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哲学及神学概念,在传世典籍里屡见不鲜,但此概念的渊源至少可追溯到甲骨文、金文时代.本文结合甲骨文、金文和传世典籍的相关材料,对我国古人对"天"这一观念的演变作一些初步的梳理,从而探讨一下古人的神学观.  相似文献   

2.
加之哲学视野下,价值主体面对三个价值客体:精神、社会和自然,我们似乎在孔子思想中一一能找到其对应点:孔子中庸思想是身心统一的深邃的生命境界;孔子的"仁爱"思想是维持人与人、人与社会和睦相处的一种普世境界;孔子的"不逾距"透发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在儒家哲学(伦理学)中,孔子是第一个提出"经权"观念的哲学家。继孔子之后,孟子和荀子明确表达了经与权的关系,并达到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形态。在儒家"经权"关系的展开中,同时显示了这一理论本身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一个婚媾观念的分析,揭示出隐藏在中国阴阳气论哲学中的潜在结构,即阴气中化育出阳气,阳气阴气在一种隐机待发的亲缘关系中化合.以此为出发点,进而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和"的内涵,其精神意蕴是人在困境中化育出的生生精神,其形式含义为生生精神与"象"在一种隐机待发的精神亲缘关系中"父子相归".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李泽厚始终关注的话题,他通过运用"西体"--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康德主体性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进行消解与重构,认为"天人舍一"不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的"顺天"、"委天数","天"不再是主宰与命定的决定者;人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人通过实践,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积淀",并运用这一"积淀"去实践于自然,实现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从而实现"天人和一"."杂糅与调试"是李泽厚"天人舍一"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经》可以说是集中而突出地反映贵和思想的最早的一部书.这种贵和思想一以贯之的本质内涵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睦共处.而这一点与孔子的"仁学"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诗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建构了一个"亡灵世界",以"亡灵"视角透视现实世界的荒诞离奇.从"实际生活经验"视角解读亡灵世界,发现《第七天》关注个体生存状态,通过叙述亡灵在死后七天时间寻找生存意义的过程,印证了死亡的"本己"和"在傍",也表明此在生存体验须放在时间中考察,才能抵达真理,显露生命最真实的面相,这与海德格尔"实际生活经验"哲学观点相通.《第七天》中"向死而生"的死亡书写,可看作是海氏哲学视角下"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显现,也是余华文学叙事上的一次转向.  相似文献   

8.
李云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54-55,58
"圣迹图"是记述孔子事迹的画册,它是纪念孔子,宣传中国传统礼教的一种方式."圣迹图"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其数量相当可观.北京大学现藏十一种"圣迹图",成书年代以明清为主,其中包括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幅.其特点为内容基础相同,叙事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情报学一直被规定为某种对咨询、信息、文献进行单纯描述和技术处理的"客观知识".然而,自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这种观念受到了挑战,逐渐代之以"情报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识"这一观念.两种观念背后,则是两种对立的哲学思想,即注重知识的"客观性"和不可移易性的波普尔派与强调"解读"的重要性和主客体之间互动性的迦达默尔派的分歧.本文从情报学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两种观点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并分析了新的情报学观念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上,作为一对范畴出现得更多的是"知行"而不是"言行".在先秦历史中,"言行"作为一对范畴要比"知行"出现得更多."言行"与"知行"的关系很密切,不能完全分割开来讨论.在孔子那里.言与行,学与行,知与行的界限不是很清楚,孔子重视的是言行、学行、知行的统一与否.言行问题归根到底也是知行问题.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由于思维的发展,语言的丰富化,使"言"、"行"有了哲学上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直"在《论语》中共出现22次,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正直的人,二是指直率、公平、正直的心态.而且可以上升为儒家伦理哲学的"直道".拙文在此将"直"作为研究孔子君子观新的切入点,并由此说开去.  相似文献   

12.
杨碎福 《科技信息》2008,(3):574-57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谈话的内容是孔子问四个人的志向并加以评价,塑造了孔子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不但表达了四弟子之志,也通过曾皙之口讲出了孔子所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张晔 《科技信息》2013,(23):180-180,240
仁是孔子儒学的核心观念。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仁的内涵的阐发和定位不尽一致,如汉唐时期的儒家学者在论仁时,大多仅仅将其看作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人与人、以及物之间的情感之爱。而到了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受到佛、道二教关于终极本体的超越性的思维方式的激发,把仁提升为宇宙或人生之本体层面,或者为其建构宇宙论哲学基础,同时也以体用不二之方法论来阐发仁。张载作为北宋理学之奠基者之一,张载有着丰富而独创的仁学思想,可谓是有破有立。他为仁建立起宇宙论哲学基础,贯通天道与人道,形成以"仁体义用"为内核的道德性命价值体系,以及"好恶并举"的仁学结构。另外张载建构了一个以"明礼以践仁"为核心的多环节而又统一的践仁体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哲学意蕴的阐发,认为"和谐社会"理念从全新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今天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谐社会"理念既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和合精神",又批判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的理性主义方式;"和谐社会"理念是现阶段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如何理解<论语>中"仁""人"等概念,这关系到哲学认识论和本位价值论等根本问题.孔子从实用理性层面阐述了作为道德人格之情感规范的"仁"的表现特点与体用方式,把"人"作为达致"仁"的标准的类名或"己"的对象化实现方式,强调通过复礼来克己、达仁、成人;借助具体情景描述这些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学说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他的学说从"礼"入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仁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的基调。充分认识孔子的哲学思想,深入挖掘其中的政治哲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对立并不在于"爱有差等"和"无差别之爱",相反,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真正的分歧在于前者从人之为人的道德理性寻找理论的依据,而后者把目光投向了经验世界的"实利",前者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者主张"己所欲,施于人",前者体现了主体间的尊重与平等,后者常常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中国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笔者认为,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对成人思想的探讨做了很好的研究,孔子本人也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成人之道。孔子把成人看做是一项"肩负重荷而踏上漫长旅程的艰难事业",是一个践行履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的不断进取的过程。他提出的成人与成人之次,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平实近人、循序渐进、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精神提升途径。他主张用实践开辟内在人格世界,行仁道当由己,不由人,切己习之,要在日用伦常中内省,在下学中累积,慢慢体会上学之超经验性,以仁为本成就儒家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9.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将学习视为自我修行、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孔子关于学习目的的重要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理想。《论语》不仅从"立己"、"立人"这两个不同层面上提出这一思想,而且还从学习内容的设定上加以实施和体现。孔子"学者为己"的儒家教育思想,虽说难免过于理想化,但其重视德育,旨在培养特立人格的思想,在过多注重智育而德育不足的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子"和"之实现方式,在人与己的关系上,强调认识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注重个人行为的适度,追求完美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仁者爱人、礼之用、和而不同,主张孝悌友爱,睦邻礼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是仁德之人、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崇尚道德理性,强调社会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地和谐,师法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