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瓜伤流液中抑菌相关成分的初步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生化检测法结合凝血试验等方法,初步测定了丝瓜伤流液中的抑菌成分。结果表明,丝瓜伤流液中含有多糖类物质;含有过氧化物酶、凝集素等蛋白类物质,且活性都稳定。没有检测出黄酮类、蒽醌、酚类、鞣质等成分。而生物碱和皂甙等,用不同方法测定的结果不同,丝瓜伤流液中是否含有这些成分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2.
两种栽培丝瓜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2种丝瓜的3个品种的核型。研究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的“棒锤丝瓜”品种的核型公式可写为2n=2x=26=20m+6sm(2SAT),“长沙肉丝瓜”品种则为2n=2x=26=20m(2SAT)+6sm;有棱丝瓜的“青皮丝瓜”品种的核型公式为2n=2x=26=22m(2SAT)+4sm。此外,对普通丝瓜和有棱丝枋的随体染色体及其二者间的亲缘联系和存在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2006年在云南省富源县对11个地州征集的甘薯地方品种进行比较鉴定,通过对这些甘薯地方品种的地上部叶性状、茎性状、地下部块根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鉴定,初步将这些品种材料整理归并为45份地方品种。结果表明,“瑞丽紫红皮”、“普洱黄山芋”、“宾川黄皮”、“路南红皮”、“芸市红皮”等27个地方品种的生产力性状较优,通过下一步多点试验后,可在云南省甘薯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铌酸锂(LiNbO3)是目前已知的居里温度最高(1 210℃)[1-2]和自发极化最大(0.70 C/m2)[3]的铁电体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压电[4]、电光[4]、声光[5]、热释电[6]及非线性光学[7-8]等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声学、光学、光通讯、光集成等领域,被人们称为“通用型”和“聪明”材料[9].LiN  相似文献   

5.
“即使”是个连词,常常同“也”、“还”等副词配合着使用,与它同义的连词还有“就算”、“纵然”、“哪怕”等等。在语言学界中,大家公认“即使”表示假设和让步,但对于重点是表假设还是表让步,意见就不一致了。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假设,把带“即使”之类连词的句子(以下简称为“即使”句)归为假设复句;[1]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让步,把“即使”句归为让转复句[2]或单作为让步复句。[3]此外还有人认为“即  相似文献   

6.
富阳县三山公社三合大队农科队,一九七三年,利用能自然开花的番薯品种“88—3”和“南京118”,进行人工杂交,通过对比选育,培育出高抗茎线虫病的番薯新品种“三合薯”。番薯茎线虫病,俗称“糠心病”,“糠皮病”、“花瓤”、“空梆病”。在我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发病历史,以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分布较广,为害较重。有些地方,危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谈及现代汉语中“x[的]+y[的]+z”式组合的结构特点,该式组合中“的”隐显的复杂性,并着重从语法、语义、语用几方面对影响“的”隐显的因素作较详细的讨论.0·1 我们把“x[的]+y[的]+z”式的名词性偏正结构称为二项限定结构(以下简称为RD)。所谓“二项限定”,不是说被限制修饰的 z 项有 x 项和 y 项两个定语。请看:001 塑料 [的] 大衣 [的] 扣子002 毛皮 [的] 大衣 [的] 扣子依句成分分析法看,例001中的 z 项“扣子”才有“塑料”、“大衣”两个定语;例  相似文献   

8.
文[1]提出了“类比不是逻辑推理”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本文从现代逻辑学的角度对逻辑推理,类比的定义、类比的依据、类比的格式等进行了讨论,同文[1]作者商榷,以求获得对类比问题的共识。 1 推理及其形式有效性文[1]之所以得出“类比不是逻辑推理”,其根据是有些文献将推理定义为“由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才叫推理”(记为定义1)。事实上,定义1本身不科学,这由下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了已报道的植物伤流液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对香石竹植物伤流液及其中有机成分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选用加压收集法来提取香石竹植物伤流液,能够获得较好的提取效果。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香石竹健康植株和病害植株伤流液的提取物在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著作等身”、“下笔千言”固然令人敬佩,“惜字如金”、“短小精悍”更备受推崇.作为科技期刊编辑,笔者在审稿、排版过程中自然对论文的篇幅有种职业敏感,曾先后在《编辑学报》、《科技与出版》和《科学时报》上发表《期刊科技论文应适当限制篇幅》[1]、《科技论文表达的简明性》[2]、《科技报告当“减肥”》[3]等短文.笔者不敢奢望拙文能起到什么大的作用,只是有感而发.近来连续拜读《博士论文成了越码越厚的“空心砖”?》[4]以及《短文的份量》[5]等颇有意味的文章,略可说明学界“长篇大论”的现象依然较普遍存在,不禁再发议论,以示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