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内部刊)1991年第1期刊登了天文学第一批新词362个,1994年第1期刊登了第二批298个,1997年第1期刊登了第三批425个。《科技术语研究》1999年第3期刊登了第四批103个。下列是第五批天文学新词125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最终审定。下列天文学名词仍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A暗能量 dark energyB白昼流星 daylight meteor百武彗星 comet Hyakutake伴星云 satellite nebula闭合型叉式装置 closed fork mounting表面亮度起伏方法 surface-brightness-fluctuation technique并址观测 colocational observation薄环 ethereal ringC超大行星 superplanet超密天体 ultradense object超密中子星 ultradense neutron starCCD成像 CCD imaging磁层吸积 magnetospheric accretion磁耀斑 magnetic flareD大孔径全天巡天望远镜 Large-apertur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LSST待估参数 solve-for parameter单口径远红外天文台 Single-Aperture Far-Infra-Red Observatory,SAFIR丹尼斯[近红外深空巡天] Deep Near-Infrared Survey,DENIS低吸收空间 absorption-poor space地球化 terraforming地球时 Terrestrial Time,TT地心常数 geocentric constant地心坐标时 Geocentric Coordinate Time,TCG多光纤分光 multi-fiber spectroscopy多光纤分光仪 multi-fiber spectrometerF[飞镖]球载望远镜 Balloon Observations of Millimetric Extragalactic Radiation and Geophysics telescope,Boomerang telescopeG改进型马蹄式装置 modified horseshoe mounting高能星系 high-energy galaxy古在共振 Kozai resonance光学钟 optical clock滚筒仪星云 Spirograph Nebula,IC418国际地球参考系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System,ITRS国际天球参考系 International Celestial Reference System,ICRS国家虚拟天文台 National Virtual Observatory,NVOH哈勃后续计划 Hubble Heritage Project海尔-波普彗星 comet Hale-Bopp海外天体 trans-Neptunian object,TNO恒星质量黑洞 stellar-mass black hole彗星区 cometary zone火星尘暴 Martian dust storm火星大冲 Martian opposition火星年 Martian yearJ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极早期状态 earliest state角尺度干涉仪 Degree Angular Scale Interferometer,DASI角要素 angular element近地小行星跟踪 Near-Earth Asteroid Tracking,NEAT巨超新星 hypernova巨型拼合镜面望远镜 Giant Segmented Mirror Telescope,GSMTK柯伊伯-埃奇沃思带 Kuiper-Edgeworth belt柯伊伯带天体 Kuiper Belt Object,KBOL类织女天体 Vega-like object类重力 paragravity冷原子钟 cold atom clock猎户FU型天体 FU Orionis object林肯近地空间研究 Lincoln Near-Earth Research,LINEAR洛韦尔天文台近地小天体搜索 Lowell Observatory Near-Earth Object Search,LONEOSMM拇指印星云 Thumbprint NebulaP盘吸积 disk accretion喷泉钟 fountain clock碰撞后并合天体 post-collision merger偏振测光仪 photopolarimeter贫星区 star-poor regionQ奇异星 exotic star钱德拉塞卡北深空区 Chandra Deep Field North,CDFN钱德拉塞卡南深空区 Chandra Deep Field South,CDFS钱德拉塞卡深空区 Chandra Deep Field,CDF钱德拉塞卡天文台 Chandra Observatory钱德拉塞卡X射线天文台 Chandra X-ray Observatory,CXO潜在威胁小行星 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PHA强磁星 magnetar2μm全天巡视 Two-Micron All Sky Survey,2MASSR日地关系天文台 Solar-Terrestrial Relation Observatory,STEREOS少体问题 few-body problem射电褐矮星 radio brown dwarf射电望远镜阵 Allen Telescope Array,ATA射电余辉 radio afterglowX射线余辉 X-ray afterglow甚小质量恒星 very low-mass star舒梅克-列维彗星 comet Shoemaker-Levy疏散旋涡星系 open spiral双行星 double-planetT太初黑洞 primordial black hole太阳系外类太阳风 exo-solar wind特快自转 super-rotation天体演化学家 cosmogoner天卫十八 Prospero天卫十九 Setebos天卫二十 Stephano天文爱好者 stargazer天文政策 astropoliticsW外星行星 exoplanet外星行星凌星 exoplanet transit外星行星系 exoplanet system外星人 alien creation望远镜观测时间 telescope time微型类冥行星 plutino微型卫星 mini-moon,moonlet位力参数 virial parameter未名类太阳风 X wind未名物质 X matter无吸收空间 absorption-free spaceX下一代空间望远镜 Next Generation Space Telescope,NGST星尘风 dust driven wind星像切割技术 imaging-chip technologyⅠ型类星体 Type Ⅰ quasarⅡ型类星体 Type Ⅱ quasar虚拟天文台 virtual observatory虚影物质 shadow matterY亚恒星系 substellar system一平方公里天线阵 Square Kilometer Array,SKA引力透镜深空巡天 Deep Lens Survey,DLS有生命行星 life-bearing planet宇宙物理学 cosmophysics宇宙物质 celestial matter宇宙灾变 cosmic catastrophe原恒星坍缩 protostellar collapseZ再电离时期 reionization era滞涨 expansion lag质量因子 mass factor中等质量黑洞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中介天体 in-between object祝融型小行星 Vulcan-like asteroid,vulcanoid增容甚大天线阵 Expanded Very Large Array,EVLA最内行星 innermost planet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和《科技术语研究》从1991年到2002年分五批共刊登了天文学新词1313个。下列是第六批新词102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最终审定。下列天文学名词仍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A阿塔卡马毫米波大天线阵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ALMA奥尔特云彗星 Oort Cloud comet奥尔特云天体 Oort Cloud objectB暴燃 deflagration暴燃波 deflagration wave暴震 detonation暴震波 detonation waveC超大能量恒星爆发 super-energetic stellar explosion超共振 super-resonance超密星系核 ultracompact galaxy nucleus创神星(小行星50000号) Quaoar磁坍缩 magnetic collapseD大视场成像器 wide field imager,WFI氘瓶颈效应 D battle低金属度 low-metallicity地外尘 extraterrestrial dust第一代恒星 first star电声响 electrophonic sound多重飞掠 multiple fly-bysE二度视场红移巡天 2dF Survey,Two-degree-field redshift survey,2dFSF反常X射线脉冲星 anomalous X-ray pulsar,AXP非重子暗物质 non-baryonic dark matter富金属球状星团 metal-rich globular clusterG高空大气制动 aerobraking国际空间站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H河外双星 extragalactic binary恒星微变和振荡望远镜 Microvariability and Oscillations of Stars Telescope,MOST红移畸变 redshift distortion“火星快车”空间探测器 Mars Express“火星探险漫游者” Mars Exploration RoverJ“机遇”号火星探测车 “Opportunity” Mars Exploration Rover极端磁化中子星 magnetar交叉过渡区 avoided crossing径移吸积流 advection dominated accretion flowK可见光-红外巡天望远镜 Visible an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空天飞机 space-air vehicle夸克星 quark-starL莱曼断裂方法 Lyman break method莱曼断裂星系 Lyman break galaxy类喀戎型天体 Chiron-like object类太阳振荡 solar-like oscillation类小行星彗星 asteroid-like comet类星体核 quasar core类星体喷流 quasar jet类星体晕 quasar halo冷却率 cooling rate冷星系际介质 cold intergalactic medium砾石堆结构 rubble pile structure量天尺 cosmic yardstick亮星系核 luminous galaxy nucleus“猎兔犬2”火星着陆器 “Beagle 2” Mars lander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 Lincoln Near-Earth Asteroid Research,LINEAR六度视场星系巡天 6dF Galaxy Survey,Sixdegree field galaxy survey,6dFGS螺度 helicityM冥王星-柯伊伯带飞掠 Pluto-Kuiper Belt flyby木卫十七 Callirrhoe木卫十八 Themisto木卫十九 Megaclite木卫二十 Taygete木卫二十一 Chaldene木卫二十二 Harpalyke木卫二十三 Kalyke木卫二十四 Iocaste木卫二十五 Erinome木卫二十六 Isonoe木卫二十七 PraxidikeN内激波 internal shockP贫金属球状星团 metal-poor globular clusterR热辐射成像系统 Thermal Emission Imaging System,THEMISS散盘型天体 scattered disk object,SDO双小行星 binary asteroid,double asteroid双行星 binary planetT太空气候 space weather坍缩不稳定性 collapsing instability特亮星系核 ultraluminous galaxy nucleus天体层析摄像 astrotomography通古斯型近地小行星 Tunguska-class NEAW外激波 external shock外星类地行星 exo-Earth外星类木行星 exo-Jupiter微类星体 microquasar韦布空间望远镜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温热星系际介质 warm-hot intergalactic medium,WHIM无生命行星 nonliving planetX相参成像和微角秒天体测量 Phase-Referenced Imaging & Microarcsecond Astrometry,Prima消零干涉测量 nulling interferometry消零干涉仪 nulling interferometer星系核 galaxy nucleus行星迁移 planet migrationY雅尔可夫斯基效应 Yarkovsky effect“勇气”号火星探测车 “Spirit” Mars Exploration Rover有环行星 ringed planet宇宙透镜巡天 Cosmic Lens All-Sky Survey,CLASS原恒星 primordial star原星云 proto-nebula原亚星云 proto-subnebula越地小天体 Earth-crosser月基天文台 lunar-based observatoryZ造父距离尺标 Cephied distance scale致密星系核 compact galaxy nucleus中介质量黑洞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自动化全天巡视 All-Sky Automated Survey,ASAS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拟定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91年第1期刊登了第一批天文学新词362个。1994年第1期刊登了第二批298个。下列是第三批天文学新词425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最终审定。下列的天文学名词仍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A阿列克希斯,低能X射线成象飞行器 Alexis,Array of Low-Energy X-ray Imaging Sensors矮球状星系 dwarf spheroidal矮旋涡星系 dwarf spiral艾达(小行星243号) Ida艾卫 Dactyl暗晕 dark haloB巴纳德星系 Barnard’s galaxy(NGC 6822)巴普天文台 Vainu Bappu Observatory白矮前身星 pre-white dwarf斑点分光 speckle spectroscopy斑点掩模 speckle masking暴态脉冲星 bursting pulsar本轮轨道 epicyclic orbit毕团星 Hyad编码掩膜成象 coded mask imaging编码掩膜望远镜 coded mask telescope波前传感器 wave-front sensorC测光夜 photometric night产星活动 star-formation activity产星效率 star-formation efficiency长驼峰星 superhumper场脉冲星 field pulsar超高光度星系 ultraluminous galaxy超级风星系 superwind galaxy超巨分子云 supergiant molecular cloud,SGMC赤道自转速度 equatorial rotational velocity赤基黄道仪 torquentum稠密星团 dense star cluster磁激变变星 magnetic cataclysmic variableD大爆炸核合成 Big-Bang nucleosynthesis大红移 high-z大型双子望远镜 Gemini Telescope大质量X射线双星 high-mass X-ray binary单镜面望远镜 monolithic-mirror telescope蛋状星云 Egg nebula(AFGL 2688)氘丰度 D abundance导星镜 guidescope低分辨分光 low-resolution spectroscopy第三光源 third light典型大爆炸 canonical Big Bang东边缘 following limb杜邦望远镜 Du Pont Telescope对木点 anti-jovian point多布森望远镜 Dobsonian telescope多普勒谱线致宽 Doppler line broadening多天体分光 multi-object spectroscopy多通道天测光度计 multichannel astrometric photo meter,MAPE蛾眉月星云 Crescent nebula(NGC 6888)二维分光 bidimensional spectroscopy二维摄谱 bidimensional spectrographyF法布里—珀罗成象摄谱仪 Fabry-Perot imaging spec trographCH反常 CH anomalyCN反常 CN anomaly反映运动 reflex motion分光巡天望远镜 SST,Spectroscopic Survey Telescope分界 separatrice<风>,太阳风地球外空磁层探测器 Wind丰度效应 abundance effectG高分辨分光 high-resolution spectroscopy高偏振类星体 highly polarized quasar,HPQ高温测定 pyrometry<哥白尼>卫星 Copernicus弓形激波星云 bow-shock nebula共轨卫星 co-orbital satellite共面轨道 coplanar orbits共生刍藁 symbiotic Mira拱线进动 apsidal precession观测季 observing season光球丰度 photospheric abundance广角红外探测器 Wide-Field Infrared Explorer,WIRE轨道频率 orbital frequency轨道演化 orbital evolution轨道圆化 orbital circularization国际天球参考系 International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ICRF<国际宇宙>天文卫星 IntercosmosH哈勃速度 Hubble velocity<海盗>号火星探测器 Viking海尔望远镜 Hale Telescope海王星环 Nepturian ring海外天体 trans-Nepturian object氦白矮星 helium white dwarf氦主序 helium main-sequence毫米波天文 millimeter-wave astronomy核占优类星体 core-dominated quasar,CDQ核周产星 circumnuclear star-formation核周产星环 circumnuclear star-forming ring河外背景 extragalactic background河外背景辐射 extragalactic background radiation河外喷流 extragalactic jet赫比格—阿罗激波 Herbig-Haro shock wave赫比格—阿罗流 Herbig-Haro flow黑眼星系 Black-eye galaxy(M 64)恒星复合体 star complex恒星环境 stellar environment恒星晕 stellar halo恒星早期演化 early stellar evolution横向色散棱镜 cross disperer prism红超巨后星 post-red supergiant红化改正 dereddening红矩形星云 red rectangle nebula红离散星 red straggler红色云状体 red nebulous object,RNO红水平分支 red horizontal branch,RHB红外冕 infrared corona红外天文台 infrared observatory红移巡天 redshift survey后随边缘 following limb胡克望远镜 Hooker Telescope怀俄明红外望远镜 Wyoming Infrared Telescope环面穿越 ring-plane crossing黄离散星 yellow straggler彗暴 cometary burst彗爆发 cometary outburst彗耀 cometary flare彗状原行星盘 cometary proplyd混合大气星 hybrid star混合色球星 hybrid-chromosphere star<火鸟>太阳探测器 Hinotori火星探路者 Mars Pathfinder,MPFJ积分号星系 Integral sign galaxy(UGC 3697)极端氦星 extreme helium star计时年龄 timing age计数—星等关系 count-magnitude relation计算天体物理 computationa1 astrophysics纪年法 dating method伽勒环 Galle ring交点进动 nodal precession交点退行 nodal regression角径—红移关系 angular diameter-redshift relation金牛分子云 Taurus molecular cloud,TMC金属度梯度 metallicity gradient<金星>号行星际探测器 Venera近银心距 perigalactic distance近质心点 periapse近质心距 periapse distance进动盘模型 precessing-disk model进动周期 precession period浸渍阶梯光栅 immersed echelle经典类星体 classical quasar惊叹号星系 Exclamation mark galaxy鲸鱼ZZ型星 ZZ Ceti star聚光孔径 light-gathering aperture距角 angular elongation绝对能量分布置 absolute energy distributionK<卡西尼>土星探测器 Cassini卡曾斯颜色系统 Cousins color system凯克Ⅰ望远镜 Keck Ⅰ Telescope凯克Ⅱ望远镜 KeckⅡTelescope康普顿耗损 Compton loss<柯伊伯>机载天文台 KAO,Kuiper Air-Borne Observatory柯伊伯盘 Kuiper disk<克莱芒蒂娜>环月测绘飞行器 Clementine空间红外望远镜 SIRFT,Space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快速变化 intraday variation快转脉冲星 fast pulsar宽波段成象 broad-band imaging宽线射电星系 broad-line radio galaxy,BLRG葵花星系 sunflower galaxy(M 63)L勒威耶环 Leverrier ring类小行星天体 asteroid-like object离解复合 dissociative recombination连续不透明度 continuous opacity联机滤波 on-line data handling联机数据处理 on-line filtering猎户四边形星团 Trapezium cluster猎户星协 Orion association流量标准星 flex standard<旅行者>号行星际探测器 Voyager罗斯贝数 Rossby number螺度 helicity螺旋星系 Helix galaxy(NGC 2685)M<麦哲伦>金星探测器 Magellan麦哲伦望远镜 Magellan Telescope慢转脉冲星 slow pulsar猫眼星云 Cat’s eye nebula(NGC 6543)昴团星 Pleiad<昴星>望远镜 Subaru Telescope玫瑰分子云 Rosette molecular cloud,RMC梅奥尔望远镜 Mayall Telescope面源测光 area photometry面源分光 area spectroscopy冕区磁能 coronal magnetic energy冕区丰度 coronal abundance木心轨道 jovicentric orbit木星磁层 Jovian magnetosphere木星细环 Jovian ringlet牧羊犬卫星 shepherd satelliteN氖新星 neon nova内彗发 inner coma年轻恒星体 young stellar object,YSOP碰撞电离 collisional ionization碰撞谱线致宽 collisional line broadening碰撞去激发 collisional de-excitation偏食解 partial-eclipse solution偏心盘模型 eccentric-disk modelQ奇异星 strange star前导边缘 preceding limb强磁场脉冲星 high-field pulsar强氦线星 helium-strong star强射电类星体 radio loud quasar全环食 annular-total eclipse全息光栅 holographic gratingR扰动星系 disturbing galaxy热背景辐射 thermal background热反照率 bolometric albedo热温度 bolometric temperature人马矮星系 Sagittarius dwarf日冕活动区 coronal active region日冕照相机 coronagraphic cameraS三角仪 triquetum三维分光 tri-dimensional spectroscope三维结构图 tomograph色球谱斑 chromospheric plage射电污染 radio pollutionX射线冕 X-Ray coronaX射线晕 X-Ray haloX射线成象望远镜 XMM,X-Ray Mirror MissionX射线计时探测器 XTE,X-Ray Timing Explorerγ射线天文台 GRO,Gamma-Ray Observatory深空天体 deep sky object深空天象 deep sky phenomena深天区观测 deep-field observation甚强线巨星 very strong-lined giant,VSL giant甚强线星 very strong-lined star,VSL star狮子三重星系 Leo Triplet<石榴>天文卫星 Granat食外变光 outside-eclipse variation视超光速运动 apparent superluminal motion视向速度参考星 radial-velocity reference star视向速度巡天 radial-velocity survey收缩年龄 contraction age受扰星系 disturbed galaxy数字光学巡天 digital optical sky survey数字巡天 digital sky survey双极喷流 bipolar jet双极行星状星云 bipolar planetary nebula斯特罗姆洛山和赛丁泉天文台 Mount Stromlo and Siding Spring Observatory,MSSSO岁差仪 precession globeT太阳系仪 orrery碳矮星 carbon dwarf,dwarf carbon star碳氧白矮星 C-O white dwarf特贫金属星 ultrametal poor star特深天区观测 ultradeep-field observation<天鹅>X射线天文卫星 Hakucho<天马>X射线天文卫星 Tenma天文统计学 astrostatistics天空热背景辐射 celestial thermal background图象消旋 image deconvolution土星反照 Saturnshine土星细环 Saturnian ringlet退行周期 regression periodW外带小行星 outer-belt asteroid外小行星带 outer asteroid belt微角秒天体测量 micro-arcsec astrometry微湍速度 microturbulent velocity微引力透镜效应 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维加>行星际探测器 VegaX西边缘 preceding limb<先驱>空间探测器 Sakigake小红移 low-z小行星天体测量 asteroid astrometry小熊流星群 Ursa Minorids小质量X射线双星 low-mass X-ray binary蝎虎天体 BL LacertidFm星 Fm star星暴后星系 post-starburst galaxy星等范围 magnitude range星风互撞双星 colliding-wind binary星冕气体 coronal gas星位尺 organon parallacticon星系棒 galactic bar<星系>X射线天文卫星 Ginga星象劣化 image degradation星象增锐 image sharpening星周尘盘 circumstellar dust disk星周天体物理 circumstellar astrophysics星周物质 circumstellar material行星定位仪 equatorium行星环卫星 moomB型亚矮星 subdwarf B starO型亚矮星 subdwarf O star寻星镜 finderscope,viewfinderY亚当斯环 Adams ring亚毫米波空间天文 submillimeter space astronomy亚毫米波天文台 submillimeter observatory亚恒星天体 substellar object亚角秒射电天文 sub-arcsec radio astronomy亚同步 subsynchronism亚同步自转 subsynchronous rotation哑铃状射电星系 dumbbell radio galaxyDDO颜色系统 DDO color systemDWVR颜色系统 DWVR color systemRGU颜色系统 RGU color systemUBV颜色系统 UBV color systemUBVRI颜色系统 UBVRI color systemuvby颜色系统 uvby color systemVRI颜色系统 VRI color system<阳光>太阳探测器 Yohkoh氧氖镁白矮星 O-Ne-Mg white star野鸭星团 Wild duck cluster(M 11)夜间定时仪 noctural<依巴谷>卫星 Hipparcos,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银河系棒 Galactic bar引力透镜效应 gravitational lensing硬X射线源 hard X-ray source宇宙线曝射法年龄 cosmic-ray exposure age玉夫星系群 Sculptor group元素丰度 elemental abundance原始双星 primordial binary原双星 binary protostar,protobinary原星系天体 protogalactic object原行星盘 proplyd圆轨解 circular solution远距目视双星 wide visual binary远距双重星系 wide binary galaxy远质心点 apoapse远质心距 apoapse distance月球勘测者 Lunar Prospector越火小行星 Mars-crossing asteroid越木小行星 Jupiter-crossing asteroid越土小行星 Saturn-crossing asteroid越月小行星 moon-crossing asteroid晕族矮星 halo dwarf晕族大质量致密天体 MACHO,massive compact halo objectZ早期地球 early earth早期太阳 early sun早期行星 early planet造父距离 Cepheid distance造父双星 Cepheid binary窄线射电星系 narrow-line radio galaxy,NLRG诊断法 diagnostics正常彗尾 normal tail证认图 finder chart织女星现象 Vega phenomenon指向精度 pointing accuracy致密双重星系 compact binary galaxy中分辨分光 moderate-resolution spectroscopy重元素星 heavy-element star主带小行星 main-belt asteroid主小行星带 main-asteroid belt主序后星 post-main-sequence star自动光电测光望远镜 automatic photoelectric telescope,APT自转演化 rotational evolution,spin evolution缩写词(按英文字母排序)底片自动测量仪 APM,Automated Photographic Measuring system宇宙学和天体物理高新卫星 ASCA,Advanced Satel lite for Cosmology and Astrophysics澳大利亚射电望远镜 AT,Australia Telescope高新技术望远镜 ATT,Advanced Technology Telescope高新X射线天体物理台 AXAF,Advanced X-ray Astrophysical Facility卡尔斯伯格自动子午环 CAMC,Carlsberg Automatic Meridian CircleCFHT望远镜 CFHT,Canada-Franch-Hawaii Telescope康普顿γ射线天文台 CGRO,Compton Gamma-Ray Observatory宇宙背景探测器 COBE,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底片自动测量仪 COSMOS极紫外探测器 EUVE,Extreme Ultraviolet ExplorerX射线天文卫星 EXOSAT全球太阳振荡监测网 GONG,Global Oscillation Net work Group射线天文台 GRO,Gamma-Ray Observatory通讯和天文高新空间实验室 HALCA,Highly Advanced Laboratory for Communications and Astronomy高能天文台 HERO,High-Energy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大型拼镶镜面望远镜 HET,Hobby-Eberly Telescope哈勃深空区 HDF,Hubble Deep Field国际极紫外飞行器 IEH,International Extreme Utra violet Hitchhiker图象光子计数器 IPCS,Image Photon Counting System红外成象器/摄谱仪 IRIS,Infrared Imager/Spectrograph红外光度计/分光计 IRPS,Infrared Photometer/Spectrometer美国宇航局红外望远镜 IRTF,NASA Infrared Telescope Faci1ity空间红外望远镜 IRTS,Infrared Telescope in Space红外空间望远镜 ISO,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国际紫外探测器 IUE,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K型巨变星 KGV,K giant variable大天区多天体光纤分光望远镜 LAMOST,Large Multi-Object Fibre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大型双筒望远镜 LBT,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大型地基太阳望远镜 LEST,Large Earth-based Solar Telescope大型毫米波望远镜 LMT,Large Millimeter Telescope火星环球勘测者 MGS,Mars Global Surveyor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阵 MMA,Milli-Meter Array多镜面望远镜 MMT,Multiple-Mirror Telescope火星探路者 MPF,Mars Pathfinder国立新技术望远镜 NNTT,National New Technology Telescope国立光学天文台 NOAO,National Optic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北欧光学望远镜 NOT,Nordic Optical Telescope新技术望远镜 NTT,New Technology Telescope天文卫星 ROSAT,RoentgensatellitX射线计时探测器 RXTE,Rossi X-Ray Timing Ex plorer空间红外望远镜 SIRTF,Space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阵 SMA,Sub-Millimeter Array太阳极大使者 SMM,Solar Maximum Mission亚毫米波望远镜 SMT,Submillimeter Telescope<索菲亚>,机载红外天文台 SOFIA,Stratospheric Observatory for Infrared Astronomy<索贺>,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 SOHO,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分光巡天望远镜 SST,Spectroscopic Survey Telescope亚毫米波天文卫星 SWAS,Submillimeter Wave Astronomy Satellite太阳过渡区和日冕探测器 TRACE,Transition Region and coronal Explorer联合王国红外望远镜 UKIRT,UK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联合王国施密特望远镜 UKST,UK Schmidt Telescope甚长基线射电望远镜阵 VLBA,Very Long Baseline Array甚大望远镜 VLT,Very Large Telescope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空间天文台计划 VSOP,VLBI Space Observatory Programme全球望远镜 WET,Whole Earth Telescope赫歇尔望远镜 WHT,William Herschel Telescope广角红外探测器 WIRE,Wide-Field Infrared ExplorerWIYN望远镜 WIYM Telescope,Wisconsin-Indiana Yale-NOAO Telescope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拟定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内部刊)1991年第1期刊登了第一批新词362个。1994年第1期刊登了第二批298个。1997年第1期刊登了第三批425个。下列是第四批天文学新词118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最终审定。ABRIXAS X-ray Satellite(A Broadband Imaging X-ray All-sky Survey X-ray Satellite) 宽带成象X射线卫星Advanced Composition Explorer,ACE 高新太阳风成分探测器advection 平流Antlia Dwarf 唧筒矮星系astrobiology 宇宙生命学Caliban 天卫十六Cat’s Paw Nebula NGC 6334 猫爪星云cavity clocking 空腔计时Centaur 半人马型小行星chiron-type object 喀戎型天体coded aperture imaging 遮幅孔径成象cometary pause 彗顶critical equipotential surface 临界等位面degenerate dwarf 简并态矮星diffuse γ-ray emission 弥漫γ射线发射donor 输质星dust jet 尘埃喷流enhanced network 增强网络fabrication technique 光纤技术fan-like structure 扇形结构Far Ultraviolet Spectroscopic Explorer,FUSE 远紫外分光探测器Flame Nebula,NGC 2024 火焰星云focal extender 延焦器focal reducer 缩焦器galaxy supercluster 超星系团gas jet 气体喷流giant donor 输质巨星giant maximum 巨极大giant minimum 巨极小Gran Telescopio Canarias,GTC 西班牙加那里大型望远镜Hénon-Helies model 埃农-海利斯模型High-Energy Transient Experiment 2,HETE 2 第二偶现高能辐射实验Highly Advanced Laboratory for Communications and Astronomy,HALCA 高新通信和天文实验室Hyades supercluster 毕宿超级星团hydrogen-deficient donor 缺氢输质星hydrogen-rich donor 富氢输质星image sensing 图象传感impulsive pause 脉冲相interferometric nulling 干涉相消intranetwork field 网络内场jet-like feature 喷流形特征jet-like structure 喷流形结构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re spectroscopic telescope,LAMOST 大型多天体分光望远镜luminosity parallax 光度视差magnetic cell 磁胞magnetic cavity 磁腔Mars Climate Orbiter,MCO 环火气候探测器Mars Global Surveyor,MGS 火星全球勘测器Mars Polar Lander,MPL 火星极地着陆器meteor storm 流星暴2-meter-class telescope 2米级望远镜4-meter-class telescope 4米级望远镜6-meter-class telescope 6米级望远镜8-meter-class telescope 8米级望远镜10-meter-class telescope 10米级望远镜500-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microarcsec 微角秒millennium 千年纪millennium 千禧年milliarcsec 毫角秒miniflare 微耀斑1-mirror telescope 单反光面望远镜mode-hopping 模式跃变modest telescope 中型望远镜moving magnetic feature 运动磁结构Near 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NEAR 近地小行星探测器Next Generation Space Telescope,NGST 下一代空间望远镜“Nozomi” <希望>空间探测器pile-up region 堆积区pile-up boundary 堆积区边界polarity reversal line 极性变换线populationⅡmain sequence 星族Ⅱ主序post-flare loop 耀斑后环primordial galaxy 原星系proper tetrad 本征基pseudonucleus 假核radio photosphere 射电光球rotational aperture synthesis 自转孔径综合satellite Doppler tracking 人卫多普勒测量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 斯隆数字化巡天Southern African Large Telescope,SALT 南非大型望远镜“Stardust” <星尘>空间探测器Submillimeter Wave Astronomy Satellite,SWAS 亚毫米波天文卫星sun-like star 太阳型恒星superluminal illusion 超光速幻觉superluminal jet 超光速喷流swan-like structure 天鹅云状结构Sycorax 天卫十七tail axis 彗尾轴tail-disconnection event 断尾事件tail kink 彗尾扭结tail knot 彗尾结tail ray 彗尾射线tail streamer 彗尾流束Tucana Dwarf 杜鹃矮星系Ultraluminous Infrared Galaxy,ULIG 特高光度红外星系un-sun-like star 非太阳型恒星unwrapping 无卷缠Wide Field Infrared Explorer,WIRE 广角红外探测器wrapping 卷缠X-ray Multi-Mirror,XMM X射线多镜望远镜Zarya <黎明>国际空间站zone of annularity 环食带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拟定的第二批审定任务中,有一项是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91年第1期已刊登了第一批天文学新名词,共362个。下列是第二批天文学新名词,共298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第二批天文学名词的审定。下列的天文学名词仍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A爱斯基摩星云 Eskimonebula(NGC 2392)B巴德窗 Baade’s window巴德-韦塞林克方法 Baade-wesselink method巴德-韦塞林克半径 Baade-Wesselink radius巴德-韦塞林克分析 Baade-Wesselink analysis巴德-韦塞林克质量 Badde-Wesselink mass半人马臂 Centaurusarm背景星系 background galaxy钡矮星 barium dwarf比长仪 spectral comparator表面活动 surface activityC测光精度 photometric accuracy测光误差 photometric error产星暴 star formation burst长爆发 superoutburst长极大 supermaximum长期共振 secular resonance超驼峰 superhump超驼峰周期 superhump period超致密电离氢区 ultracompact HⅡregion车轮星系 Cartwheel galaxy(A0035-335)成象分光光度测量 imaging spectrophotometry初级坑 primary crater初升巨星支 first giant branch初始质量分布 initial mass distribution磁变曲线 magnetic curve磁变相位 magnetic phase磁变周期 magnetic period磁蓬 magnetic canopy磁流管动力学 flux-tube dynamics次共振 secondary resonance次级坑 secondary craterD大白斑(土星) Great White Spot大角星群 Arcturus group大熊SU型星 SU Ursae Majoris star倒象望远镜 inverting telescope地球参考系 terrestrial reference system地球定向参数 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地球力学时 terrestrial dynamic time,TDT地球自转参数 earth rotation parameter地外行星系 extrasolar planetary system定天镜 uranostat第四宇宙速度 fourth cosmic velocity电离氢星系 H Ⅱgalaxy动力天文学 dynamicalastronomy动力学演化 dynamicalevolution动力学质量 dynamicalmass断尾事件 disconnection event多波段天体物理学 multi-wavelengthastrophysics多波段天文学 multi-wavelengthastronomyE恩克环缝 EnckegapF纺锤状星系 Spindle galaxy(NGC 3115)仿真数据 emulated data非热射电晕 nonthermalradio halo非势场性 nonpotentiality分光光度距离 spectrophotometric distance丰度标准星 abundance standard star冯德拉克(平滑)方法 Vondrak method复消色差折射望远镜 apochromatic refractor负闰秒 rubber second富黑子恒星 spotted starG高温北冕R型星 hot R Coronae Borealis star共包层后双星 postcommon-envelope binary共包层阶段 common-envelope stage共包层演化 common-envelope evolution共生双星 symbiotic binary共振重迭理论 resonance overlap theroy共自行双星 common proper motion binary共自行星对 common proper motion pair孤子星 soliton star孤子性 solitary拐点年龄 turnoff age拐点质量 turnoff mass光纤摄谱仪 fiber-optic spectrograph光学臂 optical arm国际原子时 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H哈勃参数 Hubble parameter海尔周期 Hale period海卫八 Proteus海卫六 Galatea海卫七 Larissa海卫三 Naiad海卫四 Thalassa海卫五 Despina汉勒效应 Hanle effect毫米波天文学 millimeter-wave astronomy毫秒脉冲双星 binary millisecond pulsar核心坍缩后星团 post-core-collapse cluster赫比格Ae星 Herbig Ae star赫比格Be星 Herbig Be star恒星喷流 stellar jet红外对应体 infrared counterpart红外 CCD infrared CCD厚盘族 thick-disk population蝴蝶星云 Butterfly nebula化学特殊星 chemically peculiar star环状星云 ring nebula(NGC 6720,M57)彗形球状体 cometary globule彗星雨 comet shower混沌层 chaotic layer混沌动力学 chaotic dynamics混沌区 chaotic region活动彗星 active comet活动双星 active binaryJ激波温度 shock temperature激变前双星 precataclysmic binary极环星系 polar-ring galaxy极性混合磁场 mixed-polarity magnetic field计算天体力学 computational celestial mechanics伽利略(空间探测器) Galileo渐近巨星后恒星 post-AGB star渐近支巨星 asymptotic branch giant交叉相关法 cross-correlation method,cross-correlation technique交会型轨道 encounter-type orbit截断误差 cutoff error金牛T后星 post-T-Tauri star近地天体 near-earth object,NEO近地小行星 earth-approaching asteroid,near-earth asteroid近地小行星带 near-earth asteroid belt经典北冕R型星 classical R Coronae Borealis star经典钡星 classical barium star巨米粒 giant granule巨米粒组织 giant granulation巨引源 great attractorK开普勒轨道 Keplerian orbit开普勒盘 Keplerian disk开普勒速度 Keplerian velocity柯伊伯带 Kuiper belt柯伊伯带天体 Kuiper-belt object科普兰七重星系 Copeland’s Septet康普顿γ射线天文台 Compton Gamma-Ray Observatory,GRO,CGRO快爆源 rapid burster快速振荡Ap星 rapidly oscillating Ap starL拉普拉斯平面 Laplacian plane蓝离散星 blue straggler类冥行星 pluton类耀活动 blazarlike activity冷流星系 cooling flow galaxy粒子天体物理学 particle astrophysics量子宇宙 quantum universe临界等位瓣 critical equipotential lobe六分仪SW型星 SW Sextantis star录象天文学 video astronomy露罩 dew shield滤光片转盘 filter wheelM脉冲光变曲线 pulse light curve脉冲太阳耀斑 impulsive solar flare麦哲伦(空间探测器) Magellan冕盔 coronal helmet冕外区 post-coronal region木震学 Jovian seismology牧夫λ型星 λ Bootis star牧羊卫星 shepherd satelliteN内晕族球状星团 inner halo globular clusterO偶极外向流 bipolar outflowP频散量度 dispersion measure平均运动共振 meanmotion resonance谱线比方法 line-ratio methodQ前景星系团 foreground galaxy cluster前身天体 progenitor钱德拉塞卡质量 Chandrasekhar mass强光蓝变星 luminous blue variable,LBV乔托(空间探测器) Giotto壳星系 shell galaxy氢主序 hydrogenmain sequence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缺氢星 hydrogendeficient starR热核暴涨 thermonuclear runaway肉眼变星 naked-eyevariable star软双星 soft binary软γ复现源 soft γ-ray repeater,SGRS斯托克斯偏振测量 Stokes polarimetry上翻(恒星演化) dredge-up射电超新星 radio supernova射电对应体 radio counterpart射电光变曲线 radio light curve圣诞树星团 Christmas Tree cluster(NGC2264)视向速度扫描 radial-velocity trace双环星系 double ring galaxy双模天琴RR型星 double-mode RR Lyrae star双小行星 binary asteroid双子γ射线源 Geminga(2CG 195+04)T特超巨星 hypergiant太阳辐照 solar irradiation太阳辐照度 solar irradiance太阳圈 solar circle太阳振荡 solar oscillation天测距离 astrometric distance天鹤四重星系 Grus Quartet天体基本物理学 astrofundamental physics天卫八 Bianca天卫九 Gressida天卫六 Cordelia天卫七 Ophelia天卫十 Desdemona天卫十二 Portia天卫十三 Rosalind天卫十四 Belinda天卫十五 Puck天卫十一 Juliet天文粒子物理学 astroparticle physics土卫十八 Pan土卫十二 Helene椭圆活动星系 active elliptical galaxyW外晕族星团 outer halo cluster网内元 intranetwork element微引力透镜 microgravitational lens未编号小行星 unnumbered asteroid未名星系 anonymous galaxy位力半径 virial radius位力平衡 virial equilibrium位力温度 virial temperature位力系数 virial coefficient韦塞林克质量 Wesselink mass沃尔夫-拉叶星系 Wolf-Rayet galaxy W-R galaxy无核矮星系 nonnucleated dwarf五棱镜检验 pentaprism test武仙BL型星 BL Herculis star武仙UU型星 UU Herculis starX吸积堆 accretion mound吸积环 accretion ring吸积双星 accreting binary小行星动力学 asteroidal dynamics小行星共振 asteroidal resonance小行星族 asteroid family新星出现率 nova rate星冕活动 coronal activity星系核风 nuclear wind星震学 asteroseismology,stellar seismology星周介质 circumstellar medium行星地质学 planetary geology行星前盘 preplanetary disk行星生物学 planetary biologyY亚毫角秒光波天体测量 sub-milliarcsecond optical astrometry亚毫米波测光 submillimeter photometry亚毫米波天文学 submillimeter astronomy亚巨星支 subgiant branch掩始(掩星) disappearance耀发双星 binary flare star夜枭星团 Owl cluster(NGC 457)已编号小行星 numbered asteroid银河星集 Galactic aggregate引力天文学 gravitational astronomy隐磁流 hidden magnetic flux鹰状星云 Eagle nebula(M16)硬双星 hard binary尤利西斯(空间探测器) Ulysses有棒星系 barred galaxy有核矮椭圆星系 nucleated dwarf elliptical有核矮星系 nucleated dwarf galaxy原恒星核 protostellar core原恒星喷流 protostellar jet原恒星盘 protostellar disk原木星 proto-Jupiter原球状星团 proto-globular cluster原始双星 primordial binary原星系云 proto-galactic cloud原行星盘 protoplanetary disk原行星系 protoplanetary system原银河系 proto-Galaxy远紫外探测器 Extreme Ultraviolet Explorer,EUVE月球大气 lunar atmosphere越地彗星 earth-crossing cometZ再生脉冲星 recycled pulsar赞斯特拉温度 Zanstra temperature增强网络 enhanced network照相分光 photographic spectroscopy折叠式折射望远镜 folded refractor振动相位 oscillation phase正向星系 face-on galaxy质心力学时 barycentric dynamictime,TDB中米粒 mesogranule中米粒组织 mesogranulation中间母体 intermediate parent body中微子天体物理学 neutrino astrophysics周期空隙 period gap主共振 main resonance主序带 main-sequence band准地固坐标系 pseudo-body-fixed system自转极 rotational pole自转相位 rotation phase自转周期 spin period综合孔径雷达 synthetic-aperture radarCCD测光 CCD photometryCCD分光 CCD spectroscopyCCD光谱 CCD spectrumCCD天文学 CCD astronomyCCD照相机 CCD cameraf-模 f-modeJ型星 J-type star,J starW-R星系 W-R galaxyX射线对应体 X-ray counterpartX射线光变曲线 X-ray light curveX射线食 X-ray eclipseγ射线暴源 γ-ray bursterγ射线对应体 γ-ray counterpartγ射线谱线 γ-ray lineγ射线谱线辐射 γ-ray line emissionγ射线谱线天文学 γ-ray line astronomy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于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大会上投票通过了行星定义专业委员会提交的七易其稿并几经修订的《行星定义》决议案。根据新的行星定义我们太阳系共有3类天体族群。它们是行星(planet)、矮行星(dwarf planet)和太阳系小天体(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太阳系共有八个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经典行星。第一批确认的矮行星中有谷神星(Ceres)、冥王星和2003UB313。太阳系小天体中包括小行星(asteroid)、海外天体(TNO)、彗星等其他小天体。今后全世界的天文机构、天文教学、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都将自觉地遵循这个新颁布的行星定义。IAU是世界各国天文学家和天文学术团体联合组成的非政府性学术组织,成立于1919年。由于天文学是国际性极强的科学,诸如时间标准、时间系统和服务、所有的天文常数、一切天文基本数据和数值、星座界定、各种天体的命名、天文名词和术语的规范等,无一不需天文界协调和一致化。IAU正是全世界天文学家众望所归的天文之家。新行星定义确认的太阳系仅有的八个行星都是1900年前为人所共知。划归矮行星的谷神星是1801年发现的第一个小行星,它是迄今发现的总数超过60万个小行星中最大的一个。谷神星的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中,4.6个地球年公转一周。冥王星于1930年发现。以前,一直被公认为太阳系最外围的行星,按照新的行星定义被归类为矮行星。暂时编号2003UB313并取名“齐娜”(Xena)的天体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现的总数已超过1000的海外天体中最大的一个。二、认识行星的历程新的行星定义的问世是人类不断深入探索宇宙和认识太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天文学进展和成就的一个标识。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还有五个在天穹群星中不断穿行的明星,遂称之为“行星”,以别于所有那些在天球上的相互方位看上去似乎永世不变的“恒星”。我国自西汉以来,将五个行星冠以五行之名,称之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16世纪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确认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都是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从此人们得知,太阳系中共有六个行星。1781年旅英德国天文学家赫歇尔用望远镜发现了土星轨道之外的天王星,使行星成员增加到七个。从1801年起,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区间,不断地观测到为数众多的环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和已知的行星比较,它们的质量都要小得多。遂取名为“asteroid”,意为“小行星”。还称“minor planet”,中文名定为“小行星”。为了区别二者,又将“行星”冠上“大”字。从此就有了“大行星”的名称。随着天文学的进展,1846年和1930年相继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从此就有了众所周知的“太阳系九大行星”之说。但冥王星的发现对太阳系的行星系统的已有认知造成了困惑和挑战。直到19世纪末,天文学家为太阳系勾画的图像和特征是一个盘结构的外形,太阳居中。八个行星聚集在盘面附近以逆时针方向沿各自的轨道,环绕太阳运行。这个盘面称“黄道面”,投影在天球上称“黄道”,黄道附近天区称“黄道带”。从地球看上去,七个行星都运行在黄道带内,只有水星轨道有所偏离,和黄道有7°倾角。行星共面性是太阳系的一个特征。此外,八个行星分成两群。内围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质量和体积较小的岩态天体,称为类地行星。外围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质量和体积较大的气态天体,称为类木行星。在两群行星的轨道之间是成员众多的小行星主带。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的公转都沿偏心率不大的近圆轨道。近圆轨道是太阳系行星另一特征。19世纪末启动的海王星之外的未知行星的搜索起因是鉴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观测数据与理论计算预期值有残存的、但又不能忽略的不相符,从而预期在海王星轨道之外,理应还存在一个具有引力干扰能力的天体。经过多年的努力,于1930年,果真搜索到一个海外天体,后取名冥王星。但随后的研究指出,冥王星的质量比预期的小得多,比月球的还小,它的引力微弱,不足以解释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动异常。冥王星轨道偏离黄道面,倾角达17°。轨道扁椭,偏心率比其他行星的都大。当它在轨道近日点附近时,离太阳比海王星还近。这样,冥王星的共面性和轨道近圆性都偏离了行星系统的共性。此外,冥王星既不是类地行星的岩态,也不是类木行星的气态,而是冰态小天体。1978年,借助大型光学望远镜发现一个冥王星的卫星,取名“卡戎星”。根据双天体相互绕转的观测,精确地计算出它们的大小和质量。冥王星直径约2300千米,只及地球直径六分之一多,质量是地球的千分之二强。而卡戎星和冥王星相比,却不是个“小月亮”,直径约1200千米,超过冥王星的一半。它们很像是一个双天体系统。1986和1989年,旅行者2号行星际飞船先后飞掠天王星和海王星,取得近距离探测资料,更新了诸如大小、质量、自转、公转等基本参数。对比观测时间跨度更长的轨道资料和理论计算新值,表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行异常现象的严重程度缓解,搜索质量更大的海外行星的必要性大为缩减。1992年,运用威力强大的光学望远镜发现一个海外小天体,证实1951年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柯伊伯关于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存在一个环带形的短周期彗星库的理论预期,遂将其命名为“柯伊伯带”,并将带中小天体称为“柯伊伯带天体”(KBO)。柯伊伯带是太阳系盘结构的外围环带,内缘距离太阳约30天文单位,外缘距离太阳约50天文单位。到2006年,已发现的KBO超过1000个,因为它们的轨道均在海王星之外,统称海外天体(TNO)。它们都是冰态小天体,轨道普遍具有较大倾角和较大偏心率。其中大的直径500~600千米,100~200千米的为数不少,不到几千米的则超出当前望远镜视力所及,估计大于1千米的KBO的总数以百万计。自从KBO确认后,天文学家多认为冥王星实为一个KBO,也许是其中最大的一员,当然,可能还有尚未发现的更大些的。如果将19世纪末以前熟知的八个行星称为“大行星”,那么冥王星一类的天体能进入“大行星”的行列吗?能将冥王星从“大行星”一族中除名吗?再发现和冥王星不相上下的天体能将之收入“大行星”队伍吗?另一个挑战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到2006年已确认拥有行星和行星系的恒星超过200个。外星行星(exoplanet)的存在是恒星世界的普遍现象之说已是共识。在环绕恒星的天体中哪些是行星?哪些不是?看来,现代天文学迫切需要内涵更为明确、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行星定义。不出所料,新的发现接踵而来,困惑不断。进入21世纪后,2002年首先发现一个直径可能超过600千米的海外天体,取名Quaoar。最后划归小行星一族,编号为50000,中文名定为“创神星”。2003年,观测到另一个海外天体,暂时名2003UB12,后取名“赛德娜”(Sadna)。直径估计超过1000千米,轨道十分扁椭,近日距76天文单位,远日距960天文单位,公转周期11500地球年,经过争议后,可能归属是KBO。当年,又发现一个暂时名2003UB313的天体,发现者于2005宣布,根据初步测定,直径约2400千米,近日距38天文单位,远日距97天文单位,公转周期560地球年。同时宣称,它是第十行星,并取名“齐娜”(Xena)。究竟如何归属,说法不一。IAU于2003年第25届大会之后,执行委员会组建了一个由7人组成的行星定义专业委员会。这个新建的组织经过两年的研讨,于2006年7月向第26届大会郑重提交了一份《行星定义》决议草案,并于8月24日大会通过了“行星系科学委员会”修订的《行星定义》和《冥王星定义》共两个决议。《行星定义》(此决议包含了行星的定义、矮行星的定义和太阳系小天体的定义):(一)行星是一个具有如下性质的天体:(1)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2)具有足够质量来克服刚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3)清空其轨道附近的近邻天体。(二)矮行星是一个满足下列四个判据的天体:(1)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2)具有足够质量来克服刚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3)不能清空其轨道附近的近邻天体;(4)不是一个卫星。(三)除卫星外,环绕太阳运行的其他天体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在太阳系中满足上述行星定义三个条件的天体共有8个,即水星、金星、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之为“行星”、还有一种天体称为“矮行星”(“矮”字意为质量、体积等较行星小)。已确认的第一批的矮行星中有谷神星、冥王星和2003UB313。在今后几个月或几年内,IAU还将确认更多的矮行星。今日IAU已列出了十多个矮行星候选体名录,可能还会不断增减其数目,并将进一步了解现有候选体的物理本原。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大多数小行星、大多数海外天体、彗星以及其他小天体。《冥王星定义》:根据上述定义,冥王星是矮行星,又是海外天体的一个新类型中的原型。对《行星定义》和《冥王星定义》的几点说明:1.行星定义专业委员会曾将质量超过5×1020千克,直径大于800千米的天体作为具有足够大的质量的判据。2.对于两个或更多个天体组成的多天体系统,如果主天体满足行星三条件,则定为行星。如果天体系统的质心位于主天体之外,满足行星三条件的次天体也是行星;不满足这些准则的次天体则是卫星。按照这一定义,冥王星的伴星“卡戎星”应是一行星,二者组成一个双行星。对此IAU尚未取得共识。3.在草案中曾认为,如果今后能确认智神星(小行星2号)、灶神星(小行星4号)和健神星(小行星10号)也都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状态,它们也应划归为行星,都将称为“矮行星”。对此,最后因仍有歧见而未定论。4.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大多数小行星(asteroid)、近地天体(NEO)、火星—特洛伊族小行星、木星—特洛伊族小行星、海王星—特洛伊族小行星、大多数半人马族天体(centaur)、大多数海外天体(TNO)和彗星。新的命名系统不再用minor planet来称谓小行星。5.凡具有小倾角和近圆轨道的天体即是能不与其他天体轨道重合或相交的清空轨道;而大倾角或(和)大偏心率轨道则不是清空轨道。例如,冥王星的轨道就与海王星的相交。6.草案中曾将太阳系的行星称为“经典行星”(classical planet),将冥王星视为“类冥行星”(pluton)的原型,但这两个名称均未取得共识,而未被选中。7.草案中创造一新词“微型行星”(planetoid),最后未得到认可。三、后记新的行星定义严谨、明确、可操作性强,标示天文学的进展和成就。行星定义不仅内涵清晰,而且量化。20世纪编纂的太阳系行星定义,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1979):行星——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又如,《天文学名词》(全国科技名词委,1998):行星——围绕太阳或其他恒星运行的质量不超过木星的较大天体。这两个不同版本下的定义都对,但都广泛有余,量化不足。新的行星定义则既是广义的,又有精确的针对性和客观的可操作性。今后世人应知,太阳系现有八个行星,但不能称之为“八大行星”。为了和国际接轨,“大行星”的名称不再提倡,应用“行星”取代“大行星”。“九大行星”之说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应淡出。冥王星的定位和归属已明确,它是矮行星,已不在行星之列。但不应认为冥王星是被“开除”或“降级”,而宜视为“正名”。“2006行星定义”问世了,太阳系天体的新分类和新命名广而告之。人们可能会问,这是不是永久性的?今后还会再次修订和变动吗?应该说,随着天文学的进展、新天象的发现、对太阳系天体认识的不断深化,行星定义的修订和更新是必然的,这就是科学,这就是科学进步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行星定义的几个草案中,出现了一些较新的天文名词如卡戎星、矮行星、类冥行星、半人马族天体、近地天体、海外天体、特洛伊族小行星。这些新词都已载入《科技术语研究》先后刊出的七批《天文学新名词》中,唯有“经典行星”和“微型行星”是两个前所未闻的新词。①天文单位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长度单位,简称AU,适用于量度行星际距离远近的量天尺。1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约合1亿5千万千米,约合光行8分19秒。例如:金星—太阳平均距离0.72AU;土星—太阳平均距离9.5AU;海王星—太阳平均距离30.1AU;冥王星—太阳平均距离39.5AU。  相似文献   

7.
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拟定的第二批审定任务中,有一项是审定新词。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完成第一批基本名词的审定和颁布之后即着手新词的收集和整理。下列汉语术语及其对应的符合国际习惯用法的英文或其它外文名词多系近年天文文献中出现的天文学新名词,其中少数则是《天文学名词》(1987)中未收录的天文学基本名词。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第二批天文学名词的审定。表中的天文学名词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B斑点测光 speckle photometry宝盒星团 Jewel Box(NGC 4755)爆发周期 eruptive period北银冠 North Galactic Cap北银极 North Galactic Pole变幅谱 amplitude spectrum表观成协 apparent association并合 merge并合天体 merger并合星 merging star并合星系 merging galaxy不规则星系团 irregular cluster[of galaxies]C彩晕弧 parry arc测光标准星 photometric standard star层化 segregation产星率 star formation rate产星区 star formation region场中心 field centre超射 overshooting超新星频数 supernova rate尘环 dust ring成双性 binarity成象光子计数系统 image photon counting system成象偏振测量 imaging polarimetry弛豫效应 relaxation effect初升巨星支 first-ascent giant branch初始恒星 initial star初始太阳 initial sun创世岩 Genesis rock磁交角 magnetic obliquity次成团 subclustering次团 subcluster促动器 actuatorD大暗斑 Great Dark Spot大熊星群 Ursa Major group等龄线法 isochrone method纸电离核区 Liner,low ionization nuclear emissionline region地球物理警报广播 Geophysical Alert Broadcast,Geoalert地外智慧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电视导星器 television guider电子照相测光 electronographic photometry定向密度 specular density动力学年龄 dynamical age动能均分 equipartition of kinetic energy“独眼龙”计划 Cyc1ops project对角镜 diagonal mirror对流包层 convective envelope多重红移 multiple redshiftE二维测光 two-dimension photometryF方格测光法 box photometry仿真 emulation仿真数据 emulated data非过剩遮幅成象技术 nonredundant masking technique分光光度标准星 spectrophotometric standard star分光周期 spectroscopic period复合图法 composite diagram method复谱双星 composite spectrum binary附加摄动 additional perturbation富度参数 richness parameter富金属星团 metal-rich cluster傅科刀口检验 Foucault knife-edge testG改进等龄线法 modified isochrone method跟踪器 tracker共生新星 symbiotic nova估计精度 estimated accuracy估计理论 estimation theory估距天体 distance estimator固有参考架 proper reference frame观测弥散度 observational dispersion观测资料 observational material贯穿对流 penetrative convection光度层化 luminosity segregation光度质量 luminosity mass光敏 light sensation光球活动 photospheric activity光球谱线 photospheric line光污染 light pollution光纤分光 fibre spectroscopy光学可见天体 optically visible object光学星 visual star光学综合孔径成象技术 optical aperture-synthesis image technique广角目镜 wlde-angle eyepiece规则星系团 regular cluster[of galaxies]轨道偏心率 orbital eccentricity轨道倾角 orbital inclination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IERC过渡区谱线 transition region lineH哈勃距离 Hubble distance哈勃空间望远镜 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哈勃年龄 Hubble age哈伊斑 Hay spot海王星环 Neptunian ring氦丰度 helium abundance毫秒脉冲星 millisecond pulsar河外射电天文学 extragalactic radio astronomy恒星视向速度仪 stellar speedometer宏象旋涡星系 grand design spiral红外日震学 infrared helioseismology环食带 path of annularity回光 light echo彗星动力学 cometary dynamics彗状电离氢区 cometary H II region混沌 chaos混沌区 chaotic region活动色球双星 active chromosphere binary活动色球星 chromospherically active star火鸟号太阳观测卫星 HinotoriJ激变前变星 precataclysmic variable寄主星系 host galaxy钾氩纪年 potassium-argon dating见落陨星 fall渐近巨星支 asymptotic giant branch,AGB渐近支 asymptotic branch较差红化 differential reddening接触复制法 contact copying接近相接双星 near-contact binary截断误差 cut-off error金属丰度 metallicity近拱距 periapsis distance近火星点 perimartian近心点幅角 argument of pericenter近银心点 galactic pericenter,perigalacticon经典大陵双星 classical Algo1 system经典金牛T型星 classical T Tauri star径向脉动星 radial pulsator静态性质 static property局域惯性架 local inertial frame局域惯性系统 local inertial system局域恒星 local star局域天体 1ocal object局域星系 local galaxy巨超巨星 hypergiant巨洞 void巨分子云 giant molecular cloud,GMC绝对稳定性 absolute stabilityK卡焦摄谱仪 Cassegrain spectrograph可见臂 visible arm可见光 optical light可见子星 visible component可居住行星 habitable planet空间大地测量 space geodesy空间地球动力学 space geodynamics空间密度轮廓 space density profile空间实验室 Spacelab空间质量分层 spatial mass segregation孔径测光法 aperture photometry快速振荡Aρ星 rapidly oscillating Aρ star扩散近似 diffusion approximationL莱曼α线丛 Ly a forest蓝致密星系 blue compact galaxy,BCG类蟹超新星遗迹 plerionic supernova remnant类蟹遗迹 plerion,plerionic remnant冷却流 cooling flow离子斑 ion spot李雅普诺夫特征数 Liapunov characteristio number,LCN零龄水平支 zero-age horizontal branch,ZAHB灵光 heiligenschein滤光片照相测光 filter photography掠日彗星 sun-grazer cometM脉冲星时标 pulsar time scale脉动对称轴 pu1sation axis脉动极 pulsation pole脉动频率 pulsation frequency脉动相位 pulsation phase漫射密度 diffuse density弥漫矮星系 diffuse dwarf弥漫X射线 diffuse X-ray密度臂 density arm密度轮廓 density profile冕型气体 coronal gas面成像敏感器 area image sensor面亮度轮廓 surface-brightness profile木星环 Jovian ring牧夫巨洞 Bootes voidN南银冠 South Galactic Cap南银极 South Galactic Pole内禀弥散度 intrinsic dispersion内史密斯摄谱仪 Nasmyth spectrograph拟周期振荡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宁静态 quiescenceO偶遇X射线源 serendipitous X-ray sourceP盘族球状星团 disk globular cluster偏振标准星 polarization standard,polarimetric standard漂移扫描法 drift scanning贫金属星团 low-metallicity cluster平场 flat field平场改正 flat field correctionQ奇异吸引天体 strange attractor气尘复合体 gas-dust complex前景星系 foreground galaxy前身星 progenitor star轻冕玻璃 light crown氢型大气 hydrogenous atmosphere驱动系统 driving system去稳效应 destabilizing effect全波光变曲线 bolometric light curv全局灵敏度 global sensitivity全球变化 global change全食带 path of totalityR人为视宁度 facility seeing日磁层 heliomagnetosphere日地环境 so1ar-terrestrial environment日心视向速度 heliocentric radial velocity日震学 helioseismology铷锶纪年 rubidium-strontium dating软γ暴再现源 soft γ-ray burst repeater弱线金牛T型星 weak-line T Tauri starS赛路里桁架 Serrurier truss色球光谱 chromospheric spectrum色球活动 chromospheric activity色球谱线 chromospheric line色球-日冕过渡层 chromosphere-corona transition zone色球物质 chromospheric material上正切晕弧 upper tangent arc射电臂 radio arm射电观测 radio observation射电图 radio picture甚大望远镜 Very Large Telescope,VLT渗流 percolation生物天文学 bioastronomy声模 acoustic mode时号台 time-signal station矢点图 vector-point-diagram矢量天体测量学 vectorial astrometry示臂天体 spiral arm tracer室女GW型星 GW Virginis star视光度函数 apparent luminosity function,optical luminosity functionl视向速度变星 ve1ocity variable,variable-velocity star视向速度标准星 radia1-velocity standard,standard-velocity star疏散星系团 open cluster[of galaxies]数据采集 data acquisition数密度轮廓 number density profile双模脉动星 double-mode pulsator双模造父变星 double-mode cephid双星周物质 circumsystem materai斯波勒极小 Sprer minimum锁相成象技术 closure phase imaging techniqueT太阳动脉 solar pulsation坍缩云 collapsing cloud天龙BY型变星 BY Draconis variable天体钟 celestial clock天王星环 Uranian ring统计定轨理论 statistical orbit determination theory投影密度轮廓 projected density profile团中心 cluster centre吞食 cannibalism驼峰造父变星 bump cepheidW外接日晕 circumscribed halo外空生物学 xenobiology外旁晕弧 infralateral arc外向分子流 molecular outflow外星人 extraterrestrial intel1i-gence晚型星系团 late cluster[of ga1ax-ies]微耀斑 microflare未见子星 unseen component沃尔夫-拉叶星云 wolf-Rayet nebula无缝分光 slitless spectroscopy武仙AM型星 AM Herculis sta武仙DQ型星 DQ Herculis star物质改造 astrationX吸积流 accretion stream,accretion flow吸积柱 accretion column吸收槽 absorption trough析象管 dissector,image dissector显露金牛T型星 naked T Tauri star线锁 line locking斜脉动星 oblique pulsator协处理器 coprocessor新技术望远镜 New Technology Tel scope,NTT星斑 starpatch星暴 starburst星暴星系 starburst galaxy星冕分界线 coronal dividing line星冕红线 coronal red line星冕活动 coronal activity星冕绿线 coronal green line星团成员 membership of star cluster星系并合 galactic merge星系并吞 galactic cannibalism星系成分 galactic content星系团成员 membership of cluster of galaxies星象复原 image restoration星象扩散度 image spread星震学 asteroseismology形式层化 morphology segregation形式精度 formal accuracy虚相CCD virtual phase CCD序贯处理 sequential processing序贯估计 sequential estimationY压力模 p-mode亚毫秒光学脉冲星 sub-millisecond optical pulsar亚毫秒脉冲星 sub-millisecond pulsar掩带 occultation band氧序 oxygen sequence耀斑喷焰 flare puff耀类星体 blazar音叉图 tuning-fork diagram银河系天文学 galactic astronomy银心距 galactocentric distance有缝分光 slit spectroscopy宇宙巨洞 cosmic void宇宙弦 cosmic string玉夫超星系团 Sculptor Supercluster玉夫巨洞 Sculptor void预照光 preflash御夫ξ型双星 zeta Aurigae binary原气壳星 proto-shell star原星系团 protocluster of galaxies原行星状星云 protoplanetary nebula远火星点 apomartian远银心点 apogalacticon月球起源学 selenogony月相图 lunar chiaroscuro越地小行星 earth-crossing asteroic晕族球状星团 halo globular clusterZ早期演化星 early-stage star早型星系团 early cluster[of galaxies]展云 fuzz折衷原则 principle of mediocrity帧转移 frame transfer枕形畸变 cushion distortion支承系统 supporting system致冷照相机 cryogenic camera致密星系团 compact cluster[of galaxies]致吸尘物质 absorbing dust mass质量层化 mass segregation质量损失率 mass loss rate质量下限 minimum mass质心速度 systemic velocity质子类星体 proton quasar中介偏振星 intermediate polar中心重迭法 central overlap technique终龄主序 terminal-age main sequence,TAMS重力模 g-mode周光色关系 period-luminosity-colour relation主动光学 active optics主星系 dominant galaxy主序前分光双星 pre-main-sequence spectroscopicbinary转移效率 transfer efficiency自然参考架 natural reference frame自然视宁度 natural seeing自适应光学 adaptive optics自行成员 proper motion membership自转变星 rotating variable自转频率 rotation frequency自转速度标准星 standard rotational velocity star自转速率 rotation rate自转调制 rotational modulation自转突变活动 glitch activity自转相位 rotational phase,spin phase自转周期 rotational period自转轴倾角 rotational inclinationCCD摄谱仪 CCD spectrographg模 g-modeOVV类星体 OVV quasar,optically violent variable quasarp模 p-modeWR星云 WR nebulaI级文明 level-I civilizationⅡ级文明 level-ⅡcivilizationⅢ级文明 level-Ⅲcivilization22度日晕 22 halo46度日晕 46 halo  相似文献   

8.
以17世纪意大利/法国的天文学家卡西尼(G.D.Cassini,1626~1712)命名的行星际探测器“卡西尼”于1997年发射升空后,经过7年的长途跋涉,到2004年6月下旬飞临土星外围天区,向地球发送一幅从2 000千米距离处拍摄的一个土星最外围的卫星的图像。对这个卫星的称谓,我国的媒体有的称其为“菲比”(Phoebe),有的则称之为“土卫九”。为什么一个天体有两个名字?如果两个全对,哪个是我国的规范名称?“卡西尼”探测器按计划将于2004年12月末向土星的最大卫星投下“惠更斯”着陆器。这个大卫星有的称它“泰坦”(Titan),又有的称为“土卫六”。哪个是规范称谓?自从1610年伽利略用手制天文望远镜发现木星的4个卫星之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350年间,天文学家用地基望远镜共发现了除月球之外的太阳系行星的32个天然卫星,它们是2个火卫、12个木卫、11个土卫、5个天卫和2个海卫。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了行星际空间探测的新时代。在最近30多年内,空间望远镜和大型地基望远镜相继发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直径不大的小卫星,到2004年上半年,已发现的总数达135个,翻了几番。它们是2个火卫、63个木卫、31个土卫、27个天卫、11个海卫和1个冥卫。可以说,空间探测的成就是空前的。宇宙中有形形色色的天体,在太阳系中有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雨,在银河系内还有恒星、变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射电源、X射线源,在大宇宙中有星系、星系群、星系团和多种类型的河外天体。所有的天体都有名称,有的是专名,例如,织女、大角、天津四、武仙大星团、仙女星系;有的则是星表的编号,例如,NGC 5194、M 82、3C273。天文学家是如何给行星的卫星取名呢?得先从行星的得名说起。人类文明之初,已确知夜空有5个亮星,与其他满天相对位置似乎永恒不变的星辰不同,它们在天穹上的群星中穿行,虽然移动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但位置总是在变。观星者遂称之为“行星”。西方文明以古代神话中的神灵分别称为“爱情之神”(Venus)、“大神”(Jupiter)、“信使之神”(Mercury)、“战神”(Mars) 和“农神”(Saturn)。我国最早的取名是“启明”和“长庚”、“岁星”、“辰星”、“荧惑”和“填星”。时至西汉改按五行之说命名,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随后,一直沿用至今。17世纪伽利略首先观察到4个木星卫星,之后就依照行星的传统取名沿革,用罗马神话中与大神朱比特关系密切的女性神灵之名,称呼它们。从木星向外,依次是:伊欧(Io)、欧罗芭(Europa)、甘妮梅迪(Ganymede)和卡丽丝托(Callisto)。1655年 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Ch.Huygens ,1629~1695)发现了土星的一个很大的卫星,遂也按前例,以农神萨特恩的亲随力士泰坦(Titan)为名。在1671~1684年之间,卡西尼又陆续发现了土星的4个卫星,也按先后顺序为它们冠以与农神关系密切的神灵之名:亚培土斯(Iapetus)、雷阿(Rhea)、特图斯(Tethys)和戴欧娜(Dione)。在随后的一百多年内,随着天文望远镜的优化,到1851年,在卫星世界又增添了新发现的3个土卫、4个天卫和1个海卫。它们仍沿古例,均以所从属的行星之神相关的神灵为名。1851年,英国传教士A.Wylie将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J.Herschel,1792~1871)的名著《天文学纲要》的最新版引进中国。清代学者李善兰(1811~1882)翻译此书,将中译本定名为《谈天》。在讲述行星的卫星的章节,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许多西方神话中的神灵之名。李善兰深深感到,在译文中,行星之名用的是中国传统固有的金、木、水、火、土,而它们的卫星的称谓却是神话中的神灵,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都十分不协调。再者,国人大都不认知西方神话故事,更不熟悉神话中神灵的大名和身世,这岂不给读者增添困惑。李善兰得悉,就在当时天文界又建立了另一种卫星命名法:用行星西文的第一个字母,加上一个罗马大写数码。该数码或表示与行星的距离远近,或表示发现的先后顺序。例如:JⅡ——木星第二个卫星SⅥ——土星第六个卫星UⅢ——天王星第三个卫星NⅠ——海王星第一个卫星李善兰遂采用这一新问世的命名法,将行星缩写汉化为木月、土月、天王月、海王月等,还将罗马数码也汉化为一、二、三、四等。这真是天文学家兼译者的大手笔,既科学又符合国情。李善兰用“月”表示行星的卫星,也就向读者指出卫星乃是和月球同一层次的天体。于是《谈天》中就有李善兰创造出的新天文术语木月二、土月六、天王月三、海王月一等等。20世纪20年代中国天文学会下属的天文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传承了李善兰的汉语行星卫星的命名法,并将“月”改成“卫”。此后,在中国问世的天文书刊就有如木卫二、土卫六、天王卫三、海王卫一等的规范卫星名称。1952年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于1952年公布的《天文学名词》的副编中更刊出西文和中文对照的卫星名称表,入载当时已发现的22个太阳系天然卫星,继续传承李善兰和中国天文学会的行星卫星命名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3年组建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公布的规范的《天文学名词》(1987)第一版的副表中刊载了已知的43个天然卫星的汉文名和对应的国际通用名,继续遵循中国传统的卫星命名法。修订之处是将之前的天王卫、海王卫和冥王卫分别改为天卫、海卫和冥卫。21世纪初,《天文学名词》第二版问世。在天然卫星副表内刊出62个卫星的规范名称。规范的行星卫星汉文名命名法的优越和方便之处有:一、从文字中就明确显示卫星所从属的行星,如火卫、土卫、冥卫。而对于西方神话精灵身世知之不详的读者,也包括西方天文学家和读者在内,则很难准确无误地指出如Thebe、Pandora、Desdemona、Galatea ,它们究竟是哪一个行星的卫星。二、根据卫星的编号,可以有效地得知发现的先后排序。例如木卫十四的发现时间肯定早于木卫二十七。而神话人物的名字并不含有与发现时间的先后有关的信息,即便熟知西方神话的人事,也难以判断木星的卫星Metis 和Erinome ,哪一个发现在前。三、按照卫星的编号,还能有效判定卫星的相对大小,例如,可以肯定土卫二十四要比土卫九小得多,也暗得多。而神话人物的命名则完全没有卫星大小和明暗的内涵。希望我国的传媒能品味清代学者李善兰首先倡导的行星卫星命名法的优越性,继承并推广发扬它。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和《科技术语研究》从1991年到2006年分七批共刊登了天文学新词1539个。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收集审定了第八批新词128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最终审定。下列天文学新词仍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A暗γ暴darkγ-ray burstB冰态矮行星icy-dwarf planet冰态巨行星icy-giant planetC产星星系star-forming galaxy“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Chang’e-1”lunar probe超小卫星mini-satellite超新星信息巡天Supernova Legacy Survey,SNLS潮汐态矮星…  相似文献   

10.
二百年间小行星发现总数稳步增加和高倍增长从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1746~1826)利用光学望远镜在目视巡天时发现第1个小行星算起,到2005年初的二百多年间,已记录在案的小行星的总数超过50万个。从小行星星表刊载的星数的增长资料(见表1),能够反映出天文观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和发展。19世纪上半叶,天文学家唯一的最有效的观天手段是通过折射或反射望远镜用肉眼巡视。发现最初4个小行星共经历了近半个世纪。19世纪下半叶,天文观测中引进照相方法,小行星的发现效率大增,到20世纪初,已知总数达到450个。这个增长速率一直持续了近百年。到了20世纪90年代,天文实测进入数字化时代,电荷耦合器件(CCD)作为天体辐射接收器件全面取代了天文照相底片。1994年组建的国际小行星检测网站在巡天观测活动中已全程用计算机程控操作,结果是逐年以万计的发现率持续增长。在天文学中,所有记录在案的天体,无论是太阳系天体、恒星、双星、星团和星云、不同波段的辐射源,还是各种类型的河外天体,都各有专名和不同的命名法。那么,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国际上的?中国的?我国和国际又如何接轨的?早期的命名传统——仙女族群在西方,除太阳和月亮外,以神话中的神灵命名行星,分别给木星、火星、金星、土星和水星冠以主神(Jupiter)、战神(Mars)、爱神(Venus)、农神(Saturn)和信使之神(Mercury)之名。望远镜发明后,发现的3个行星也按自古传承的传统为它们取名: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和冥王星(Pluto)。17世纪以来陆续发现的行星的卫星也遵循古例,冠以与各自从属的行星神灵有关的小精灵之名,例如,火卫二(Deimos)、木卫四(Callisto)、土卫六(Titan)、天卫五(Miranda)、海卫一(Triton)和冥卫(Charon)。第一个小行星发现后,再一次沿用传统以神话中的神灵为之命名,小行星1号(Ceres),这是一个主管五谷杂粮的女性小神灵。随后发现的3个,也缘例照办:2(Pallas)、3(Juno)和4(Vesta),也都是女神仙。从此,每一个小行星都有两个名称,一个是小行星总表的数字序号,另一个是以女性神灵称谓的专名。这个约定就成为19世纪天文学家遵循的小行星命名规则,而专名的命名权属发现者或发现者所在的天文台。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Wylie Alexander)将当时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1792~1871)的Outlines of Astronomy(《天文学纲要》)引入中国。这是一本天文学名著,讲述直到19世纪40年代末的天文学最新成就。自1849年问世,曾多次再版,并译成多国文字。伟烈亚力和清代知名学者李善兰(1811~1882)合作共译该书,中译本取名《谈天》,于1859年出版。原著成书时,发现的小行星有10个。当《谈天》完成译稿时,发现数已增至57个。《谈天》的再版本,附有一个到1871年止的载入116个小行星的总表。李善兰在为这些小行星确定中文名称时,不采用较为便捷的音译,而是意译。因为音译不仅与汉语化的大行星的名称(如木星、金星)不协调,与李善兰已采用的卫星的命名法(如,木卫四、土卫六)也不谐调,对于不熟悉西方古代神话中诸多神仙之名的中国读者也极不方便。意译小行星专名并非易举,与音译法相比,显然是一条更为艰辛的途径。首先由熟悉神话掌故的传教士描述已作为小行星专名的神话人物的身世、特征、专长、职责等等,再由文化底蕴深厚的学者李善兰选配恰如其分的汉文名。例如,小行星(1)谷神星、(2)智神星、(3)婚神星、(4)灶神星、(7)虹神星(Iris)、(8)花神星(Flora)、(21)司琴星(Lutetia)、(31)丽神星(Euphrosyne)、(45)香女星(Eugenia)、(78)月神星(Diana)、(91)河神星(Aegina)、(97)纺神星(Klotho)、(104)伴女星(Klymene)、(112)祭神星(Iphigenia)。《谈天》编译的载有116个中文专名的小行星总表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也是对外文天文学名词汉语化的成功尝试。《谈天》所首创的小行星专名已成为重要的天文文献,其中大都沿用至今。19世纪末的命名规则——从仙境到人间由于照相巡天的运用,发现的小行星总数较快地达到300个,可供天文学家选用的神话人物名称数目日渐稀少,显得不敷应用。经国际天文界协商,命名范围从天上仙境扩展到地上人间,可以用国家、地域、城市、人物等作为专名,但仍遵循以阴性名词命名的规定。例如表2:对于阳性人名、地名、物名等,则加上阴性的词尾使之阴性化。例如表3:对中国人来说,要特别加以注意,且莫一律按字面音译,不然会弄出笑话。例如,小行星(508)是“普林西顿”,不能译成“普林西托尼娅”;小行星(1034)是“莫扎特”,不能译成“莫扎提娅”;小行星(1192)是“三棱镜”,不能译成“普丽兹玛”。命名法则的进一步开放20世纪中叶,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0专业委员会终于突破小行星专名女性化的规定,不再要求将阳性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等加上阴性词尾。从此,在小行星专名的族群中不仅有保持原词原貌的人物(历代名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历届国际天文联合会的主席、文学家、音乐家、歌剧和戏曲中的角色、有命名权者题献的人物等等)、事物(天文台站、天文仪器、学府、科学院、学术机构和团体、重大事件、纪念日和周年纪等等),还有国家、省名、州名、城镇、村落、山峦、河川、湖海、动物、古生物、花草、鱼虫,真是蔚为大观。例如表4:此外,已有50多个中国的省市落户天上小行星带。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命名新法小行星的编号和命名由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行星中心(MPC)主持。1995年确认的统一格式是每一个小行星有暂定编号、永久编号和专名共3种称谓。其中的暂定编号的内涵往往令不明其详者感到困惑,其实一点即破,并不神秘。暂定编号由发现年份、发现月份的上半月或下半月,以及该半个月的发现的顺序号共3部分组成:发现年份用4个数字表示,如1999、2002、2005。发现月份用从A到Y中的24个字母表示,字母I不用。A表示1月上半月、D是2月下半月、J是5月上半月、Q是8月下半月、T是10月上半月、Y是12月下半月。顺序号用从A到Z中的25个字母代表从1到25个数字,字母I不用。A是第1个、H是第8个、L是第11个、Z是第25个。25以上则用字母加上数字,如A1是26、B1是27、Z1是50。例如:暂定编号1994FW表示该小行星是1994年3月下半月发现的第22个;编号1997CD1表示1997年2月上半月发现的第29个;编号2004VF8表示2004年11月上半月发现的第206个。到2005年初,已有暂定编号的小行星超过50万个。当一个小行星有不少于4次回归期间的观测资料,又有较为精确的轨道数据时,国际小行星中心即授予一个永久编号,用数字表示。例如,第433号、第3789号。如今已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超过96000个。当一个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后,发现它的天文学家或天文台站即得到专名的命名权。到2005年初,已有专名的小行星约12000个。* 李竞研究员是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