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看鲁迅的“硬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硬译”观点的提出曾在当时的译坛招来不少的异议,直至今天仍有不同的声音。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文化心态入手,在对鲁迅的翻译语言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初步探讨鲁迅提出“硬译”的心路历程与其文化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鲁迅“硬译”的客观评价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2.
这是鲁迅后期诗作中的著名诗篇,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日寇的疯狂侵略采取的是投降卖国的不抵抗政策,对内则加紧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在残酷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中,国民党反动派对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化运动发动了猖狂的进攻,尤其对鲁迅更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采取了种种反革命的高压政策,指使各种走狗文人,对鲁迅进行诽谤、围攻、恐吓、追捕,无所不用其极;另  相似文献   

3.
这是鲁迅后期诗作中的著名诗篇,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日寇的疯狂侵略采取的是投降卖国的不抵抗政策,对内则加紧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在残酷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中,国民党反动派对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化运动发动了猖狂的进攻,尤其对鲁迅更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采取了种种反革命的高压政策,指使各种走狗文人,对鲁迅进行诽谤、围攻、恐吓、追捕,无所不用其极;另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话语下的鲁迅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四”以后在“西方化中心主义”话语观照下,鲁迅对翻译本与翻译方法的抉取有了策略性地调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敏感时期,政治化往往是构成翻译本生成、接受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直译”、“硬译”不仅是一种以强调“信”为目的的翻译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化价值观的认定,其目的是学与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茅盾与鲁迅     
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确立了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地位。茅盾比鲁迅小15岁,但也早在50年前,王若飞同志在重庆祝贺他50寿辰时就首次称他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1981年,胡耀邦同志代表党中央又高度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赞誉“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是鲁迅最接近的一个同伴”(史沫特莱语),他和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结成了最亲密的战友。早在1921年他们就开始了书信往来。当时茅盾任制、说月报》主编,为了借外国的进步文…  相似文献   

6.
鲁迅语言观与翻译策略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鲁迅语言观角度重新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发现随着鲁迅从早期所持的工具论语言观向后来的语言世界观的转变,其翻译策略也随之从以读者为中心的维持古代语言系统的意译、改译向原著为中心的改造古代语言系统的直译、硬译变化。  相似文献   

7.
一、鲁迅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才能,高度评价了民间文艺的成就。二、鲁迅对文艺起源问题的不断探索。三、鲁迅提倡文艺大众化,号召作家向民间文艺学习。四、鲁迅提出了艺术对立的“两种文化”思想。五、鲁迅对神话研究的独特贡献。六、鲁迅对民间文艺搜集、鉴别、整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风云激变的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对《水浒》作过一段“终于是奴才”的论述。在“四人帮”肆虐的七十年代中叶,我国展开了一个规模空前的“评《水浒》”运动。全国大小宣传机构都毫无例外地引用了鲁迅先生这一论述。当时的《红旗》杂志认为,鲁迅先生这段论述“完全正确”。我们一些同志便完全根据这一口径来大写文章。这样一来,“奴才”一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五四运动的时候,对鲁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五四”作为思想文化运动来说,也是一次思想精神的解放运动。在这场文化革命中,从文化角度探索如何解除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早年,曾经和当时大多数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在文学上,他广泛地接触了近代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学思潮。其中除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外,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鲁迅,尤其是对前期鲁迅的影响(本文所指的鲁迅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前期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翻译生涯是在“中华化中心主义”话语观照下开始的。这一时期鲁迅的翻译方法基本上都是意译。而当时的化形态和译的认知形态是导致鲁迅择取“意译”翻译策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钱理群的鲁迅研究独具特色之处就在于,采取了“单位观念、意象”研究方法,对鲁迅文学世界中最具鲁迅个性色彩的单位观念、单位意象进行文本细读,把握鲁迅深邃复杂的精神与心灵世界。同时,在对鲁迅文化精神探寻中观照现实,对现实进行严峻而理性的反省,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上下求索中,达到与鲁迅的精神与生命的感通与交融,凸现其“不合适宜”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与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将散文创作从“旧事重提”到“朝花夕拾”的改名,不仅是艺术的更新创造,其“朝”、“夕”二字的蕴涵丰富而深广。它们是鲁迅情感、心境的外化。“朝”显示了他对当年生活的美好认识与留恋,“夕”则正是他当时悲凉.心境的形象体现。“朝”、“夕”二字正表现出鲁迅作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情感特质。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从“五四”前夕开始,鲁迅就和李大钊等同志一起,向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列宁曾说;俄国革命“最迫切的任务”“集中在反专制制度的斗争上。”鲁迅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其核心也正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半个多世纪过  相似文献   

15.
提起新旧文化剧烈斗争的二、三十年代,人们最不能忘记的还是那一篇篇出自鲁迅笔下的战斗杂文。鲁迅赋予了杂文以无愧于时代的文体精神——“鲁迅风”。这种文体在中国人民“篇离自己的疮瘤”,实现觉醒解放以及走向现代化的漫长过程中,包涵着深邃的政治历史意识,代表着当时最广泛的民众意见,是民族大众的代言载体。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中国人灵魂的冷峻剖析和人的命运、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中国妇女问题也给予了深切关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提出了妇女解放和妇女地位的问题,因其与中国当时“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妇女问题的契合,而倍受注目。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文中提出了娜拉走后的两条出路:堕落或回来。但在其后出版的小说集《彷徨》中对祥林嫂、子君、爱姑等“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的悲剧命运的描述,却让人们意识到在当时的中国,娜拉的这两条路都是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直译”翻译观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反思,认为:在文化全球化即将到来的今天,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思想是一个具有终极价值的文化命题。本文通过对“立人”主张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个体的人的素质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叶紫、萧军、萧红是当时社会的三个“小奴隶”,他们在30年代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学背景下,深感环境对进步文学青年的压迫,在鲁迅的帮助指导下,巧妙地战斗,组织“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扩大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冲破了国民党当局的森严文网,为革命文学争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是反文化“围剿”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上海社会的西崽人格是租界文化的产物。鲁迅在奴性人格的层面上展开了对西崽相的透视,他在剖析西崽的崇洋和势利性格之外,又挖掘西崽买办的“无特操”的善变性和源自中国传统的“事大”心理,以及在表面“崇华抑夷”的态度和言谈下面隐藏着的西崽相。鲁迅对西崽相的分析,是他对上海租界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有力针砭,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