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4年,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的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图1)的第一卷《导论》,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多卷本的著作,上迄中国上古时期,下至明清之交欧洲传教士来华,涉及科学思想史、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众多中国科技门类,又加之是出自外国学者之手,可谓是史无前例,故而《导论》卷甫一出版便引发了海内外学界的瞩目和评论。  相似文献   

2.
综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有关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评述,并联系史实分析这种自然观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李约瑟生平及李约瑟的中国机缘,探讨了“李约瑟问题”的由来及其意义,全面介绍了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而深入阐述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项目是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文翻译出版计划始自1964年,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将这部著作译成中文出版,并委托张友渔和宦乡负责落实,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具体组织力量着手进行翻译.由于种种原因,这项翻译出版计划未能顺利实现.1986年12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讨论到阴阳家邹衍时,引用了《史记·平原君列传》的《集解》中一段邹衍与公孙龙的交往记录.李约瑟认为这段史料证实了对自然感兴趣的各个学派都不愿在墨家、名家的思想家们为建立一种适用于科学的逻辑的努力中合作.通过《史记·集解》原文与李约瑟译文的比较分析认为,这段记载恰恰对李约瑟的这个观点构成了挑战.其实,邹衍并没有一概否定“辩”,而是对“辩”的一种即“辞正”进行了批评,他给予“辩”以相当的肯定.进而探讨公孙龙子和邹衍在认知上的不同,指出邹衔这种切近实际而不过于形而上的思维态度,倒是近代以来一般科技工作者常抱有的.  相似文献   

6.
综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有关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评述,并联系史实分析这种自然观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革”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陆敬严看到了中国机械史奠基人刘仙洲先生编写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一书,引起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开始走向中国机械史研究之路.后来又涉及中国古代战争器械研究,悬棺研究.编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中国机械史》、《中国古代兵器》等重要著作.从1982年起,陆敬严先生还从事复原...  相似文献   

8.
文章披露、译释了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收藏的1950-1951年李约瑟和竺可桢之间的四封往来书信,简要分析了在李约瑟策划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取得进展之际,他和中国学者竺可桢就此书写作进展、各学科专家信息以及图书资料等方面问题进行的书信交流,从侧面揭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竺可桢对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计划提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日前,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奖结果揭晓,共有三部科技史著作获得这一奖项,它们是:席泽宗院士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获得二等奖;周魁一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获三等奖;田淼撰写的《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获得提名奖。此外,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已故院士吴汝康任第一主编的古人类研究成果《南京直立人》也获得了三等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1):F003-F003
2005年1月11日,中国驻英大使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rilisation in China)第5卷第12分册的出版举行招待会,李约瑟研究所古克礼所长在会上向查培新大使赠书。  相似文献   

11.
说玉     
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中这样写道:“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其实。我国古代的优质玉,均是来自新疆昆仑山北麓的于阗,于阗后来也叫和阅或和田。和田  相似文献   

12.
1990年9月10日,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何丙郁教授,应我校自然科学处和自然科学史中心的邀请,作了《李约瑟研究工作介绍》的报告.他介绍了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历史及进展情况,作为这项巨大工程的接班人,他将负责把该书出齐.  相似文献   

13.
南宋是我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之一,南宋科技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重要地位。英国著名的科技史研究家李约瑟,在他的多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中说:“对科技史家来说,唐代不如宋代那样有意义。这两个朝代的气氛是不同的:唐代是人文主义的,而宋代较着重科学技术方面,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是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4):382-382
北宋天文管理研究(董煜宇,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导师关增建)选取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高峰时期的北宋为个案,通过系统探讨北宋时期天文学在社会中的功能以及天文工作中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天文学文献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仅揭示出了北宋时期天文学与政治、军事、对外交往的密切关系,而且阐释了北宋天文工作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天文学文献管理的特征,这样把天文工作的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有机地关联到一体,不仅助于人们认识北宋时期天文学在皇权专制背景下发展进步的动因,也有助于人们认识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科学与社会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5.
三、“祖颐季”、“缪十等”、“录赞宁”等人名之误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3卷,《数学》分册第103页中提及的“祖颐季”的正确姓名是“祖颐”,而不是“祖颐季”。李约瑟所依据的古文献出自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名著《元四玉鉴》的序言。祖颐在他为《四元玉鉴》写的序言中,署名为“大德癸卯二月甲子滹纳心斋祖颐季贤父序。“引文中“大德”是元成宗年号,“癸卯”是干支年名,即大德七年(1303),“甲子”是日数,“滹纳心斋”是书房名,“祖”是姓,“颐”是名,“季贤是字,“父”通“甫”,甫是表字的代称…  相似文献   

16.
张资珙(1904-1968年)是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史家,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曾在我国多所大学任教,培养造就了几代科技人才。他长期从事科学史特别是化学史研究,做过大量史料考证工作并有独到见解。他是李约瑟的挚友,曾为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提供了许多帮助。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功贯古今的著作。作者在评价这位伟大的英国科技史学者为中国科技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就《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辨析,从而纠正了该书中出现的错讹。这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之后,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李约瑟问题":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只是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文章在借鉴前人学说观点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席文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辉格式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反对用欧洲早期科学和近代科学为标准,来评价非欧文明,试图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以一种全局的人类学家的眼光来对"李约瑟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19.
中山茂(1928~2014年)先生是日本著名科学史家,同时也是李约瑟在日本的重要支持者。他生在大阪,长于广岛,并于1945年亲历了原子弹爆炸。战后他进入东京大学学习天文学,毕业后赴哈佛大学留学,于1960年获科学与学术史博士学位之后回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中山茂先生在科技史领域业绩很多,尤以翻译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从而将其"范式论"介绍到日本一事最广为人知。此外,从研究中国和日本的天文学史出发,他的研究业绩广及与东亚的近代化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史、大学史,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的时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前言中提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公元13世纪或15世纪,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有的著作也用了这种说法,以后李约瑟博士又提出了其他一些观点。反映他及从产对这一问题的关心。作者认为,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的时间,应是从秦汉到明代中这段时期,大约是公元前3到公元15世纪。文中阐述了形成这一看法的根据,并提出先进与落后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华民族能创造光辉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