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特种教育自1933年在江西创制并推行,作为国民党在“收复区”推行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其目标是在发展乡村教育的同时,对民众灌输国家意识及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激励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最终目的是要民众对国民党政权以及各项政策的最大限度的认同。特种教育既是乡村教育运动,又是国民党在“收复区”进行的一场全面的政治动员,而后者显得更突出、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在上世纪30年代以其乡村建设理论指导开展了一场当时轰动一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并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山东邹平、济宁开辟乡村建设实验区,历时7年,进行了乡村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当时的农村改革、社会改革起了一定作用。虽然囿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这场改革运动失败了,但其思路和措施仍不失历史的进步意义,对当前中国小康社会建设也不乏启迪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后期,为了抵制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反时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第二次宪政运动,它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以及日后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合法性危机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它表现为不同的矛盾,直接威胁着系统整合,从而危及社会整合。南京国民党政权推行的一党独大的政治霸权秩序和御用文化的价值信仰体系,为国民党政权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山东政府主席韩复渠曾利用“乡村建设”派首领梁漱溟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其时,菏泽是“乡村建设”的重点“实验县”之一。通过对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历史的剖析,对人们认识、了解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很有探讨的必要。 一、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产生的背景 “乡村建设”理论是由广西桂林人梁漱溟创立的。1928年,他在广州创办“乡治讲习所”,自此即开始提出了他的“乡治”主张。“乡治”也就是后来的“村治”或“乡村建设”。梁漱溟也就自然成了“乡村建设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极力反对当时翻天覆地的农村土地革命运动,维护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基于此韩复渠自1930年9月5日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直到1938年1月,统治山东七年多的时间里,便利用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退踞台湾之后,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及“外交”上面樯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对国民党政权的生存造成极大的挑战。为了巩固政权,建立其统治的“正当性”,国民党在台湾建立二元政治体系,以党国威权体制控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层面,而将基层选举作为巩固威权统治的机制。从国民党对地方选举制度的设计以及操纵选举的策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在台湾实施地方选举,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地达到社会控制与政权统治。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广大军民艰苦抗战的同时,在乡村政权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最终创造出“三三制”这一既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基本特征的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它改变了传统以乡绅地主为主体的乡村社会权力格局,国家政治权力在两千多年来首次以现代政党组织的形式对乡村社会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种乡村管理体制是新中国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的雏形,也为今天的村民民主自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百灵庙自治运动发生的原因:1、国民党政权在内蒙古设省置县,激化了蒙古民族和中央政权的矛盾;2、蒙古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3、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4、德王及其追随者成为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强有力的组织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9.
论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到敌后,在创建抗日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同时,又领导根据地广大军民开展了全方位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其内容主要包括组织乡村民众团体、开展普选运动、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和民主运动等四个方面,其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当代的村民民主自治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一开始是在城市知识分子中萌动、破土,后来转移到农村进行发动、发展而成为一场乡村革命,并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了政权。在这一渐次发展过程的初期阶段,乡村教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先锋、桥梁作用。这与中共党人初期成员的构成特点密切相关。较早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乡村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革命宣传和发动。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进而为其开展乡村革命积聚了强大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在野政治势力居间鼓动,系近代历次抵制日货运动勃兴的组织资源。晚清抵货运动与立宪保皇派密切相关,北京政府时期的抵货运动则与国共两党的宣传鼓动紧密相连,国民党改组派和中共则系南京政府时期抵货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在野党派力量的深度介入,成为历届政府严控或取缔抵货运动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12.
地方党政矛盾是一个顽疾,国民党在训政前期曾力图消除它,并提出了各种措施和设想,但未奏效。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体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田赋征实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云南,作为一个后方大省,亦按照国民政府决策实行了田赋征实,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制度方面的原因,也使得田赋征实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14.
南京国民政府的离婚法律制度对中国传统的离婚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变革,既体现出西方法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反映了转型时期社会的变化。虽然其超前的法律相比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存在实施上脱节的情况,但其所表现的某些进步的价值观念,对于转型期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建构和人们思想意识的重塑,仍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24年国民党“一大”设立的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部门,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有一整套比较系统的组织和人事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国民革命中的农民运动有了一个比较专门的指挥机构,为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国民大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秘密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活动也日益猖獗,对国民党在贵州的统治秩序造成了很大冲击.国民党当局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自身需要制定了不同的秘密社会策略,但是极不成功,并对自己的统治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叙述哈萨克族在民国时期的部落分布与迁徙经过,探讨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对他们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组织,而在政府的直接行政之外另外渗入政府意志的嵌入性政治则在推行政府政策和推动受嵌入性政治影响地区的社会发展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以苗族聚居的凤凰县火炉坪村为例,其在近十年嵌入性政治的影响下,获得了明显优于本县其它村的发展条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廖仲恺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小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廖仲恺既是国民党左派的代表性人物,又是孙中山先生坚定不移而又至关重要的支持者,右派势力必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是真诚地与中共携手并进的典范人物,是全力支持工农运动的典范,是孙中山联俄政策的主要策划者和坚决执行者.  相似文献   

20.
国民政府的抗日对外宣传由国际宣传处负责,在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该处的新闻宣传及对外电审查,在中国当代新闻史上留下了特殊的痕迹;作为外国记者中的核心力量,美国记者群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