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适用问题一直是刑法学界研究的重点,刑事立法中已经明确规定对这一类犯罪人不得适用死刑,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未成年犯罪人亦应谨慎适用生刑。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在当前刑事案件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作者对未成年人犯罪在刑法规定的不同年龄阶段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根据刑法的基本原则和未成年人的特点,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不能适用死刑、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相似文献   

3.
死刑,又称极刑,生命刑,是剥夺犯罪人的生命的一种刑罚,是惩罚力度最强的刑种.随着社会的发展,死刑罚也经历了从严酷到轻缓的发展.一奴隶制的文明,是用野蛮的残酷手段建立起来的,不仅适用死刑的罪名很多,而且执行的方式残酷.夏朝,大辟是死刑的总称,有诛、杀戮(先辱后杀)、孥僇(株连).死刑和肉刑不仅用于异族,同族也可采用.商朝的刑法素以严酷著称,死刑名目繁多:①族诛是死刑中最重的刑罚,指一人犯罪,诛及亲属.②斩、戮、诛、(歹古).③炮  相似文献   

4.
鉴于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的刑罚手段存在不足, 应当借鉴国外的前科消灭、不定期刑等刑罚种类,重建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罚体系,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使其受到公正、人道的司法处理。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处置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矫正措施单一、监禁刑的适用比例过高、非监禁刑基本处于空置状态、缓刑适用率不高、对非本地户籍的未成年犯罪人基本不适用缓刑等缺陷。建立科学的刑罚体系、取消未成年人犯罪无期徒刑的适用、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比例、设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特征及环境特征证明了未成年犯罪人的人格可塑性,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具有极强的观念性,有必要改善刑罚执行中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只有完成对未成年犯罪人价值观的重塑,才有助于真正意义上提升未成年人罪犯的再社会化能力。大庆精神与未成年罪犯价值观重塑高度的契合,应全力构建以大庆精神为核心的未成年罪犯价值观重塑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刑事立法看,对毒品犯罪的刑罚适用经历了一个从严趋缓再转严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我国刑事政策由"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向"宽严相济"的转变,对毒品犯罪的刑罚适用也应充分体现刑事政策的这种变化。我国现行《刑法》对毒品犯罪适用刑罚的规定,应当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论的要求,作出必要的完善:可以通过提高死刑标准来限制死刑的适用,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中的贩卖、运输毒品行为,可以从宽处理,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而对于制造和走私毒品犯罪则可以从严处理;扩大财产刑的适用范围;正确把握毒品数量这一适用刑罚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重点治理对象。因对犯罪人社会背景的调查充分证明,未成年犯罪人转化为成年犯罪人的几率远远高于一般社会公民,所以,对其犯罪诱因的分析与探究,便成为理论界研究此课题的重中之重。而在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诸多诱因中,不良心理是诱发其实施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本文试图从犯罪心理角度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9.
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废除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此举再次引发死刑制度能否首先在经济犯罪范围废除的讨论。本文就经济犯罪的真正范围界定谈起,探讨经济犯罪首先废除死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刑法现代化是一个宏观问题,涉及到刑法结构及其调整。刑法现代化应从"厉而不严"转向"严而不厉"。"不严"的问题有一元化而不是二元化的立法体制、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等。"厉"的问题在于有死刑、罪名都规定了监禁刑、罚金适用不多,决定刑罚体系是一个重刑体系。应当注意对法定刑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