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利奥塔将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哲学相结合,通过对科学与叙事之间关系的考察来揭示引发现代科学合法化危机的根源。他借助于语言游戏,将科学知识视为是一种语言游戏及其规则来解构现代科学的霸权,进而诉诸于悖谬推理来为后现代科学进行合法化。利奥塔对于科学的后现代反思,深刻揭示了现代科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它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震撼”,促使我们去反思现代科学,反思现代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赛博文化。在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自然科学家的推动下,一门新的学科——赛博人类学诞生了,它在传统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虐拟技术,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提出了诸如“超文本”和“超媒体”方法。赛博人类学研究领域有:科学家民族志、性别与科学、虚拟现实、虚拟社区、网络社会等。但是也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建立新的学科赛博人类学。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揭示了科学发展及其与哲学关系的种种矛盾,而且展示了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科学与哲学的新型关系。本文意在表明,这种关系的实质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对立的新形式,而且我们只有立足于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后现代科学”的实质,并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两种文化问题的历史考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化和整合问题,已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浓厚兴趣。不过,国内文献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斯诺(C.P.Snow)首先提出了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概念,对于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相互不理解、相互对立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还没有谁比科学家兼文学家斯诺更早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这两种文化分别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这种说法,“两种文化”不过是1957年斯诺偶然提出的一个新命题,而与前此西方社会的整个社会思潮的发展绝无干系。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在我们看来,两种文化问题从一个角度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误区,透露了当代社会进步内在动机的某种深层的消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人文维度--多侧面认识科学的人文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结果,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科学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表现形态上都与人文文化有相通之处,这正是科学与人文沟通与融合的基础。从科学的精神文化功能,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思维方法,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等方面阐述科学的人文特性将成为科学问题研究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一向以"他者"的眼光主导传统意义上非西方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原本是以他者来认识他者,然而在观照他者的同时,"自我"也映现其中。就传统科学文化而言,他者的眼光不仅重新审视了西方的科学理性,加速了本质主义、普遍主义的解构,而且促成了科学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那种把科学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类"地方性知识",一项"实践性"活动的观点,对传统科学文化的哲学反思,应当说是有启迪性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虽然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研究,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类研究并不能完全取代“文化学”。其中,一个典型的个案就是日本的第一个诺贝尔匀获得者汤川秀树。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无法真正说明象他那样的科学精英何以能够出现在政治和经济形势极端恶化的三二年代的日本这一事实。本文企图从文化背景(历史因素)、文化环境(现实因素)这和文化选择(个人因素)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汤川秀树成为科学精英的原因。方面的探讨可能预示了“科学文化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于光远先生的“四种消费品”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一个新发展。我们知道,消费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消费就必然有消费品。而于老的精彩和深邃之处在于他从“四种消费品”人手,来让我们认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规律以及消费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费曼的科学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Feynman(1918-1988)作为最杰出的物理学大师之一,他不仅对物理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科学文化和教育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因而对费曼科学文化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围绕费曼关于科学价值、科学探索、科学传承、科学与人生,几个方面深入发掘,以展示费曼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思想,并从中领悟他的科学智慧。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在其论述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系列巨著中,展示了他对迷人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明的概念细微差别与成就的敏锐。另外,他就思想与实践从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所作的思考可谓不同凡响。尤为人注目的是,他在天文学、数学、炼丹术及其它方面对印之间科学传播的阐述。虽然为了解印度科学,他大体上依赖于其他学者的研究,但他对待印度科学的客观态度却令人耳目一新,并且由于其巨著对古代印度科学的某些方面提供了相当透彻的见解,因此这部巨著对印度科学史家来说确有价值。事实上,李约瑟精心筹划的多卷本系列形式以及各卷本内容上的旁征博引乃是印度科学史家们灵感之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