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往来书信——文献研究》[俄]弗·奥·佩恰特诺夫[俄]伊·爱·马加杰耶夫/著于淑杰隋涛赵春雷/等译2017年12月版世界知识出版社我喜欢看书信集。曾经看过《毛泽东书信选集》、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先生的《两地书》,也看过《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林觉民与妻书》,等等。今天摆在我面前的这两卷本厚厚的《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往来书信——文献研究》([俄罗斯]弗·奥·佩恰特诺夫,伊·爱·马加杰耶夫著)的书信集,也使得我眼前一亮——觉得这确实是一部极为厚重也极为特殊的书信集。之所以说这部书信集极为特殊,  相似文献   

2.
《鲁迅书信集》的第一封信,是写给友人蒋抑卮的,编号为041008,即写在1904年10月8日,鲁迅弃医从文,由东京到仙台之后。书信中所叙生活情景与思想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其中有下边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3.
1925年底到1927年初,集中了鲁迅几乎全部牵涉爱情婚姻的作品,而写于此期间的全部六篇小说都在思考至爱者或身份关系上至密者之间的关系形态,这正是鲁迅此期间复杂爱情心态的呈现.《铸剑》写于这一时期的末尾:鲁迅下定爱情决心并付诸实施的时间.通过对鲁迅与许广平书信的考察,认为从眉间尺到宴之熬是鲁迅爱情心路的过程与精神结果,爱情同时促成了鲁迅于此时精神生命大转折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以杰出的创作实绩而饮誉世界.鲁迅又是伟大的编辑家,他从1907年与人创办《新生》到1936年去世,主持或参与编辑了20种文艺刊物,11种丛书,76种书籍.在长期和大量的编辑工作中,鲁迅累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编辑风格和堪称楷模的编辑思想.学习鲁迅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当好高校学报编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学习鲁迅的编辑宗旨:为了改造现实人生.早在1907年,鲁迅在东京与友人筹办《新生》杂志时,就把“立人”、用文艺来“改造现实人生”作为杂志的宗旨.1920年,筹备成立文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5.
鲁迅书信具有以下艺术特色:(1)坦诚率真,朴素平易,毫不讳饰;(2)言约旨丰,微言大义;(3)灵活自如,不拘一格;(4)新鲜生动,气脉贯通;(5)懦雅洗练,妙语连珠。从鲁迅书信中,可领略到鲁迅精湛的语言艺术风采和精深的文化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6.
鲁迅《狂人日记》受到了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文章从题材、主题、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分析了《狂人日记》所体现的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认为在题材上,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启发;在思想主题上,体现了尼采的部分精神人格,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安特莱夫的心理描写手法,表现象征主义和"阴冷"色彩。  相似文献   

7.
《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往来书信——文献研究》(俄罗斯)弗·奥·佩恰特诺夫伊·爱·马加杰耶夫/著于淑杰隋涛赵春雷等/译2017年11月出版世界知识出版社近期,笔者再读《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往来书信——文献研究》(以下简称《往来书信》),对书中所展现的外交决策机制,以及这批战争文献在其后历史中的"再运用"略有所感。  相似文献   

8.
关于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的史料,前人多有述及,学界亦时有发掘;但仍存在着不少语焉不详之处,部分史实甚至不无错讹。有鉴于此,笔者努力从彼时报刊、公文等第一手资料及鲁迅书信、自传所提供的线索出发,并参照许寿裳、杨莘士、夏丐尊等亲历者或同时代人所撰年谱、回忆文章,钩沉补缀,辨正考订,穷原竞委,以求去讹存真,还原历史。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自嘲》写于1932年,到今天可以说半个世纪了。对这首名作,到目前为止,对于“嘲谁?嘲什么?”这样的关键问题,还有不少争议。看来,现有的解释都还未必妥贴。周振甫先生正确地指摘了几种不同见解之后,认为“自嘲”这样的题目来自《文选》的“设论”。他写道:“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设的”,“实际上是自嘲自解”,“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因此,“自嘲”就是“解嘲”。周先生总不会否认鲁迅的《答客诮》是“解嘲”,在《鲁迅诗歌注》中,周先生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出版的三巨册近百万字的《许广平文集》包括三部分:回忆和纪念鲁迅以及记叙作者自女师大时代就开始的与鲁迅并肩战斗、工作与生活;有关鲁迅著作出版的筹划、介绍以及拯救鲁迅藏书、评论研究鲁迅的著作等;作者冲出封建大家庭,走向社会,成长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这部内容丰富的巨著,清晰地记录了一位终生不渝勇敢捍卫鲁迅精神,保卫鲁迅文化遗产的坚强卫士的光辉足迹。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习《饯学森书信》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将钱老近半个世纪的书信经过征集、整理、编辑、加注释等,已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我们总共选出钱老3331封信,是写给1066人和单位的,分十卷印出。它的特点在于全部是钱老的亲笔手书,忠于原信,忠于历史,展示了一个全面而又真实的、原汁原味的钱学森。据说这在中国出版界是空前的。所以我在"前言"中写道:"一部《钱学森书信》捧在你的手里,犹如一个活生生的钱学森站在你的面前。读完这部《书信》,掩卷冥思,你不仅可以看到钱学森的‘外表',还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我想,这就是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道理。钱老的《书信》内涵十分丰富,本文只讲讲我们从《书信》中所感受到的一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呐喊》、《彷徨》研究有关《狂人日记》、《伤逝》的论述最为醒目;总论《故事新编》的文章多从文体角度入手,以汤哲声、陈林侠、房伟的文章为代表;李今、刘进才、孙玉石针对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一书发表了针锋相对的看法;有关《藤野先生》的论争构成《朝花夕拾》研究中的热点;朱正的鲁迅杂文重读,戈双剑、杨晶关于鲁迅日记的语言考察,孙郁《鲁迅的译介意识》,邢植朝、袁盛勇、崔云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于鲁迅作品的整体解读,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书信选集》(以下简称《书信选集》)一书共收选了毛泽东同志1920年至1965年期间的372封书信。其中,毛泽东同志给他的亲属、故旧的信(包括给他的儿子、儿媳、弟媳、妻兄、表亲、青少年时期的老师、同学、同乡、同事、朋友和烈士的遗属等的信),计有67封,约占全《书信选集》的五分之一。读这些信,联系当前的实际,引起我深沉的思索。 淳浓的人情 无情未必真伟人 历史已经抛弃把毛泽东当作神的岁月。现在大家都已经清醒地知道毛泽东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从做人来说,《书信选集》告诉我们,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人物,而且是和普通人一样具有强烈亲情的人。他是一个好父亲、好女婿、好表亲、好学生、好同学、好同事、好朋友……。中华民族在人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雪景有着深切的爱好,细致的观察,独特的感受,生动的描写。雪景成为鲁迅作品中描写得最多的自然景物。 鲁迅的雪景描写,集中在《祝福》、《在酒楼上》①两篇小说和散文诗《雪》②中。值得注意的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在酒楼上》写于同年同月16日,两篇作品的写作时间相隔只有九天,其中雪景描写风格的一致性同这种写作时间的接近,无疑有着密切的联系。《雪》写作于前两篇作品第二年的1月18日,而其中雪景描写的部分内容与情致则同《在酒楼上》十分相似,两篇共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三篇作品中成功的雪景描写与作品同写于大雪纷飞的冬季自然联系在一起,而作者当时生活在北京,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③的北国风光必然激发起作者的灵感。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对雪景展开了全方位的描写,而鲁迅的雪景描写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重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革命话语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主流话语之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对革命话语的理解和使用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在他的早期书信中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从教育改革、到国民性改造的演变以及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从中可以发现鲁迅早期对革命话语的独特理解,对于研究早期鲁迅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西图书馆藏曾国藩至胡林翼书信一通,湖湘文库《曾国藩全集》已收录。从几个方面论证了广西图书馆所藏信札为曾国藩至胡林翼书信一通的上半部。  相似文献   

17.
保罗·瓦扬·古久里(1892—1937)是法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记者,法国共产党员,曾任法共中央委员、法共中央机关报《人道报》主笔。一九三三年八、九月,他曾来上海出席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召开的远东会议。在这期间,古久里曾与鲁迅晤面。对这一史实,复旦大学等三校编写组所编《鲁迅年谱》未记载;鲍昌、邱文治所编《鲁迅年谱》根据《鲁迅日记》等资料作了记载,所记尚简明;鲁迅博物馆所编《鲁迅年谱》(四卷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世界文学史上稀有的珍品。我国现代文学史能以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作为第一页,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 鲁迅小学创作的辉煌业绩,已经有不少研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呐喊》、《彷徨》研究中,刘九生、逄增玉的《阿Q正传》研究,靳新来的《狂人日记》研究,原鹏的《孔乙己》研究,魏韶华的《祝福》研究皆能新人耳目,启人深思;《故事新编》研究中,王富仁、江弱水对于《铸剑》的理解可谓别具一格;《野草》研究共分三大部分,刘继业的文章堪称《野草》研究史上的优秀之作,从哲学、诗学解读《野草》的文章所在多有,汪卫东有关《复仇》(其二)、王乾坤有关《影的告别》的解读也颇有特色;李冬木的《阿金》研究其小题大做的论述方法可能更值得注意;毕绪龙有关鲁迅序跋文体的研究可谓独具眼光;有关鲁迅、茅盾贺红军信的论争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20.
现在要谈谈另外一篇题目也是《鲁迅与许羡苏》的文章(发表在92年《人物》杂志第五期上).此文(以下我就用“此文”代替“另一篇《鲁迅与许羡苏》”)作者的思路,正好与我上次提到的吴作桥的《鲁迅与许羡苏》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