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专题评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刘宗超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教授的倡仪下,于1994年5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举办了“21...  相似文献   

2.
伪科学,当然是骗局一类的闹剧,揭穿了,一文不值。但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还有一种是地道的以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为幌子的骗局,这就是科学骗局。 科学骗局,确实使一些普通百姓信以为真,而且也使一些科学家受骗。其实,这也不奇怪,科学家也是人。他(她)们在某一研究领域是内行、是权威,但对其他研究领域,他(她)们又是外行,是普通百姓。一旦有经过包装的所谓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同样也是会欺骗他(她)们的。 在20世纪的100年内,科学骗局出现过不少,有的是用论文发表的形式公…  相似文献   

3.
新年伊始,许多媒体相继报道了一条很有趣的科技新闻:约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之间,世界范围内的干旱可能促成了中国唐代文明和墨西哥玛雅文明的衰落。有的媒体的报道更是直截了当:“罕见的季风期异常导致唐王朝统治晚期灾荒连连.进而作为引发农民起义的因素之一.加速唐朝灭亡。”这一结论是由德国、中国和美国学者共同完成的,科学家们研究中国南方玛珥湖和委内瑞拉海岸附近卡里亚科Cariaco海盆的沉积物,以期寻找古代气候变化的规律。其论文发表在2007年1月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4.
现在,正日益广泛开展着对代表完整和有组织总体的各类系统进行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人们对这一新科学的方向很感兴趣。学者们所讨论的问题范围很广,从具体(工程技术、生物学、经济学的)系统的研究方法直到提出建立完整或跨学科的系统科学等抽象问题。问题在于将出现独立完整的学科呢,还是系统研究将在控制论的某个部分范围内占有自己的地位?要对上述问题作出明确回答,显然还为时过早。在系统研究发展的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注意对正在形成的新科学方向进行分析。一方面,这种分析能够有助于揭示正在发展的方向与生活中实际发生的、科技进步所引起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史事汇要(1914-191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洪业 《科学》2005,57(1):37-40
1915年1月,一份创办于美国大学校园之中的学术杂志在上海刊行问世,刊物封面上醒目地印着中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字样。这份刊物的创办者们是一批身居异乡、心系祖国的中国留学生。在接受了几年的系统科学训练后。他们从内心对科学发出了深切的呼唤,立志引进西方人称为Science的科学,来改变祖国国力衰微的面貌,是谓“科学救国”。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科学》月刊,为此他们首先组建了“科学社”,不久又改建为“中国科学社”。今年时逢《科学》创刊和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90年来,前辈的科学救国理想已化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往事并非如烟.几代科学家奋斗的足迹已深深地印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史册中。本刊今年各期将连载由中国科学社史研究专家樊洪业先生编写的“史事汇要”。为读者再现“赛先生”在中国发育成长的这一重要侧面,并借以为《科学》杂志后承者祭奠前辈的一瓣心香。  相似文献   

6.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7.
复杂系统理论剖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曾荣  李挺 《自然杂志》2004,26(3):149-151
复杂系统理论是21世纪最具有生命力的科学之一.本文阐述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混沌理论、人工神经网络和混沌同步与控制理论在复杂系统理论发展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最后也叙述了目前对复杂系统理论的一些公认看法.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0年第6期第29-31历载吴章平先生的《脚下的地在走》一文内,有明民的史实性措误。该文提到“魏格纳指出”或“魏格纳学说”时。有8处都写成“大陆板块漂移”、“大陆板块”,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史。据《中国大目科全书地质学卷》第11页“板块构造学”条目所写:旧12年德国学者魏推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60年代奶,美国学者赫斯和迪茨提出海底扩张说,随后得到英国学者凡门和马修斯进一步论证ZI拓5年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转换断住概念,并划分出全球刚性板块;ito7-lops不法肉学沓勒度雄们美国学者麦肯齐最终们立了板块…  相似文献   

9.
“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 于2001年10月16日-11月2日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经对比研究后,根据科学研究内容和经济支持条件,最后选定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宾城(北纬78°13’)为“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站址,并将在2002-2003年进行科学考察研究。从此,中国科学家有了自己的北极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0.
周克 《世界科学》2009,(11):2-4
30年前的1980年1月15日.全国首家专门研究科学内在规律、研究科学与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关系的专业研究机构——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下称科学学所)在上海成立。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学所的开创者和前辈们以研讨班、简报、著书立说、讲座等各种方式传播科学学的基本概念.当时风靡一时的领导科学概念和思想、区域经济概念和梯度发展理论等都是由科学学所的学者们首先提出并很快影响全国。作为改革开放产物的科学学所,其诞生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包括这个研究机构当时的运作情况等史实的回溯于今天看来更显珍贵。从本期起,本刊独家刊发《“历史的回顾和启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前辈专访录》,希望能引起业内外读者的关注和评论,也希望这组文章能对未来的科学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最近向国家提出重大建议:“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一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1995年下半年,中科院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研讨面向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决策。集中了专家们的智慧,正式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2.
编后记     
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科学和工程计算这门新兴学科,其理论和方法作为新的研究手段及新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理论基础,正推动着当代科学和高新技术向纵深发展。本期在“科技论坛”栏目登载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的文章《科学和工程计算》,文章对这一新兴学科的主要任...  相似文献   

13.
创新文化与创新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50多年前,英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都直指中国近代科技创新背后文化环境这一潜在的深层次的因素。类似的问题与讨论很多:杨振宁教授一句“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立即引起了相当多的议论;每年诺贝尔奖颁奖时节,国人总要习惯性地表现出“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毋庸置疑,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民族强林的“身份证”,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持续创新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其实质是科学文化与人文创新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陈宝国 《自然杂志》2008,30(5):304-308
当中国科学与文化在近代中国多舛发展并渐进到20世纪的时候,丁文江的名字是应当被人们记起并应该给予格外注意和加以研究的人。丁文江首先是一位地质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兼具了作为“学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信仰与为科学真理的探求所应具备的深邃的思维、不懈的探索,坚强的毅力的科学的思想者。本文仅就丁文江作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倡导者,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所做的推动与贡献作了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2002,47(1):80-80
2001年11月21~24日,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大陆深俯冲作用”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华北东部盆山系统与战略资源预测”发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西北大学地质系共同主办的“大陆的俯冲、拆离和减薄作用”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参会人员120余人,来自8所高校和5个研究院、所.除了这两个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国内该领域的许多同行也参加了会议,充分显示了重大课题研究对国内相关领域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大陆的俯冲、拆离和减薄作用”这一主题进行了充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6.
方福康 《科学》2004,56(3):41-43
2003年5月28日,世界著名科学家普里戈金(I.Prigogine)博士病逝于布鲁塞尔。普里戈金是非平衡系统热力学与耗散结构理论的奠基人,以此为基础而开创的复杂性科学研究,已成为21世纪的科学前沿,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灰色系统综述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华中工学院邓聚龙副教授首创的“灰色系统”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重视,并给予很高的评价。1979年,邓聚龙同志发表了“参数不完全大系统的最小信息镇定”论文;在1981年于上海召开的中一美控制系统学术会议上,邓聚龙又作了《含未知参数系统的控制问题》的学术报告,邓在发言中首次使用“灰色系统”一词,并论述了状态通道中含有灰色元的控制问题。1982年一月,邓聚龙又在自动化学报上,发表了“参数不完全系统的最小信息镇定”的论文。同年三月,他在北荷兰出版公司出版的国际杂志《系统与控制通信》上发表了《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该杂志是由二十多个国家的国际著名学者发起创办的新杂志,其中包括卡尔曼等。引起国际上的重视,获得了好评。1981年10月15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及《系统与控制通信》杂志主编布洛克特(Brockett)代表杂志编辑部转来的评语说:“灰色系统一词是首创”、“灰色系统的所有结果都是新的”。1981年12月20日布洛克特教授再次来信:“希望得到更多的灰色系统的论文。”1982年9月3日德国《数学中心报》主编威格尔(B.Wegner)教授来信要求将“灰色系统”在该杂志摘要刊登。1983年1月24日,威格尔教授,表示将在该杂志上对灰色系统论文进行评论。1982年12月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教授若松秀俊称赞这些工作是杰出的。1981年8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Y.C.Ho(何毓琦),在中美控制理论学术会议上说:灰色系统一文有独特见解,建议在国际权威性杂志上发表。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T.J.TARN(谈自忠)说灰色系统构思新颖,很有意思。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本刊编辑部发表邓聚龙副教授最近写的一篇论文,供大家参考。由于原文较长,本刊作了删节。我们在组稿过程中得到华中工学院自控及计算机系陈绵云老师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回顾生态发展的同时,追溯了系统科学的发展道路,认为生态学与系统科学的形成都与达尔文进化论有着最直接的渊源关系,都是19世纪科学转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外关于系统的研究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系统运动”,出现了“系统研究的高潮”。系统研究广泛渗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领域,各种专家和学者都投入对系统的研究。美国涌现大批专职的系统分析人员。日本的产业结构中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系统工程业”。英美的许多大学开设了“系统工程系”。苏联成立了全苏系统研究所,直属苏联国家科委和苏联科学院。据统计,近二十年来,苏联出版的有关系统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专著,数达一千多种①。关于系统研究的学科名称很多.如:“系统论”、“系统学”、“系统科学”、“普通系统论”、“系统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希望──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成果展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实施四年来,已在“出人才、出成果”方面取得令人瞩目成就,一批年轻学者正在成长为国家新一代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于1994年12月29日召开的“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成果展示暨学术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