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特征认证技术作为20世纪末期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虹膜、指纹、DNA这些人体本身的特点,将逐步取代现有的密码、钥匙,成为人们新的、习惯的生活方式,同时,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将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人资料的安全,防止各种类型的刑事、经济犯罪活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刘怀北 《海峡科学》2012,(10):41-43
由于人的生物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目前最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传统的身份识别手段将被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超越和替代.该文从生物特征角度介绍了几种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认证技术,由于每一种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认证技术都有局限性,采用数据融合方法进行身份鉴别,将人的多种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身份识别,以提高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可靠性和识别的精确率,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的安全性严重依赖于生物模板的安全性,而在现有的认证系统下生物模板的安全性已得不到保障.将生物特征技术和密码认证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解决口令记忆问题,也解决了用户生物模板安全性的问题.因此研究将密码协议和生物特征进行融合设计身份认证方案.首先,对Hess签名算法进行修改使其支持多公钥参数;然后,结合Feng提出的基于生物特征的密钥保护技术,在基于签名的认证协议基础上设计一个基于生物特征和数字签名的身份认证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相比传统的基于口令和智能卡的身份认证系统,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系统用户使用起来更方便、更舒适、更安全,势必会成为未来主流远程认证方式.但生物特征有限并且涉及用户隐私,通常都会将原始生物信息转换成可撤除的模板用于传输、存储、认证,然而在开放网络环境下,生物模板也存在诸如模板提取安全、传输过程模板安全、模板匹配安全、模板存储安全、模板更新安全问题等等.按模块详细分析生物模板在生物认证系统存在的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5.
单通道生物认证识别技术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它们在用户接受程度、准确率、成本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缺点。在采用多通道生物认证技术后,可以提高生物认证系统识别性能,并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介绍了多通道生物认证技术在单通道生物认证系统的基础上,给出多通道生物认证系统模型。最后基于确认人脸和语音等特征的多通道生物认证系统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证明,多通道生物认证技术大大改进了以前单通道认证技术在用户接受和识别性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高了生物认证系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中集成口令、令牌及各种生物认证的通用集成认证框架和支撑框架的认证协议.该认证协议把消息的验证过程逆向转化为传统的生物特征识别过程,利用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固有的容错能力解决生物特征数据的不确定性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可重用的集成认证框架.采用该框架可以实现相关技术的标准化,有助于全面提升系统的安全层...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口令的安全性问题,以生物特征技术作为更安全的替代方案,将基于RGB-D的生物特征技术用于身份的安全认证.采用熵和显著性对RGB图和深度图做图像预处理,用卷积神经网络代替了方向梯度直方图进行特征提取,并与几何特征属性相融合.该研究改进了RISE算法,并采用EURECOM数据集做实验,为复杂条件下的人脸识别的生物特征认证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单通道生物识别技术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它们在准确率、用户接受程度、成本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缺点,而采用多通道生物认证可以提高生物认证系统的识另Ⅱ性能,并且适应于各自的应用场合。本文介绍了多通道生物认证技术,在单通道生物认证系统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多通道生物认证系统模型。最后基于人脸和语音特征的多通道生物认证系统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证明多通道生物认证大大改进了以往单通道认证在识别性能和用户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高了生物认证系统的健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单通道生物识别技术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它们在准确率、用户接受程度、成本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缺点,而采用多通道生物认证可以提高生物认证系统的识别性能,并且适应于各自的应用场合。本文介绍了多通道生物认证技术,在单通道生物认证系统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多通道生物认证系统模型。最后基于人脸和语音特征的多通道生物认证系统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证明多通道生物认证大大改进了以往单通道认证在识别性能和用户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高了生物认证系统的健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当中,而信息安全问题始终是制约人们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生物识别技术具有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随着这项技术不断地深入研究与发展,生物识别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信息安全领域中。本文阐述了生物识别技术的概念、种类与特征,分析了生物识别技术在生活信息安全领域和军事信息安全领域中的应用,以期能够推动生物识别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网上银行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身份认证技术可能比信息加密本身更加重要。身份认证技术是网络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它是在信息安全时代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因为人的指纹、面孔、声音、虹膜、视网膜等都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为实现更安全、方便的用户身份认证提供了有利的物理条件。因此以指纹特征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代表着用户身份认证技术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将指纹识别技术和密码体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供一种更加安全、便捷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  相似文献   

12.
指纹认证技术在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婵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7,27(2):292-295,299
在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中,网络化导致的学生身份认证困难问题越来越突出。文中提出一种利用日趋成熟的指纹认证技术构建远程网络教育安全认证平台的设计方案。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远程教育平台的各种接入层的客户端增加指纹采集设备,在远程教育平台接入层和业务系统层,即教学支撑系统之间增加指纹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安全层;从而利用指纹这种生物识别技术实现远程教育系统中用户的真实身份鉴别,以保证教育信息资源的访问安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要求的增加,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智能身份鉴别方法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虹膜识别具有高可靠性和非侵犯性,它正成为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看守所关押人员安全监控正从安全性较低的口令、门禁卡等传统方式向安全性更高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技术发展.虹膜识别以其超群的安全性、可靠性成为新型看守所关押人员安全管理认证系统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泰克公司扬中合资厂坚持严格管理,质量为上,日前获得了ISO9002中国和国际认证的双重证书。此项证书的获得标志着泰克扬中合资厂的质量管理水平已达到了国际水平,同时拿到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泰克扬中合资厂是美国泰克公司在中国设立的海外工厂。1997年7月泰克公司将世界上先进的生产线和技术完整地转移到中国扬中,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示波器。泰克扬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加密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信息加密并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和将生物特征加密与光学加密相结合的技术.讨论了加密系统的优缺点,指出了人体生物特征加密技术发展的障碍.最后对新的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加密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显得十分重要。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中,生物防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市场上无农药污染的绿色食品将越来越受到青睐,如无公害蔬菜、果品、茶叶、稻米等。当前世界范围内广泛重视生物防治技术及生物制剂的开发和应用,这标志着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应用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关注、支持、重视、参与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7.
白明 《世界知识》2014,(9):13-13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我们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贸易摩擦,也由前些年主要是在“准入”环节逐步扩大到“准出”环节。  相似文献   

18.
指纹识别在OA办公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信息化步伐的加速,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对政府及企业来说,互联网信息和应用是政府或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产,它们是实现生产率和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关键所在,但OA系统的安全也日益严重,身份盗用冒用等现象越来越频繁,本文以OA办公系统作为具体案例说明生物识别认证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生物特征识别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个人身份认证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单一模式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融合多种生物特征的多模式识别系统可以提高身份认证的准确率、鲁棒性和普适性,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芳 《科技信息》2009,(28):I0037-I0038
本文从生物特征的角度重点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并对每种技术做了详细分析。最后,总结了目前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技术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