布,扩大对苏经济制裁,禁止西欧的美国子公司和持有美国许可证的西欧公司向苏联提供天然气管道设备;这项禁令定于8月21日生效。美国商务部还宣布,任何外国公司如违反禁令,它将被禁止从美国得到“商品或情报”。  相似文献   

20.
困境的产物     
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的国情咨文,是他总统任期过半、进入第三个年头时所发表的第二个国情咨文。这个咨文调子很低,内容空泛,讨好各方。里根上台时发出的“振兴经济”、“重振国威”的誓言言犹在耳,如今在国会宣读这篇咨文时,连他那惯常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也没有了。何以如此?原因在于里根政府上台迄今,美国的国情十分不妙。在国内,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