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代誉为”诗圣”,他的成就和影响几乎无人可及,但清初王夫之却对其存有严重的偏见,竭力贬抑杜甫人品,贬低杜诗成就。王夫之抑杜、贬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为杜诗有悖风雅传统;二是厚古薄今倾向;三是重汉魏轻唐宋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山水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种奇葩。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流传下来的约一千四百余篇的诗作中,就有一百五十篇以上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可是,对诗人的这些诗篇,过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也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全面的研究。一般人只称赞杜诗是“诗史”,而很少谈到杜诗还是“图经”。本文拟对杜甫诗作中的“图经”,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子美集开诗世界"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Cheng“子美集开诗世界”关注点仍是杜诗集大成的特点,身为白体诗人的王禹Cheng在杜甫诗并未受到普遍重视的条件下,既没有有意识地超越白体进而向杜甫诗学习,也不可能留意于杜诗是否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4.
文天祥学杜是把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思想和崇高人格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学,这就使得他的学杜高出于同时代的诗人。文天祥不仅是一个名垂万古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他认真学习杜诗的“诗史”传统,感事忧时,“以诗记所遭”;以议论“言志”,直抒胸臆,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因而形成自己诗歌悲壮苍凉的风格.他的律诗成就尤高。  相似文献   

5.
杜诗对宋诗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宋人在诗学观念上推崇杜诗,他们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写出了关心国事民生的诗歌;宋代诗人在诗歌风格上学习杜诗,也注重学习杜诗的诗歌技巧;宋人模拟杜诗,使用杜诗典故,集杜为诗并集杜入乐;宋人在诗歌创作中经常模拟杜诗题目,有时又以杜诗为韵。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七律最为出色,影响深远。七律也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擅长的诗体。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与风格和杜甫相似,艺术表现手法也继承杜诗的精髓,同时亦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1190—1257),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他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杰出的一位大诗人。自宋以来,他的诗名与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相媲而毫无逊色。在文学批评方面,当时南方有严羽,是以佛学论诗出名的诗论家,著有《沧浪诗话》;在北方有元好问。主要是以儒学论诗的杰出诗论家。在元好问的文集和诗集中,保存着不少的论诗的篇章。如他研究杜诗的专著《杜诗学》一卷虽已亡佚,但其序文《杜诗学引》却仍然使我们知道他对于杜甫具有相当深刻而透辟的认识。但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则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论诗绝句》三十首。  相似文献   

8.
在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独特的方式接受学习杜诗.一是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二是仿杜诗的"记史"精神;三是集杜诗;最后,他还模仿杜句.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关头.杜甫的忠义爱国精神进入文天祥的精神视野,成为他的学习榜样.南宋的灭亡,成就了文天祥在诗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赵学江  高帆 《科技资讯》2006,(15):172-172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程千帆先生新著《被开拓的诗世界》对杜诗的评论有新的独到之处。它着重探索了杜甫怎样在艺术上达到“无意为文”的老成境界,以及杜诗怎样对现实的愤怒控诉转变成深沉内心的独白。认为杜诗在集前人大成时做了扬弃,开了自己的新境。对七律的创作有很大的创新,使之跳出了宫廷和个人生活圈子,成为反映政治生活的一种手段,在形式和风格上也大有发展,特别是晚年的近体诗其题材扩大到与古体诗同样广阔的深度,还敢于写一些不尽合律的拗句,用俗字入诗,在七律中出现一气盘旋、清空如话的新境界,对宋代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程千机先生新著《被开拓的诗世界》对杜诗的评论有新的独到之处。它着重探索了杜甫怎样在艺术上达到“无意为文”的老成境界,以及杜诗怎样对现实的愤怒控诉转变成深沉内心的独白。认为杜诗在集前人大成时做了扬弃,开了自己的新境。时七律的创作有很大的创新,使之跳出了宫廷和个人生活圈子,成为反映政活生活的一种手段,在形式和风格上也大有发展,特别是晚年的近体诗其题材扩大到与古体诗同样广阔的深度,还敢于写一些不尽合律的拗句,用俗字入诗.在七律中出现一气盘旋、清空如话的新境界,对宋代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论述了杜甫创作活动中感伤的情感主调与创作的关系。通过不同的时期阐述,分析这种感伤的变化以及对杜诗的创作主题和内容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在创作中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一生借诗言志抒怀,创作了大量的诗篇。由于他突破一般封建士大夫思想,始终面对现实,讽谕时事,兼济天下,使他的诗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杜诗被誉为"史诗"。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现实和理想是不能割裂也是不会割裂的。因此,在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杜诗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但必然闪耀着浪漫主义精神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李贺属于中唐诗人,学者大多把他归入韩孟奇崛一派,[1]从某个角度讲不无道理.但是,李贺对杜诗的接受却非常特殊.他继承了杜诗的"诗史"内容,用了杜诗常用的讽雅比兴手法,而且更多地借古讽今,直接开了晚唐咏史诗的先河.由于李贺所处的特殊环境及其个性的原因,他的手法更隐晦曲折,往往借助想象或神话、离奇的语言,表达他的"诗史"内容,上承杜甫的比兴,下开李商隐的隐晦.在这一点上,韩、孟、元、白是无法相比的.所以,李贺对杜诗的接受是特殊的.  相似文献   

15.
边连宝是清代中叶著名诗人、学者。他出身于文学世家,自幼受父亲影响深爱杜诗,一生命运坎坷。其思想以儒家为主,性情耿介,淡泊名利。边氏著述丰厚,蔚然大家,其中《杜律启蒙》是他的一部力著。该注本体现了边氏一整套注疏理论,重视分析杜诗艺术,文字通俗易懂,注解方式不拘一格,妙解新见迭出,颇具诗人眼光。另外,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批评原则。是明清时期众多杜律注本中颇具特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杜甫诗歌中所使用的马与鹰这两种物象入手,简要分析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意象同诗人的创作思想、艺术手法以及创作环境等之间的联系。试图通过对杜诗中一些意象的解读,去弄清诗人的创作与时代、社会现实及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曲尽人情”赞杜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有许多能够揭示出普通人心理,并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诗句。这些诗句在题材上主要有四类:揭示有关世态人情方面的社会心理;表达战乱时期苦难百姓的心理;抒发游子情怀及离情别绪;感叹时光流逝、人事渐衰。在艺术手法上则具有口语化倾向和以议论入诗的特点。而杜诗能够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原因,在于诗人所经历的战乱、漂泊生活及其真挚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8.
“情圣”杜甫的情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即从杜诗中对自然景物体察入微、细腻传神的描写,对自然万物怀有的由衷的亲爱之情,对自然生灵的恻隐、关爱之心等几个方面再去窥见诗人博大的仁爱主义情怀,以更全面的了解伟大诗人杜甫。  相似文献   

19.
南宋末年,在文天祥以身殉国、忠义存诗存史的影响下,一大批南宋遗民、诗人奋起直笔,模仿杜诗,以诗存史,而且往往在诗前另以序言辅以记史.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诗,清以前研究注释的人非常多.杨伦《杜诗镜铨》说:“宋以下注杜者名有千家,迩来论列者亦不下数十家.”解放后,粗略估计,亦不下四五百家.尽管注释研究杜诗的人如此之多,但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关于杜诗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必要.笔者于杜诗为门外汉,近几年来在通读杜诗后,感到尚有下能已于言者,现在把它写出来,只能算是刍荛之见.敬请方家指正.我想首先必须探讨研究的是:杜诗的主流思想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清以前,一般都认为是“忠君”.特别是从苏轼提出“杜甫一饭未尝忘君”后,更是这样.或者说是“原本忠孝”.在封建社会里,孝实际上是忠的社会基础,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即是这个意思.当然,仇兆熬说,杜诗“有一念不系属朝廷,有一时不(?)(?)斯世斯民者乎?”除忠君外,也提到忧国忧民.但忠君是首要的,有其凌驾一切之上的崇高地位.解放后,在解说杜诗时,当然也说是“忠君、爱国、爱民”,但把爱民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说杜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成为“人民的诗人”.这可以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冯至的《杜甫传》为代表.这显然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里,国王(皇帝)具有无上权威,提倡忠君是与当时的历史时代相适应的.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强调人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