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初出蜀入楚,道出万州南浦县,曾登西山,谒“绝尘龛”,访道读书。后受永王李牵连长流夜郎,西上峡江赴贬所,在巫山至奉节峡江中,“传闻赦书至”,在夔州领到赦书,“却放夜郎回”。三次进出峡代表性诗作论证渝州夜郎遇赦说有误。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友竹《李白三到万州南浦县问题质疑》答辩之答辩,认为李白长流夜郎途中是否到过万州,关键是如何理解李白的《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春于南浦送陈郎将归衡岳并序》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三首诗。就第一首诗来看,经考证李白时代涪陵的乌江并不叫乌江,而九江确有一条支流叫乌江,因而该诗的乌江应指九江的乌江。就第二首诗来看,经仔细推敲,“春于南浦”中的“南浦”也以指武昌城南的南浦为宜。就第三首诗来看,经认真分析,该诗作于江夏一带,上三峡,南平(渝州)的可能性同时存在,还难以最后确定。  相似文献   

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绝句是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至白帝城突然遇赦时所作。时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第一句写诗人离开白帝城的时间是在早上。诗开句破题,直截了当,不加任何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蜀道难》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的作品,是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一方面表现了李白对朋友的真切关心和一往深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求仕不遇的感慨与感伤。  相似文献   

5.
在最近召开的万县市李白学术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几乎一致肯定:“李白三次到万县。” 鄙见以为,讨论“李白在万县”这个问题,要坚持两个前提:第一,要十分重视对李白诗文的深入钻研和全面理解。因为这是第一手资料,最具有说服力。特别是从李白死后,他的作品散失十之八九;辗转传抄,讹误又多。钻研他亲自写的作品,更显得必要和可贵。但这并不排斥各种注释和后人对他的种种评  相似文献   

6.
这是李白的名篇《峨眉山月歌》。对诗中的“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君”的理解,历来是有争论的,有人主张“君”指“峨眉山月”,有人主张“君”指与李白同住峨眉山的友人。我们认为:无论是见仁还是见智,都应结合诗人的行止和诗歌本身的具体内容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代文豪李白在知天命之年,因永王李璘之事,被判长流夜郎,"居作三年",李白自入幕永王为宾,犯"谋反"死罪,又据"加役流"从轻量刑而长流夜郎。本文不涉及永王与唐肃宗之间的争斗孰是孰非问题。单从法律上看,李白被处以流放之刑、流放地点为何为夜郎以及最终于夜郎遇赦得还,这些环节皆有法可依、有律可寻,且都在《唐律疏议》中能找到其具体的出处,一点也不冤枉。  相似文献   

8.
乘风朝发古渝州,夕宿瞿塘峡上游。 浩气混茫江似血,崇山磅礴月如钩。 航标灯影联波面,渔户炊烟起渡头。 李白书堂何处是?红旗插在万城楼。这是郭沫若同志1961年9月14日乘船夜泊万县、上岸留宿时写的一首诗,题为《宿万县》,是《再出夔门》组诗七首之一。诗后对“李白书堂”有注释:“万县有白岩书院,传系李白读书处。”郭老是四川乐山人,看来他对万县有李白读书的地方并不持怀疑态度,只是不知道具体地点在哪里而已。何其芳同志是四川万县人,他对李白曾在万县西山山岩间读书、下棋、赋诗之事深信不疑,希望能在那里建起太白公园。他在1977年3月12日写的《太白岩二首》之一中说:  相似文献   

9.
金庸又推出新版本了!这次则是将版本推到了侠客岛,在金庸的所有作品中,《侠客行》算是曝光率较少的一部作品(不管是在改拍电影、电视剧或游戏),因此里面的主角的大名就不见得是众口皆知了。但本云很喜欢这部作品啊,一大半的原因得归功于李白的那首“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看来网络游戏真正把李白先生的诗句给实践到底了。  相似文献   

10.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参考书把“幸”讲成“幸亏”(见五年制中学语文高中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那这句话的解释就成了:我听从了他的主意,大王您也幸亏赦了我的罪。这样解释是很勉强的。一、听起来别扭,二、意思没完,句子停不住,还得加上所以我才能活到现在,还保留着重要的职务这类的话。其实,“幸”在这儿是个表敬的词,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幸,“敬词,表示对方这样  相似文献   

11.
刘恺先生《再论李白在万县问题》所持论点不能成立。李白“乌江留别”是在涪州,而不是很阳;李白是在南浦县“登高”,而不是在汉阳市浦“登楼”;李白在“南平”及“夜郎天外”的作品勿庸置疑,不应模棱两可;说李白家在“浔阳”、“豫章”在湖北安陆、“长流”就是一辈子不能回来,等等,均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李白的十二首诗作,作了全面详细的考辨,分辨出李白一生四渡三峡的行实及作品:首渡在开元十三年二月上旬,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中无停滞。再渡在天宝十四载九月下旬,由长安子午关南行巫山出峡至江陵。三渡在茂元元月十月上旬,因长流从寻阳上三峡西去夜郎。四渡在乾元二年三月十五日,从夜郎赦还白帝城至巫山下峡东去。  相似文献   

13.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名句,为后人们千古传诵。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这颗围绕着地球运转的无生命的行星曾激起了许多文人骚客的感慨,并写下了万千诗句,而在所有歌咏月亮的诗词中,又数李白对月亮的歌咏最为精彩。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唐代由强盛走向衰亡的过程,他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他的诗歌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无拘无束。他的作品与别人不同,别人的作品也很难与他的作品相混,对月亮的咏叹便是这样。在李白的诗词中,月亮总是被赋  相似文献   

14.
童话是叙述者对现实生活进行变形地反映,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美好憧憬。张欣的作品中也具有童话的这一特质。本文拟从“似幻犹真的世界”、“理想的结局”、“写作意义”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命题,并说明了张欣作品的人文风情。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曾经对历来为李白《蜀道难》的作意问题“纷纭聚讼”颇感不满(见《光明日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访北京大学讲师芦荻》一文)。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状况提出批评。它反映了我们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严重缺陷:这就是“百家争鸣”的空气不浓,对一些意见分歧问题未能很好展开深入的研究讨论,致使一些问题长期不获解决。《蜀道难》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时代的代表作品,可以说是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相当重要的珍品。对于这样重要的代表作,假如意见长期不能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就不仅是对一个具体作品的认识问题,而且将影响到对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家的认识,它反映了我们古典文学的研究水平。这是笔者之所以要就管见所及,提出商讨的原因。至于这里所提出的看法有哪几分是对的,就请专家们、读者同志们指教了。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善于通过一个简单的情节表现众多的人物。第四十六回贾母发怒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情节。 贾母因贾赦要纳贾母房里的心腹使女鸳鸯作妾而发怒,以至怪罪王夫人,一时间举座皆惊,形成僵局。作者通过在打破僵局的过程中各种人物的心态表现,全面展示了人物身分、地位及性格特征。 贾母朝王夫人发怒却非同小可,这是贾府最高统治者对她最信任的而且也是最忠于她的得力当家人,实权派人物的发怒,因此,贾母这一怒必然震动在场的每一个人,形成非常紧张的局面。 作者有层次地先后写了王夫人、薛姨妈、李纨、探春、宝钗、迎春、惜春、宝玉、凤姐等九个人物在这场僵局中的表现。 当鸳鸯为了逃脱贾赦的蹂躏而跑到贾母跟前跪下哭诉,发誓终身不嫁并毅然剪发明志时,作品写道:  相似文献   

17.
就李白初入长安在何时的问题对前人的推论提出质疑,根据一些记载李白生平事迹的“碑”、“碣”、“序”透露出的消息,与李白的相关诗句相互印证,并与后人对李白事迹的考证相联系,得出李白并非如前人所说在二十五岁以前未出过川,而是在开元三年至五年间就已经到过长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李白《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诗中的“使君滩”,不是万县李白研究会误指的万县红砂碛,而是万县大桥溪下面的桥马滩。桥马滩距万州古城二里,并且紧靠羊渠古渡,即《水经注》指的羊肠滩。其下钟滩子即为虎臂滩。  相似文献   

19.
张明同志认为,薛涛的《西岩》诗证明李白确实到过万县并登过西岩。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骑鲸客”指李白,在杜甫、贯休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反映。诗题“西岩”当指万县之西岩,亦即今之万县太白岩。因为简阳、资中等地的西岩李白都未曾游览过。从《西岩》诗中的“如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星乱鸣蜩”看,《西岩》诗还可能与《九日遇雨二首》是同一天作的。  相似文献   

20.
梅岭,一名大庾岭,为五岭之首,位于赣(江西)粤(广东)之边,是古代中原入粤门户,过此即为“蛮荒之地”的岭南。梅岭,由于它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容易触发往来行旅离愁思乡之情,故文人墨客经过梅岭,多有留题。特别是那些流徙岭南的人,一过梅岭,便有去国离乡之感,心绪凄然,感极而悲;如果遇赦北归,也觉得只有度过梅岭,才算真正脱离苦难的流放生活,因而庆幸生还,感慨万千。苏轼也是这样,遭贬南下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