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直译”和“意译”是百年难题,“直译”和“意译”没有统一的定义。翻译理论界一直把“直译”和“意译”的重点放在对译文和原文形式的比较上,认为重形式的翻译是“直译”,不重形式的翻译是“意译”。深入研究发现,“直译”和“意译”与形式无关,与词义有关,此观点是“直译”和“意译”重新定义的基础,因此推出翻译方法不是“直译”和“意译”,而是“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意译”。“音译”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术语,然而是一个错误的术语。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名与地名的翻译,有音译和意译两种方式。音译传“形”,意译传“神”。优秀的译,不仅能保持原语言的语言特色,又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言的化内涵,达到化语境与语言翻译的统一。通过对《红楼梦》前三回人名和地名的两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学翻译,是化的翻译,是在化语境里的再创造,应做到诚信而不拘泥,空灵而不臆造。  相似文献   

3.
梁丽平  叶维章 《科技信息》2012,(20):220-220
翻译之始便有直译与意译这两种不同的译法,东晋前秦时代的道安主张直译,同时代的鸠摩罗什主张意译;鲁迅主张直译而林纾主张意译。笔者以几个惯用语的翻译实例,并结合日中的习惯表达、思维方式及文化背景的差异,拟用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来展开本文。  相似文献   

4.
“直译”和“意译”往往被人们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翻译方法,是翻译界多年来争论的中心话题之一。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人们有时将这两种方法混为一谈。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方法为例,指出人们对“意译”概念上的误用。作者认为,人们在谈论外来词翻译时所谓的“意译”,实际上是“译意”或“直译”。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话语下的鲁迅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四”以后在“西方化中心主义”话语观照下,鲁迅对翻译本与翻译方法的抉取有了策略性地调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敏感时期,政治化往往是构成翻译本生成、接受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直译”、“硬译”不仅是一种以强调“信”为目的的翻译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化价值观的认定,其目的是学与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翻译“直译基础上的意译”提出了翻译“非信亦信”辩证观点,并结合中外翻译理论和实例剖析,对这一意译语言文化现象的合理性进行了理性阐述。  相似文献   

7.
鲁迅语言观与翻译策略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鲁迅语言观角度重新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发现随着鲁迅从早期所持的工具论语言观向后来的语言世界观的转变,其翻译策略也随之从以读者为中心的维持古代语言系统的意译、改译向原著为中心的改造古代语言系统的直译、硬译变化。  相似文献   

8.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严复自己没有说“信达雅”就是翻译的标准,但他比较全面、完整地强调了忠实原文的重要性。如今,人们认识到,准确是翻译的唯一标准,忠实是翻译的唯一原则。对翻译标准的争议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对翻译方法的选择,由此产生了“直译”和“意译”之争。直译和意译均需讲究适度,把握分寸。无论直译还是意译,其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准确;翻译的原则也只有一条,就是忠实。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习语翻译便有相当的难度。根据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习语翻译应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力求做到对原文信息转达的准确和忠实。  相似文献   

9.
陈俐智 《科技信息》2009,(28):164-164,166
片名是一部电影的“眼睛”,因此翻译好片名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三种,并分析了一些英语影片片名的错误翻译。  相似文献   

10.
岑新 《科技信息》2009,(9):209-212
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四准则不仅适合人类口语交际,也适合翻译。翻译也是一种“会话”,也应当遵守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根据会话合作原则的四准则矛口政治文献的特点,作者认为在翻译政治文献过程中可采用选词法、诠释法、减译法、增译法、轻化法、直译加注法、意译、借词法、创造性翻译法等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孙帮根  周同 《科技信息》2007,(9):140-140,146
许渊冲是我国翻译界“诗体派(以诗译诗)”的杰出代表。他不但为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的独具创新的译学理论和思想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13.
1925年底到1927年初,集中了鲁迅几乎全部牵涉爱情婚姻的作品,而写于此期间的全部六篇小说都在思考至爱者或身份关系上至密者之间的关系形态,这正是鲁迅此期间复杂爱情心态的呈现.《铸剑》写于这一时期的末尾:鲁迅下定爱情决心并付诸实施的时间.通过对鲁迅与许广平书信的考察,认为从眉间尺到宴之熬是鲁迅爱情心路的过程与精神结果,爱情同时促成了鲁迅于此时精神生命大转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他的活动在服从客观现实条件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显示其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分析译者主观能动因素在林语堂和许渊冲《水调歌头·中秋》两种译文中的体现形式,进而指出译文是原文生命力的延伸,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对原文文本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本研究有必要将译者主体性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5.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国古诗英译理论。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求美"观。许在古诗英译中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这是为了能让读者"乐之",能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目的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6.
最能体现巴金制度文化反思追求的是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思,巴金家族文化反思主要表现在他对封建大家庭与普通小家庭两种不同家庭的不同反思上;相比而言,巴金更注重对封建大家庭的剖析,巴金小说对封建大家庭的诅咒式书写主要反应在专制的家长、受害的子孙、难处的婆媳、为奴的女性等四类人物形象上。巴金控诉封建大家庭,但却流露了对普通小家庭的眷恋。巴金小说在主题与题材上一直选择父子两代新旧势力冲突的家庭描写,但又与鲁迅、老舍、张爱玲、白先勇等人对家的书写不同。  相似文献   

17.
赖海燕 《科技信息》2010,(19):279-280
鲁迅的翻译思想零散地见于他的著作或为别人的的跋序中,本文从其翻译阶段、翻译目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文学翻译观几方面对鲁迅的翻译思想稍做整理。  相似文献   

18.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特色,以期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及其翻译思想做出全新的探寻和挖掘。研究发现,鲁迅所倡导的"直译"即异化翻译策略及其实践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依然能够为广大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