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维埃国家存在的整个时期,从它诞生以来直到今天,苏联共产党高举着和平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坚定不移地忠实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各国人民友好的伟大原则,一贯进行并且今后仍将继续进行争取普遍和平和国际安全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目前阶段,当帝国主义者挑起新的、毁灭性的原子火箭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的时候,这一斗争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和全体进步人类的命运的历史意义是无可估量地增长了。今年1月底到2月初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非常代表大会,在保工和平和防止新战争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2.
“安全带政策”是苏联在东欧地区以维护苏联的安全为首要目标而建立的“缓冲地带”的一种政策 ,是二战后苏联总的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 1 94 3年~ 1 953年间苏联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安全带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苏联的安全 ,并巩固和发展了东欧的社会主义阵地 ,有效地遏制了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的扩张 ,维护了世界和平 ,但是 ,“安全带政策”过分地考虑了苏联的安全和民族利益 ,从而违背了国家间的平等原则 ,犯了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3.
苏联是全世界劳动人民解放的灯塔,是世界和平的堡垒。不仅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和进步人类都站在苏联一边,向它“一边倒”,“以俄为师”;而且全世界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国家和民族也需要同苏联友好,互相支持。只有那些爱好战争、反对和平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剥削成性、仇恨人民的一切反动阶级的分子,才把它当做“死敌”,想尽一切办法企图瓦解它或者削弱它。在对待苏联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不仅可以甄别出一个国家和社会集团是一个属于中立的、拥护和平的呢?或者是属于帝国主义方  相似文献   

4.
一苏联和平外交之史的发展和平外交在苏联看来,是抵抗国外侵略的一种精神上的国防,也是鼓起国际反战运动最有力的号角。虽然在苏联外交史上,对外政策经过了许多次的变迁,可是“为和平而奋斗”这一外交路线是和苏联政权的历史一样长久的。大家都知道,俄国人民对於和平的要求,是俄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这种和平要求立刻由对内的革命口号发展成为对外的一般政策,新政府不管协约国的  相似文献   

5.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苏联人民的和平生活遭到了破坏,开始了举世闻名的卫国战争。苏联作家也积极投入战斗,《真理报》首先刊登了苏尔科夫的诗作《勇士之歌》和列别杰夫·库马奇的《神圣的战争》。苏联文学发展又进入了一个高潮。其中,尤以诗歌创作显得特别繁荣。诗歌较之其他文学形式有一种  相似文献   

6.
在帝国主义阵营各国疯狂地推行着扩军备战的同时,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却正在更进一步地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的和平经济。自苏维埃政权执政以来,共产党与苏联政府最关心的和最重要的任务始终是不断地与经常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尽可能地在每一个阶段上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虽然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从沙皇手里接受了落后和支离破碎的经济遗产,虽然在苏维埃政权执政的三十六年有近乎十五年是处于战争的年代中和经过帝国主义战争、国内战争以及伟大的(?)国战争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年代中,  相似文献   

7.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格·马·马林科夫在对美国国际新闻社欧洲分社社长金·史密斯所提出问题的答覆中,再一次向世界各国人民指出了巩固国际安全的正确道路,在全世界各地,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欢迎.在一九五三年,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和世界各国的人民一道,在为争取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一坚决斗争所获致的成就已替进一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打开了更广泛的新的可能,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为争取和平而不懈斗争的决心和信心.现在,正当世界进入一九五四年的时候,马林科夫又代表世界和平堡垒的苏联,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已经十年了。自从建国的那一天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成为以伟大的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同各兄弟国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十年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多方面的援助,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握权力的国家,大家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有着共同的共产主义的崇高  相似文献   

9.
自戈尔巴乔夫去年3月执政以来,苏联的对非洲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它改变了以往僵硬死板的作风,既抓住在非洲的既得利益不放,又表现出一种新的灵活性和积极性。苏联对非政策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美苏军备竞赛的状况,苏联领导人对世界形势的新看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苏联总体新战略。非洲在苏联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前,非洲在苏联的对外战略中并不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斯大林几乎没有过问非洲的情况;从赫  相似文献   

10.
半月谈     
半个月来,国际形势的发展更明白地显示出一切事件都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和平和战争问题的斗争,同时也更加明白地显示出代表和平力量的东风的强大和西风的颓势。苏联单方面停止核武器试验的伟大的和平创议震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弦。波兰、罗马尼亚政府代表团先后访问中国和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匈牙利,签订贸易协定,发表联合公报,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兄弟团结和合作,加强了保卫和平的力量。但是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势力却坚持冷战政策,拒绝苏联的和平倡议,并且采取敌视中国人民的态度,在远东继续制造紧张局势。美国企图以扩军备战的政策来  相似文献   

11.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国内外工作的各个战线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伟大的胜利。这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阔步前进,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十五年;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不息,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的十五年。十五年来,在国际事务中,我国所实行的对外政策的总路线是: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下,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之间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争取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支援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我们坚持不渝地贯彻这条总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对于全世界人民争取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安全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地,我国的内外政策特别是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对外政策、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建军方针,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这些变化和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战争与和平 70年代后期,国际问题研究界对国际形势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集中体现在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肯定“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从而将制定内外政策的立足点真正转到和平建设上来。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由“战时战略”向“平时战略”转变;突出军事斗争为“一个中心”保驾护航的功能。和平与发展 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我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一条主线。同时确立了“反对霸权主  相似文献   

13.
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觉得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是很大的。所谓新政治思维变化首先或主要表现在政策思想上,即苏联人所说的“新政治思维”上。从苏联领导人以及他们的一些专家、学者的论述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两极”思想有所变化。过去突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系“对抗的一面”,现在则着重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和“相互依赖性”。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合法利益”,应努力寻求各国彼此“利益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时间关系,只就苏联调整外交政策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看法。苏联的改革很有声势,在外交方面更是有声有色,表现出戈尔巴乔夫非凡的胆略和开拓精神。戈尔巴乔夫在调整外交政策方面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提出新思维、新观念,否定一些传统观点,着手解决由于推行霸权主义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新观念是: 战争不再是政治的继续,因在核战争中不可能有胜利者;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只能在历史性竞赛中以和平方式解决; 社会主义不能只有一种模式,承认社会主义的多  相似文献   

15.
1958年,和平力量在世界规模上同战争势力展开了最尖锐的斗争。和平力量在几条最重要的战线上取得辉煌的胜利。在所有这些斗争中,苏联都站在保卫和平的最前列,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争取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1958年和平力量同战争势力的全面斗争,是在“东风压倒西风”的国际形势下展开的。1957年底,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莫斯科会议两个宣言的发表,都是有利于和平事业的重大事件,对于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给以空前巨大的鼓舞,而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却是致命的打击。美帝国主义特别恐慌,急于要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它所控制的其他军事集团,在许多国家建立中程导弹基地和原子武器贮存  相似文献   

16.
在老撾爱国力量坚决斗争和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願意看到老撾问题和平解决的其他与会国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殷切期待之下,解决老撾问题的国际会议终于冲破重重障碍,签订了协议。这是老撾人民的重大胜利,也是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平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同时这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重大失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和政策     
美国石油王朝的巨擘、现任纽约州州长纳尔逊·阿·洛克菲勒在今年4月出版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目的和政策”。这篇文章发表在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之前,可以说是美帝国主义为什么蓄意破坏这个会议的自供。这个参预美帝国主义决策的垄断资本家,十分害怕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将会增强美国国内和它的“盟国”内部要求减轻军备负担的压力,因而露骨地强调美国必须坚持“实力政策”和“威慑力量”,增加军事开支,加紧扩军备战。他惟恐人们将“谈判技巧误认为目的”,要求人们“认清我们国家的目的”,“不得把外交礼貌的策略上的改进同认真进行政治解决(读作侵略)混为一谈”。在这里,这个帝国主义者又一次自己揭露了自己。为了欺骗美国人民,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也不得不假惺惺地说什么“和平是一项根本的国家目的”,但人们也马上就可以从这篇文章本身中看出,他所要求的“和平”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俯首听命于美国帝国主义的“和平”,是听任美国垄断资本控制、剥削、压迫和奴役所有国家人民的“和平”。在东西方关系问题上,洛克菲勒一方面肆意诬蔑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原意同苏联保持贸易来往的国家进行威胁;另一方面,他直言不讳地狂妄地表示要从“实力”地位出发来强迫苏联接受美国的概念,谋求使资本主义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复辟的所谓“政治解决”。尽管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不得不承认美国已丧失了战略上的优势,但他是至死也不忘情于美国的业已破了产的“实力地位”政策的。他竭力鼓吹为了“安全”要加强报复力量:要加强基地、加强导弹生产、加强整个所谓“报复”系统;极力强调“民防”来制造战争歇斯底里;恐吓“盟国”要有不惜进行全面核战争的准备和决心,并在以核武器为报复力量基础的前提下,要有决心在有限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和扩大常规部队。洛克菲勒并且在“不能完全从本土出发来保护自由世界”的借口下,公然提出美国有权直接军事占领和干涉任何一个“盟国”。在毫不掩饰地要美国纳税人和美国“盟国”花更多的钱从事“防御”的情现下,洛克菲勒对裁军问题根本当做没有这回事。文章里重复了以防止突然袭击作借口而妄想进行“视察”的破了产的滥调。洛克菲勒在文章里还恬不知耻地把美国自封为“自由世界”、“落后国家”的“保护人”和“恩主”,要“自由世界”国家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都在军事上承担更多义务——出钱、出人、出基地;在经济上克制自己,保证美国贸易出超,保证美元不疲沓,保证美国资本输出的市场……从这篇文章里面可以看出这位美国垄断资本的头面人物,为了最大限度的利润,为了追求世界霸权,是如何阴险狡猾,如何顽固狂妄。洛克菲勒早从杜鲁门政府时期起,就在美国的“冷战”外交政策制订中起着作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洛克菲勒以垄断资本家的身份,更多地公开直接参与美国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这篇文章中,他比较系统地道出了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与阴谋,说明了美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们掠夺和奴役世界的目的,始终顽固地坚持他们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帝国主义本性是至死不变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一贯的和平政策在检讨一年来苏联的对外关系之先,我们对于苏联外交的基本政策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才不会被歪曲的宣传家弄得恍惚迷离。苏联的外交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简要叙述:在一九一七至一九二○年军事共产主义时期的最后一年,由于了国内的白卫军和克服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武力干涉,苏联即开始采取和平外交政策,先后和爱沙尼亚、立宛、拉脱亚及芬兰订立了和平条约。  相似文献   

19.
东风日盛,西风日衰,世界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一系列维护和平的措施,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热烈拥护。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到处碰壁。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出于缓兵之计,不得不说一些关于和平的空话,甚至改变一些做法,而美国的有势力集团在实  相似文献   

20.
从‘一切为战争’到‘一切为和平’四年前,希特勒德国挑选了一个六月的暗星夜,突然向那与它订有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进攻。当时苏联的领袖史大林,为了战胜这背信违约的法西斯侵略者,立即提出了一个口号:‘一切为战争,一切为胜利!’号召全苏联的人民,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前线后方,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进行反侵略战争,以争取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