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对通用型高速钢W6Mo5Cr4V2(M2)不同热处理状态的回火特性作了合金价电子结构的分析研究.通过马氏体内不同类型的价电子结构单元构成及其权重,用价电子结构信息nA及新参量N_D ̄C片分析了回火硬度曲线上显示的二次硬化强度及峰值温度的变化,从而对钢回火的认识深入到了材料价电子结构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MgC1_2_KC1_H_2O体系28℃和30℃时的相图,结合文献中该体系的溶解度曲线,提出从盐卤提取的复盐KC1·MgC1_2·6H_2O中分离KC1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N_2、H_2气氛下用非等温方法考察了大庆、胜利减压渣油的热转化过程,借助气相色谱对两种渣油在不同热反应温度下产生的C_1~C_6气态烃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5个热反应温度下,CH_4的含量均最高。随着渣油热转化率的增加,CH_4的含量不断减少,C_2~C_4逐渐增加,C_5及C_6亦呈上升趋势,但在452℃处存在一最大值;气相产物中C_2和C_3的含量相近,C_6以烯烃为主。本实验条件下,气氛改变基本不影响渣油热转化产物中气态烃的组成。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模拟、“阶冷”和等温脆化等试验方法,对9Cr1Mo钢炉管焊接接头粗晶区的回火脆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SR处理时,9Cr1Mo钢炉管焊接接头粗晶区对回火脆性敏感,其敏感温度范围为450~550℃,但当炉管在高温下长期工作时对回火脆性不敏感。炉管不预热焊接时粗晶区的韧性优于预热200℃时的韧性。试验还证明,工作应力对粗晶区回火脆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表面屈服限与疲劳极限间的关系方信贤王惠齐(福州大学机械工程系,福州,350002)1试验方法表面屈服限测量在MSF-2M应力仪上进行.试样为40Cr860℃淬火不同温度回火、38CrMoAl调质、W6Cr5Mo4V2退火和1130℃淬火550℃回火3...  相似文献   

6.
利用热模拟“阶冷”和等温脆化等试验方法,对9Cr-1Mo钢炉管焊接接头粗晶区的回火脆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SR自理时,9Cr-1Mo钢炉管焊接接头粗晶区对回火脆敏感,其敏感温度范围为450-550℃,但当炉管在高温下长期工作时对回火脆性不敏感。  相似文献   

7.
G99二次硬化钢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穆斯堡尔谱技术研究了高Co-Ni二次硬化马氏体钢(G99)在不同回火制度下的组织结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起初奥氏体量有所降低,在480℃回火5h奥氏体量达到最低,随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奥氏体量又较快地增加,碳化物含量也随回火温度变化而所变化,随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奥氏体量又较快地增加,碳化物含量也随回火温度变化而所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马氏体中Co和Ni替代铁原子而成为F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碳化钨(WC)增强钢基复合材料在980~1240℃温度范围的高温奥氏体化行为及相应的淬火硬化效应.发现此材料的奥氏体化温度范围宽,在980~1100℃加热淬火均能得到细小的组织结构,而且具有显著的淬火硬化效果(HRC68).并且测量及探讨了不同状态下大块硬质相、WC聚集区及基体显微硬度(HV0.05)的变化以及与宏观洛氏硬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型高强高韧钢G99的微观组织与强韧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G99钢在不同回火温度下常规力学性能的测试、透射电镜观察和穆斯堡尔谱分析,研究了回火温度对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该钢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很好的韧性。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在430℃附近和在480℃附近出现二次硬化峰。峰时效状态细小的M2C型碳化物弥散析出起到了重要的强化作用。Co,Ni原子在板条马氏体中的均匀分布也可能是导致强度增加的因素。其优良的韧性主要归因于极细小的马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合金元素对一种多元合金钢可逆回火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生可逆回 火脆性的温度范围是400~550℃.主要原因是P在晶界上的偏聚.沿晶单位面 积的断裂功与P的偏聚量有Ak=0.44-3.4J/mm2关系。式中,为P在 积的断裂功与P的偏聚量有Ak=0.44-3.4YJ/mm2关系。式中为P在 晶界偏聚位置分数。阶梯回火不但加速了P的偏聚速度,而且提高了平衡偏聚量。 合金中的C排斥P,并且C本身有增强晶界结合力的作用,因此适量的C对防止 可逆回火脆性是有好处的;Cr有明显促进P在晶界偏聚的作用.其原因足Cr与 C之间交互作用较强;Mn,Ni,Cu山于都会促进P在晶界的偏聚,所以不同程 度的促进了可逆回火脆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淬火和回火温度对6Cr18Mo(440A)和9Cr18Mo(440C)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最后确定了性能可满足泵阀服役条件要求的热处理工艺.上述工作为用9Cr18Mo和6Cr18Mo代替GCr15和20CrMo制造抽油泵泵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理想状态下玻璃热钢化的分析与推导,给出一个相应的系统的数学描述。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回火方式和时间下 W6Mo5Cr4V2高速纲力学性能与组织的变化。发现淬火该钢经560和630℃多次回火后马氏体内孪晶清晰完整,板条马氏体中仍然存在着以魏氏组织形态分布的 M_3C 型碳化物。证实380℃×(0.5~5)h+560℃×1h×2次的低高温配合回火工艺与560℃×1h×3次的普通回火相比,可使高速钢的硬度、红硬性及冲击韧性提高.采用560℃×(1~3)h×3次的回火工艺时,随每次回火时间延长,高速钢的强度、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提高,红硬性变化不大,但硬度则稍稍下降(约1HRC).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回火温度对正火Q460E低合金结构钢的力学性能与组织影响.结果表明,在200℃到500℃范围内回火,力学性能相对较为稳定且具有较高的强韧性,而且屈强比也比较低,回火温度升高到600℃,力学性能虽相对较低,但钢的强韧性要比GB/T1591-1994(国标)规定的要高.分析认为:600℃回火强韧性降低幅度相对大的原因主要是粒状贝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长大球化且分布在条状铁素体边沿,犹如上贝氏体,以及碳化物在原奥氏体晶界分布.200℃回火能够获得较高的强度和突出的韧性.回火过程就是粒状贝氏体分解变化,碳化物析出长大球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量实验及理论计算研制出新型的谷物烘干机,该机的研制应用了先进的间歇式干燥理论,实现了谷物在烘干过程中的缓苏,实验数据说明该机具有优质、高效的加工特点,满足各种谷物烘干的要求,非常适合我国广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3Cr2w8V钢模具的热处理过程及模具开裂失效的原因,通过对模具热处理工艺的改进,使模具寿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不同回火温度的马氏体在疲劳前后的组织变化,发现在疲劳过程发生了碳化物的析出或聚集现象;以及相应的位错结构的回复。其变化方向与回火过程一致。提出变化的本质就是疲劳载荷协助的再回火效应。用这一观点统一解释了不同回火温度下马氏体的疲劳软化机制,以及400℃回火可获得最大软化量的原因。此外,根据对400℃回火马氏体疲劳前后碳化物特征参数的测定,表明微细碳化物的聚集是该温度回火态试样疲劳软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对 1 4SiMn3Mo低碳贝氏体钢的强韧性及组织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钢连续空冷后 ,组织为粒状贝氏体 ,韧性差、屈强比低 .经 30 0℃回火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 ,而经40 0 - 50 0℃回火产生回火脆性 .根据回火过程中显微组织及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 ,探讨了粒状贝氏体钢的强韧化机理及回火脆化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充分研究了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对合金钢回火转变的影响机理和规律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对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回火温度(400℃~77℃)与钢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方法具有很高的显著性(α=0.01),可依据合金元素的种类、含量及回火温度较精确地预测钢的硬度,并为合金成分的设计和回火工艺的制订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低碳钢中微细非平衡组织的热稳定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同一成分的钢经过弛豫-析出控制相变RPC和再加热淬火RQ两种工艺处理后在500到700℃回火过程中组织与性能的演变.经过RPC处理后的钢板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降低不明显,在600到650℃温度回火时硬度还有所回升;经过RQ处理后的钢板回火前硬度虽然较低,但软化速度非常快.回火前两种钢板组织均为贝氏体和马氏体的复合组织,经RPC处理后的钢板随回火温度的提高组织没有明显变化,只是一些板条出现合并现象,而经过RQ处理后的钢板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板条很快消失最终演变成多边形铁素体,硬度也随之大幅度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微细非平衡组织的热稳定性与其热历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