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孙刚 《安徽科技》2006,(6):52-54
2006年5月18日,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多少年来,人类对生命领域的探索,无一不与遗传基因DNA的研究息息相关.正是经过无数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一步一步揭示那美妙的双螺旋,生命科学才得以飞速发展,为人类深入了解生命并进而改造生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田勘 《科技潮》2000,(7):42-43
英国哲学家罗索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的论断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而且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关系怎样才能和谐美满的一种描述。当今人类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人类基因组——从生命的本质意义对这一命题作出了新证。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将要大功告成,但这并非是我们已经能破译人类生命密码,而是指目前的工作和成果只是能“读出”人类的生命密码,离“读懂”生命的密码尚需时日。而在读懂人类和生物 DNA 密码的过程中,SNP 是至关重要的因素。SNP 是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英文字母缩写,也称作单碱基多态性,简单地讲就是基因的多态性。在人的 DNA 中,每一个基因片断都是由不  相似文献   

3.
张瑞 《创新科技》2012,(2):38-39
<正>音乐家使用音符组成美妙的音乐;诗人凭借字句的安排咏出千古绝唱;基因测序研究者,则利用基因解读生命的密码,向人类探索生命本源的终极梦想不断迈进。杨焕明院士无疑是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军人物之一,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组"霰弹法"策略对大型植物基因组进  相似文献   

4.
生命密码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它掌控着个体生物性状, 演绎着生命的繁衍。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它是生命的密码。基因缺陷将导致遗传性疾病发生, 近年来, 对基因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学习中国画和中国画教学的心得体会,着重探讨中国画教学中"笔法"的问题,通过笔的发现及性能特点,执笔的方法和力量的运用,书法画法同源的分析,线条与情感的体现及笔法在绘画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国画专业课程的设置,结合初学该课程的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并总结出了几点在中国画教学中笔法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美学范畴,是作者的情思与景物、生活画面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积淀着中国独有的文化心理因素。在中国古典美术领域,意境不仅是艺术创作原则,同时也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主要对意境的特点、绘画意境的特征、中国画的意境美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灵魂和最高美学准则,它所表现的美学意义是涉及宇宙观、人生观以及艺术本体的观念。因此,也是中国画发展与创新的探索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郑喜 《科技信息》2010,(36):I0177-I0177
〈正〉中国绘画的用色从复杂到简单,又从鲜艳到清淡,以致后来用"墨分五色"来代替"随类赋彩",中国绘画色彩被放在次要地位,中国画材料研究相对滞后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历史原因造成的,矿物颜料研制在中国画人物发展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现代日本,欧洲的矿物颜料的开拓与应用已经远远超过我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让中国画向现代化,国际化和高水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秦慧媛 《科技信息》2010,(34):I0251-I0251
“空”是国画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式和绘画技巧,"空白"的产生和广泛的传播是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必然结果。国画中"空"的表现方式很多:空旷的天空、无处不在的影子、飘渺的烟雾和皑皑的白雪等等。国画中"空"的深层文化来源是儒家、道家与佛家三者的统一,其互补性地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孟萌 《科技信息》2010,(18):256-256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以人物、山水、花鸟为表现内容,高度概括、洗练为特征,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审美规律及特殊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法。学习中国画不仅要"师古人"与"师造化",更要与时俱进,在中国画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相似文献   

11.
"情"、"味"、"境"是最能体现中国抒情传统文学旨要的核心概念,也是王文生对古典传统研究自始至终所执着追寻与探视的人生审美理想。《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是王先生继《论情境》后推出的力作。其最为新颖之处无疑是"以情味之线,牵美学之史"。他从中西文化语境纵观中国传统抒情文学并逗引出"情味论",并对"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作了交互式的潜在整合、梳理和大胆果敢的纠评与言说,给人以深刻的启悟。  相似文献   

12.
“笔墨”在中国绘画中有着重要地位。当我们探讨对中国画传统再认识的时候,对“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和传统笔墨当代价值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画的“传统”是一个发展着的艺术体系,“传统”的概念必然随着当代中国画家观念的更新而拓宽它的内涵。作为绘画观念的物化形式的传统“笔墨”,也将随着中国画向现代化发展而显现出它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心"与"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用语差别。文化表现为一定的语言模式,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文中的psychology翻译成"心理学"是最恰当的"转述"和"再现"。汉语的"心"与英语的heart和mind都不相同,但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在文化交际中,"心"与"脑"的结合是文化心理学内涵最高层次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船山先生从正统儒家之"正本清源"的立场,抱负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使命,对道家的"老庄之学"在历史上的流弊进行了清理——即"格道"。其"格道"的方法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其"格道"的目的则是"返儒",即复归于儒家的"礼乐中和之极"的"圣道"。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八一精神和黄埔精神一脉相承,它们是华夏儿女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既体现了各自特色:"精诚团结"是黄埔精神最鲜明的特点;敢于斗争是"八一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同时,又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把"民族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黄埔精神和八一精神,与中国梦在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些精神力量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特质和魅力,必然迸发出无穷的正能量,成为引领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公民不服从"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有多种理论试图为其正当性提供强有力的根据。"公民不服从"的发生除需满足公开性、非暴力性等内在要求外,还具有严格的外在条件限定。公民不服从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可能危险。我国的法制建设在积极完善自我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公民不服从对法制建设的积极作用,从而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7.
对语文概念的认识一直存在各种模糊不清的观点。"语言""文字""文学""文明""文化"等是与之关系密切的关键概念,研究这些概念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语文"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明确对“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肯定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并以摒弃文化负价值部分为前提。物质层面的落后,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思想界发现了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人文价值,它们对于消解科学价值的负面影响,保持心灵世界与物质追求之间必要的张力,都会起到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晖 《科技信息》2008,(16):56-56
在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中,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的作用,是一个大的艺术研究课题。过去我们一向对于油画受着中国社会变革形势的制约这个它律性问题都予重视;相形之下,对于民族文化以下这个方面(也可以看作艺术的它律性方面之一)却比较忽视一些。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中西绘画比较方面注意有所学习,但是把问题提到文化心理特片这个更宽层次上面来却很晚才注意到。中国油画家还必须在前者的基础上融会东方文化审美意识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关注当代社会和人的生命价值,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和体验这门传统绘画艺术并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中,"子产而死"、"富而可求"之类句子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而谓"结构,"而"前的名词既是主语,也是话题。"而"是连接主语和谓语的语气词,可以看作是古代汉语中特殊的话题主语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