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研究鄱阳湖黏性底质淤泥固结起动规律,采用玻璃水槽测量了不同淤积历时及水深条件下黏性底质淤泥起动流速,根据试验数据拟合得到鄱阳湖底质淤泥起动与淤积历时和水深的经验公式,并将结果与相关文献泥沙起动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鄱阳湖黏性底质淤泥固结程度随着淤积历时的增加经历了新落淤、固结初期、加速固结、固结稳定4个阶段,起动流速与水深呈正相关关系;淤积1 d起动流速与相关文献泥沙起动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较接近,淤积历时越长,试验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相差越大。  相似文献   

2.
龚声胜  龚彦  熊伟 《科技信息》2011,(16):I0370-I0371
本文介绍了Silas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通过在连云港庙三突堤港池及泊位的淤泥测量中的实际应用,减少了该区域维护疏浚工程量、减低其维护费用。结果表明针对连云港港区浮泥厚、回淤严重特点所引入的Silas适航水深测量系统,给港区建设及维护带来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天津新港回淤泥沙来源问题,本文分析了海河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以及渤海湾沿岸地貌与沉积特征。现代海河水下三角洲的粉砂淤泥质滩体是近百年来由海河下泄泥沙形成的。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三角洲以原河口拦门沙为核心迅速淤长的时期;20世纪初至今,三角洲淤长速度渐缓,但由于海河及其河口地区各种整治工程的影响,三角洲的形态变化很大。近百年来三角洲地貌变化与海河及其河口地区动力泥沙条件有直接关系。通过对海河水下三角洲地貌形成与发育特征的分析,通过渤海湾海岸及水下岸坡地貌和沉积特征的分析,说明天津新港泥沙回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海河水下三角洲地区泥沙的近源活动,港内泥涉主要直接来源于港区周围的广大粉砂淤泥质浅滩。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是我国典型的平原淤泥质海岸,中国最大的两个人工港--天津新港和河北黄骅港,在建设过程中曾先后遇到细颗粒泥沙运移与如何减轻港口、航道回淤量等工程泥沙问题。文章以渤海湾西南部大口河沿岸海域现场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近岸水动力、泥沙输移、岸滩沉积过程及冲淤演变等综合分析,为平原淤泥质海岸"浅水深用"的建港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鳌江口为例,通过试挖槽实测资料分析及波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浙江南部淤泥质强潮河口拦门沙的成因及航道开挖后泥沙回淤规律.研究表明,因河口迅速展宽,水流扩散,输沙能力不断减弱,河口区的最大浑浊带为拦门沙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来源,泥沙在口门附近堆积,形成拦门沙浅段.拦门沙开挖后泥沙回淤规律为:航槽回淤主要发生在风浪天,台风期发生骤淤,无风天航槽泥沙淤积较少.回淤的泥沙主要是滩面泥沙在风浪作用下的局部搬运.风浪过后,挖槽内发生"冲刷"现象,主要是由于浮泥密实造成的.通过与天津港等淤泥质海岸台风期骤淤的对比分析,认为较强的动力条件和丰富的泥沙来源是鳌江口骤淤的主要原因,在动力较强的淤泥质海岸骤淤强度较大.此外,还探讨了该类河口拦门沙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6.
波浪作用下的底泥质量输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天津新港淤泥的实测流变数据提出了一种简化的非线性流变关系,并建立了波浪与淤泥质床相互作用的多层模型,讨论了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作用下的底泥质量输移。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得到的底泥质量输移速度剖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李树华 《天津科技》2009,36(1):73-75
伴随着我国水运工程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一些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就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规律、海岸河口多功能数学模型软件包TK-2D、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关键技术、淤泥质海岸港口适航水深应用技术和港口散货堆场防风网建设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多年来研制NSY-2型宽域粒度泥沙分析仪的经验,探讨了透射消光,混匀沉降颗分理论.介绍了分段颗分法,含量分组法,最大粒径判别等几种颗分新技术成果.本文并涉及计算机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在河流泥沙颗粒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径流及潮汐的影响,泥沙在港池回淤,降低通航水深,危及港口船舶靠离的安全,增加码头水深维护费用.本文通过对南沙港区某码头港池某一个周期年水深测量资料的分析,找出回淤的规律,探索在合适的时机对码头进行疏浚维护,以达到保证通航安全、节省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粘性细泥沙的临界起动公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上海港杭州湾深水航道试挖航槽的淤泥泥样,进行不同沉积密度条件下的起动试验。论文叙述了试验的条件、情况和主要结果。用实测数据检验张瑞瑾公式窦国仁公式,唐存本公式和沙玉清公式,并加以分析和评述。从粘性细泥沙絮凝的电化学理论出发,导出细泥沙颗粒之间粘着力的表达式,建立包括粗、细泥沙在内的统一的临界起动切应力和临界起动流速公式。该式与已有的公式和实测资料进行比较,符合良好。能较好地描述淤泥不同沉积密度时起动条件的变化,应用建议的起动公式,只需用常规试验测定几项基本参数,便可预报淤泥在不同沉积密度时的临界起动切应力或临界起动流速。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基于ASD光谱仪的玻璃水槽实验,测量人工光源穿透不同水深、不同质量浓度含沙水体的辐亮度,以纯水为参照,得出了某一粒径组成下不同质量浓度悬浮泥沙在350~920 nm波段范围内的光学衰减系数。实验泥沙样本的光学衰减系数光谱特征单一,随着波长的增大逐渐减小,表现为一条略倾的曲线,且正比于泥沙质量浓度。在0~0.15 m深度范围内的,相同质量浓度的泥沙光学衰减系数随水深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从350~920 nm,实验泥沙样本的单位质量浓度光学衰减系数从0.084缓慢减小至0.069 m2/g。  相似文献   

12.
在机械振动作用下,利用环境扫描显微镜,对水下淤泥样品液化前后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测和分析,获得了振动前后淤泥样品颗粒表面形貌.分析结果发现,淤泥样品在振动载荷作用后,泥沙粒径分布范围缩小,平均粒径减小,黏粒含量有所增加,孔隙率变大.振动载荷的作用破坏了泥沙的微观结构,使其释放出大量的细小颗粒,进而影响其宏观的物理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建设和维护中核心的泥沙回淤问题,本文采用海港水文规范、底切应力公式和纳潮总量估算等多种不同方法对横沙挖入式港池规划方案中的港池和外航道泥沙回淤问题进行预估,其结果较为一致.若港池出口位于-7 m泥沙浓度0.3 kg/m3的区域,港池年回淤量约为2 000万~2 200万m3,平均回淤强度约为0.3~0.4 m/a;外航道平均淤积强度约为0.3~0.4 m/a,年回淤600万~1 200万m3.且回淤分布主要集中在近靠港池口4~6 km的区域.计算表明,港池口若设于泥沙浓度更低的深水区域,泥沙回淤将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南海红树林的外形特征,将桧柏树枝按照一定几何比例修剪,在波浪水槽中测试不同水深和波浪条件下,波浪通过不同宽度淤泥质滩地、平底有植物滩地和斜底有植物滩地的衰减率。结果表明有植物覆盖的滩地的消波效果约为淤泥质滩地的3~4倍;随着水深增加淤泥质滩地的波浪衰减率减小,而有植物覆盖的滩地的衰减率增加;植物带宽度为150cm的衰减率是宽度为45 cm时的2倍,且坡度为1∶25的斜底消浪效果略好于平底情况。选取影响波浪衰减的最主要因素水深、波高、波浪周期及植物带宽度等作为基本量,将其无量纲化,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消浪系数公式。实验结果对建设防浪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不少港口的入海航道都是位于浅滩水域之内.就淤泥质浅滩而言,因其组成物质较细,水下岸坡十分平缓,浅滩航道往往较长.淤泥质浅滩又与沙质浅滩不同,受到波浪和水流扰动的底部泥沙,大多以悬移质的形式悬浮于水中,为水流携带搬移.我国淤泥质海岸长达1800多公里,随着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各地正在加速建设新的港口,因此,对淤泥质浅滩航道的回淤进行估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天津南港工业区供热远程监控系统是将供热管网分布在南港工业区内各供热区域的测量仪表数据进行集成,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工业区范围内的实时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将南港工业区供热管网的各供热子站的供热参数(流量、压力、温度等)通过网络传输进行集中存储,保证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统计、分析、挖掘的同时,实现远程供热调度,为南港工业区热力能源的保障和节能降耗控制提供系统保障。  相似文献   

17.
旋流分离技术在黄河泥沙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针对农业滴灌中黄河泥沙分离问题,介绍了黄河泥沙的基本特征和应用旋流分离技术分离黄河泥沙的原理,分析了分离实验中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实验分析表明旋流分离器结构参数、操作条件和泥沙浓度对分离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9年2,4,8和11月共4次长江口南北槽的全潮水文泥沙测验数据,分析全年4个季节期间长江口南北槽的分流、分沙特征.结果表明:南槽的分流比、分沙比均大于北槽的分流比、分沙比,进入南港河道的水流、泥沙通过南槽的通量大于其通过北槽的通量.在春夏秋3个季节,南北槽均处于由陆向海输运格局;在冬季,南槽处于由海向陆输移状态,泥沙更易于南槽落淤,而北槽处于由陆向海净输移状态.与2006年,2007年冬季相比较,长江口三期整治工程实施后,北槽的水动力作用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有机玻璃沉降柱试验系统针对泥砂淤积过程中淤积量以及强度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实验。通过记录浊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得到不同浓度、不同级配泥砂的沉降曲线;并运用SNJ-1型微型十字板剪切仪分层测取沉积淤泥的强度。对沉积泥砂在沉积过程中淤积量以及强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到结论:泥沙淤积量随泥沙浓度、时间的变大而变大;但沉积速率随着泥沙的浓度的变大而减小。淤积泥沙的剪切强度随着深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浓度的增加、粗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泥沙浓度越大,强度随时间增长的趋势越不稳定。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淤积泥沙强度与相对深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并得出系数与时间之间也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导致细粒泥沙水中絮凝的因素,探讨了絮凝和分散的机理,给出了一个反絮凝的物理模型.在大量科学实验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整套包括化学分散和物理分散方法的反絮凝技术,补充和纠正了现行细粒泥沙颗分方法的不足.本文的反絮凝技术已为许多工程部门完成了总数以万计的沙样颗分,其有效性经受了充分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