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验研究了抑泡孔管管束的排列方式,管间距,加热管子根数,热负荷大小,沸腾工质物性等因素对抑泡孔管管束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抑泡孔管束与光管束,低肋管束的沸腾传热性能截然不同,而与机加工多孔管束和烧结粉末表面管束有某些相似之处。管束中的沸腾管数增加,有轻微恶化传热的趋势;高负荷时这种趋势更明显;管间距直径比的变化对管束特性影响不显著;乙醇为工质时,管束排列方式和热负荷大小等对沸腾...  相似文献   

2.
低肋管在热设备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运用边界单元法对低肋管的强化传热效能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低肋管断面形状、几何尺寸及管内外对流换热条件对强化传热效能的影响,为低肋管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用9种不同规格的试验管,在大气压力下的饱和水及乙醇中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安装角对管外池沸腾传热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倾角增加,汽泡扰动加剧,沸腾换热强度增大。综合524组实验数据,得到包括倾角、长径比在内的管外池沸腾传热准则关系式,可供工程设计时预测倾斜管沸腾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水为工质,研究了常压下化学腐蚀表面多孔管的池沸腾传热性能.结果表明,该表面多孔管的沸腾传热性能十分优异,在试验的沸腾温差下,表面多孔管的沸腾传热系数达光滑管的近10培.同时综合分析了该管强化沸腾传热的机理,预测了工业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分段结构对管内流动沸腾过程的影响,采用试验方法分析了制冷剂R245fa在光滑管、内肋管以及采用前肋-后光滑组合管中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以质量流速为100~350 kg/(m2·s)、热流密度为9.36~55.84 kW/m2、试验管进口过冷度约为2℃进行试验,并以光滑管的流动换热特性为基准,对比不同试验管的换热系数增强比例(enhancement factor, EF)和价值因子(merit factor, MF)。研究结果表明:内肋管和前肋-后光滑组合管的换热性能均优于全光滑管;在低质量流速时,内肋管的EF高于前肋-后光滑组合管,即内肋管换热效果更好;而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前肋-后光滑组合管的EF逐渐高于内肋管,达到1.7左右;内肋管的MF在低质量流速时高于前肋-后光滑组合管,但在较高质量流速以及较高热流密度条件下,前肋-后光滑组合管的MF要高于内肋管,即前肋-后光滑组合管的综合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6.
实验研究了抑泡孔管管束的排列方式、管间距、加热管子根数、热负荷大小、沸腾工质物性等因素对抑泡孔管管束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抑泡孔管束与光管束、低肋管束的沸腾传热性能截然不同,而与机加工多孔管束和烧结粉末表面管束有某些相似之处。管束中的沸腾管数增加,有轻微恶化传热的趋势;高负荷时这种趋势更明显;管间距直径比的变化对管束特性影响不显著;乙醇为工质时,管束排列方式和热负荷大小等对沸腾传热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分离式热管蒸发段流特性的基础上,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文中着重分析了核态沸腾传热区及飞溅降膜传热区的传热原理;根据试验数据回归整理了相应的换换系数无量纲准则关系式,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吻合相当好;分别与大空间池沸腾传热和整体式热虹吸管热管蒸发段降膜区传热进行了比较,其结果为分离式热管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综合考虑传热,流动与投资的换热器性能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给定热换器传量下导出使投资费用最少的换热表面的最佳匹配准则和使流动性传热过程Yong损失率最小(即反映运行最省)的换热性能最佳配比准则,并利用两准则间的相关性对换热器进行综合性能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结构参数,性能参数和运行参数,为显示优化方法过程以圆形肋片管换热器为例进行具体的性能优化,经数值迭代最弱获得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9.
在给定换热器传热量下导出使投资费用最少的换热表面的最佳匹配准则和使流动传热过程火用损失率最小(即反映运行费用最省)的换热性能最佳配比准则,并利用两准则间的相关性对换热器进行综合性能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结构参数、性能参数和运行参数.为显示优化方法过程,以圆形肋片管换热器为例进行具体的性能优化,经数值迭代最终获得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10.
扭曲扁管管内流动与传热的三维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的方法,对扭曲扁管三维模型的流动与传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管内流体的Re,Pr以及管子几何尺寸对其流动与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扭曲扁管具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在管内流体具有高Pr低Re数的条件下,其强化传热效果尤为明显。根据数值计算的结果数据,拟合出了努塞德数和阻力系数的准则公式,对扭曲扁管工程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混合制冷剂沸腾传热模型及经验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工质的传热系数非常低,采用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可以大大提高了其沸腾传热系数,本文建立了混合制冷工质在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外沸腾传热过程的模型,并推导了其沸腾传热膜系数的经验关联方程,在实验范围内,该经验方程与实验数据的最大偏差不超过13.8%,平均偏差小于4.97%《  相似文献   

12.
低Re数流动条件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发现,与光管管束类似,随Re数增加圆翅片与椭圆翅片管束亦先后呈现3种不同的流态,即层流、混合流和紊流,相应的有3种不同的换热机制和规律。在低Re数时,换热由层流或混合流机制所控制。目前,工程中用紊流区的换热与阻力规律向下延伸,用于设计运行于低Re数工况的自然抽风空冷器将导致设计的失败。实验表明,在自然抽风空冷器操作条件下,对于同样的换热系数,椭圆翅片管的压降比国翅片管低45%左右,采用椭圆翅片管将取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实验还发现,来流气流不均匀性对自然抽风空冷器的平均换热特性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对吸风入口型线的设计可以大大放低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质热比拟技术,对矩形翅片椭圆管翅片表面的局部和平均传质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由翅片表面局部传质系数的测量可以看出,管排数对翅片表面尾部回流旋涡区面积影响较大;第一排管换热系数比稳定值约低20%,Re数较大时,第二排管Sh数约高于稳定值6%。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肋形隧道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JK—2管)单管管外池沸腾实验。实验工质为R—113和R—11。实验结果表明:对R1131质,JK—2管沸腾给热系数比光滑管高2.5~15倍,临界热负荷高约100%;对工质R—11,JK—2管的沸腾给热系数比光滑管高1~10倍;与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JK—1管)相比,在工质R—11和R—113中,沸腾给热系数高20%~150%。并建立了一个预报值与实验值误差在±15%以内的准数关联式。  相似文献   

15.
带扰流孔的矩形翅片表面换热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质热比拟技术,对带扰流孔的矩形翅片椭圆管翅片表面的局部和平均传质系数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翅片表面局部传质系数的测定,揭示了翅片表面气流的流动和对流换热机理,以及扰流孔对单排管翅片表面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参数下,增加扰流孔数可使换热强化,但中间位置的扰流孔对换热起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6.
对螺纹槽管在恒壁温和雷诺数(Re)5000~35000范围内空气的换热性能和压降进行了数值研究.分别对25种不同几何参数的螺纹槽换热管换热性能和压降与同参数的光滑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螺纹槽管的换热性能显著强于光滑管,同时压降也不同程度地高于光滑管;其中螺纹槽深度对换热性能和压降的影响大于螺纹槽间距,二者存在相互影响,呈现了最优区间原则.最大平均努赛尔数出现在Re=5000,几何参数螺纹深度/内径(dl/D)=0.25,螺纹间距/内径(pl/D)=0.5时,是光滑管的3.1倍.最大综合换热性能指标(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PEC)为1.404,出现在Re=5000,几何参数dl/D=0.15,pl/D=1时,此时螺纹槽管的换热能力是普通光滑管的1.8倍,摩擦因子是普通光滑管的2.25倍.从整体雷诺数范围考虑,最佳几何参数为dl/D为0.14~0.18,pl/D为0.8~1.2.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四排等管径圆管直接空冷凝汽器冬季因换热不均易产生冻结的情况,提出了采用变管径翅片管束的思想。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变管径翅片管束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变管径翅片管束相比于等管径翅片管束,换热均匀性大幅提升,综合性能也有所提高;为提高该类换热器换热性能,将管束排布方式由近等边变化到近等速,凝汽器综合性能增大而换热均匀性变化不明显;在近等速排列变管径管束的翅片上加装涡发生器,综合性能进一步提高,换热均匀性对雷诺数的敏感性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8.
紧凑管束蒸发换热器内水的沸腾强化换热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新式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利用水平传热管管束间狭窄受限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换热机理和同一管束中两管缝隙强化沸腾换热机理,将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对水平传热管管束在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水平管蒸发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管束距离和传热管在管束中的位置对各个传热管换热特性都有很大影响,且存在着一个最佳管束距离;随着压力增加,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的强化效果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9.
对一种先进的强化换热元件──齿型螺旋翅片管束进行了传热及通风阻力特性试验研究,试验用直接法进行.得出受洁净气流冲刷时该管束传热特性关联式和通风阻力特性关联式,并将该种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的性能与相同结构的整体型螺旋翅片管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