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金书架     
《世界遗产悬谜》作者:张翅王纯出版:花山文艺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并设立基金,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进行保护。迄今为止,全球共有世界遗产788处,其中文化遗产611处,自然遗产15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3处。本书选取《世界遗产名录》中多年来为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千古之谜,将世界的奇迹与世界的难题作了综合的分析和阐述。它触及了古代文明的兴盛与衰亡,特别是那些似乎超出常规的、难以理解的、悬而未决的人类古代文明中的重大奥秘,相当于对世界遗产之谜的一次浏览,也是…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04,(9):5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于1976年11月,由21名成员组成,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委员会内由7名成员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辉煌60年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决定将国际公认的、具有杰出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古迹与自然景观.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加以保护管理,传给子孙后代。公约自1975年11月17日生效以来,受到各国政府和全世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和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增加到37个。(7月10日《中国建设报》)这样的好消息,自然令国人振奋——它证明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积淀和丰富的自然文化遗存,是世界文明无法割舍的珍贵成员。不过,对日趋成熟的中国遗产保护事业来说,  相似文献   

5.
《科学之友》2004,(9):45-46
文化遗产的内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⑴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⑵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⑶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列入文化遗产项目的标准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  相似文献   

6.
走进梵净山     
正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贵州省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位于中国贵州省的东北部地区,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它还是目前贵州省出露于地表的最古老的地层,距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这里地形复杂陡峭,是贵州省为数不多的非喀斯特地貌景观之一。  相似文献   

7.
《科学之友》2004,(9):49
中国高句骊等世界16个遗产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相关链接>>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将中国高句骊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等世界各地16个遗产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盛京三陵分别作为明清皇宫、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30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高句骊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朝鲜高句骊墓葬群也…  相似文献   

8.
缘起 《科学之友》2004,(9):41-42
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世界遗产第三大国。这些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我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从总体上看是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的,但也存在着开发利用超负荷、企业化经营、保护经费不足等突出问题。世界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保存保护世界遗产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9.
巴比伦传奇     
正2019年初巴比伦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添加到世界遗产名录中。那么,巴比伦城究竟是怎样一座杰出的古代城市?巴比伦是一座有超过4000年历史、辉煌壮丽的古代城市,由著名历史人物汉穆拉比和尼布甲尼撒等统治过,城中居民最多时达20万人(这在古代城市中是很了不起的)。2019年7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巴比伦和其他28个遗址添加到世界遗产名录。自1978年起设立的这个名录,如今已列入超过1100个被认为对人类有杰出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那么,巴比伦究竟是怎样一座有杰出价值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科学之友》2004,(9):51
什么是自然遗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⑴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⑵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  相似文献   

11.
正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泉州地处沿海,曲折的海岸线和广阔起伏的山林让泉州人能够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美味。最大程度地激活鲜味,是泉州人对于美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之友》2004,(9):44
并不是所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单的遗产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遗产正在遭到破坏,而这些遗产有必要得到特殊的关注与保护。世界濒危遗产目录的性质就是想把全世界的注意力和需要保护的紧迫性放在那些已经包括在世界遗产目录中的、且其价值受到威胁的景观上。现在已有35处遗产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目录。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栽桑养蚕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桑蚕文化。2009年9月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端午节、侗族大歌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初介绍中国的桑蚕生产分布于江浙、四川、湖北和山东一带,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桑蚕收入都是人们重要  相似文献   

14.
王肃 《科学24小时》2009,(12):29-31
2009年9月30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传来消息:中国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金陵刻、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安徽宣纸、浙江龙泉青瓷、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端午节等22个中国项目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我国的申遗工作又一次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热门话题.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已是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共识,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和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正式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充分表达了世界各国的这种共识.  相似文献   

16.
《科学之友》2010,(1):40-40
<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庐山以其雄浑奇秀的自然地质景观和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批准为首批世界地址公园.  相似文献   

18.
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作出决定,正式将中国申报的杭州西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充分展现我国"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的杭州西湖,就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杭州西湖,历来有"人间天堂"之誉。一提起它,谁不心驰神往,欲求一游?我国有一句民谚:"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你看,它三面环山,层峦叠翠;一丘一壑,浑然天成。你看,它一泓湖水,碧波荡漾;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散布其间;说不完的传说故事,产生于此。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护好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 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 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这在联合国签 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充分表明了世界各国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已 有168个国家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 中国是率先加入该公约的发展中国家,在 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  相似文献   

20.
视点     
世界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不管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都带有显著的民族特性。文化遗产是从文化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自然遗产则是文化遗产的本源,因为文化本身是适应自然的过程、自然的现象和自然的格局所发展而成的,没有自然多样性就不存在文化多样性,正因为中国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才造就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学、艺术和社会格局。———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环境中心主任谢凝高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