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汝康 《科学通报》1964,9(8):701-701
关于人的概念,我和安志敏先生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分歧在于两个根本问题:1.什么是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人与猿的分界标志;2.从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个过渡时期以及这个过渡时期是否属于人的进化系统。一关于劳动创造人类理论的理解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首先从人类生产财富的劳动出发,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理论,接着把现代人与现代猿作了详细的比较,顺次指出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各种特征有:直立行走、  相似文献   

2.
魏明 《大自然探索》2003,(10):60-64
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从南猿——直立人——化石智人三个阶段,发展成为现代人。在每个阶段都有很多分支,这些分支的进化者有的成功了,有的灭绝了。尼安德特人生活在距今20万年到4万年前,在进化的道路上曾与我们的祖先结伴同行,但是最终还是灭绝了。尼安德特人灭绝之谜一直吸引着众多人类学家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家已经肯定,直立行走是区别人类和猿猴之间最重要的分水岭,因为考古学的事实表明,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不但是最根本性的,而且也是最早发生的进化性变异。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为其它演化开阔道路。大家知道,分类学家把最早出现的人类祖先称之为"直立猿人",就是表明这个特征在分类学上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现在知道,有三方面性状  相似文献   

4.
正请看人类在非洲起源、最终走向世界的最新故事。19世纪中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后来,一系列化石发现证实了达尔文的这一理论。距今大约400万年前,非洲出现了从猿到人的过渡物种——南方古猿(发现于非洲最南部,已灭绝),它们开始学会用双足行走。距今210万年前,第一个名字中带"人"字的动物——能人首次出现在非洲大陆上。成年能人的平均身高仅为1米。相比祖先南方古猿,能人的脑容量更大一些,牙从猿到人  相似文献   

5.
从今天开始,我将同青年朋友们谈谈有关发明创造的一些问题。 人类劳动历史是一部 发明创造的历史 翻开人类的文明史,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从而从猿进化到了人。人们发明了取火的方法,发明了用石头制作狩猎工具、切割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语言,脱离了穴居生活,逐步形成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6.
谢荣庆 《世界科学》2000,(11):41-42
据说如果外星球有高级生物莅临地球,为了测估我们的文明水平,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将是:你们从何而来?怎么一个个都变成这个样子的?他们把能否正确回答自身进化规律的问题,视作一群生命体是否脱离襁褓婴儿期、是否成熟的标志。对此,我们应随时准备着──题首记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猿到人》)一文中指出,类人猿渐渐学会直立行走后,“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这是恩格斯在论述人类起源时的一句名言(以下恩格斯的这句话都简称名言),许多版本都以加粗的醒目字体表示重…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祖先是如何从头脑简单的灵长类动物中分离出来,从猿到人进化成为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的呢?答案也许可以从石器工具中去找……石头与石头撞击,碎屑四溅,我不由得往后退了退,但布鲁斯·布拉德利却是一脸平静,他始终专注地切削着手中尚未完工的石斧。在这间位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工作室里,桌子上摆放着各种石制工具,沿墙根高高地堆放着石块,  相似文献   

8.
物种是由低等演化到高等,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这是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生物进化论观点。但这些进化过程是渐进的,还是骤变的?《染色体融合与生物进化速率》一文就是以生物体中染色体的变化为依据,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于发表了说明人与大猿(特别是黑猩猩)间的甚为密切的进化关系的染色体证据,使得人类进化的分子理论受到了又一次的推动。由明尼阿波斯的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尤尼斯和泼拉卡西报告的这些新发现扩大与证实了以前的支持下述推测的染色体证据:大猿和人有着一个共  相似文献   

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是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是导敛爱滋病(AIDS)的元凶。大约一个世纪前,猿免疫缺陷病毒(SIV)从黑猩猩传播到人,从而引发了HIV/AIDS的大流行。这是在逆转录病毒和其宿主之间长期共同进化斗争中所发生的最近的事件。  相似文献   

11.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不仅使稚童学子欣喜若狂,就是对成人学者也有特殊的魅力,近年来它又飘洋过海,同样倾倒了东瀛民众和西方洋人。齐天大圣敢作敢为的气魄,变幻莫测的神通,超凡绝伦的本领都使人神往。当然这仅是美丽的神话,但人类的"太空时代"竟就是从猿  相似文献   

12.
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是,人的许多特性比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相应特性进化得更高级。但一位进化论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人比猿,至少比非洲猿进化得慢,在DNA水平上,人处于更原始的阶段。自六十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家就相信,DNA及蛋白质可能保存着人类过去进化的线索。著名的“分子钟”假说建立在这样一种假定上:两种源于  相似文献   

13.
颜訚 《科学通报》1965,10(8):714-714
一人类进化的阶段性我们在讨论关于巨猿系统和人类起源时曾提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在平地上行走时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而渐渐采用了直立的姿势。这就是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这可以说是一个阶段。“但是有决定的一步终于完成了,手变得自由了,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这又是一个阶段。“简单讲来,这些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随着完全人的出现又产生了新的因素——社会”。这又是一个阶段。以上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违反常识”的科学不少人把“常识”当作“科学”的同义词,他们认为某事物是不科学时,就指责说“这是违反常识的”. 违反常识就是违反科学吗?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后,揭示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规律.可是人类的传宗接代,从来就是父生子、子传孙,难道有谁的祖父是猴子不成?当时的宗教势力就是这样讥讽达尔文主义的.即使在当时的一般人看来,宣称什么人是从猴子变来的,也未免有点“连起码的常识也不顾了”.曾几何时,“从猿到人”已经成为普通人的常识了,谁要在今天还怀疑这个真理,那么,连小学生都会对他嗤之以鼻. 在麦哲伦完成他的环球航行,从而证实地球是球形之前,人们的常识是“天圆地方”、地球只能是平坦的一片,人才能站得稳;地球如果是球形的话,那么,在另一边的人不要掉下去了吗?然而,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人们常用智商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人类从石器时代靠进化得来的另一真正能力——交际能力。从事新兴科学"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理解人类大脑智力的关键,就是要理解人的大脑并不是某种多用途计算机。确切地说,在人类进化的亿万年中,人的大脑得以进化是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这些任务对我们的祖先——古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人类从古人类那里继承来的这一遗产,仍存在于我们现代人的头盖骨里,并且影响着我们从选择谁做自己的伴侣,到诉诸暴力去解决问题;从我们如何讲一种语言,到人的道德观念和推理能力等几乎所有方面。在人类继承来的全部智慧中,"交际能力"是进化心理学家研究的最关键部分。在古代的热带大草原上,对古人类的最大挑战不是觅食和躲避猛兽,而是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汝康 《科学通报》1976,21(2):86-86
人类起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一直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当前国内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和猿的界限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从猿演变成人,是一种大的质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类各种重要特征的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从猿到人必然有一个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一、被遗忘的问号众所周知,达尔文先生在《物种起源》中就明确地指出了人类起源于灵长目类的某一类猿。恩格斯进一步论证,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大部分科学工作者认为——原始人类经历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然后随着青铜等贵重金属的发现,生产力大大飞跃,人类随之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那么人类是在什么时俟从猿的进化系统中分化出来?最早的人类的标志是什么?这些都是古人类学研究的问题。 什么是人的标志? 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和性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人类的特征是两足直立行走、大的脑子和高的智力。  相似文献   

19.
王占元 《科学通报》1965,10(7):626-626
在讨论巨猿是猿的系统还是人的系统的具体分类过程中,涉及到人和猿的界限问题,这实质上是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吴汝康先生在所发表的一些文章中,关于这个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些观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再论人的进化系统”(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文)这篇文章中。吴汝康先生首先提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是劳动、直立行走、制造工具、语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中有人人厌恶的小偷,在动物世界中也不例外.像黄鼠狼、老鼠这样的小偷已经是我们人类的老对手了,它们高超的偷鸡、偷米技艺令我们头痛不已.除了它们之外,动物界还有一些老练的小偷,居住在澳大利亚的袋鼠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