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中新元古代热构造事件及其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华北地块北缘陆续发现和厘定出许多中新元古代变质火山-沉积地层,各种类型的深成侵入岩体以及各种样式的构造形迹,但对其性质及构造属性认识不统一。作者在详细研究前人成果基础上,认为华北地块北缘中段中新元古代经历了中元古代早期的伸展裂解、中元古代晚期的挤压汇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伸展裂解及早古生代晚期的挤压汇聚演化过程,伴随挤压汇聚有火山深成侵入岩浆活动和构造变质热事件的年代记录。中元古代晚期挤压汇聚事件表明华北地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这一碰撞造山事件为华北地块在 Rodinia 超大陆拼合模式提供了最基本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恒山太古代古老陆块: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变质地块的构造热演化和地质年代学研究,以及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带、五台群金刚库组高压变质泥质岩的发现表明,可能存在太古代末到古元古代初东部陆块、西部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太行山变质地块北段与恒山变质地块的地质学、地质年代学、构造热演化和地球化学资料对比反映这两个变质地块在华北地台形成演化早期应为同一构造单元,相当于东部陆块的西部活动陆缘.经历了东部、西部陆块碰撞作用而发生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块北缘(中段)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出地,区域内大型金矿密集分布,在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作用下,矿床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复杂。本区内金矿主要受太古宙绿岩带控制,在滨西太平洋断裂带与古亚洲断裂带交切影响下,呈北东向与东西向断裂复合控矿的特征。成矿时间主要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期。  相似文献   

4.
辽东—吉南地区早元古代变质地体的组成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辽东-吉南地区存在两个性质不同的变质地体:辽北地体和辽南地体,二者之间以断裂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接。辽北地体包括北辽河群和老岭群,辽南地体包括南辽河群和集安群。不同变质地体内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在地层系统及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及沉积环境、变质作用类型及pTt轨迹、区域构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它们在早元古代时期形成于不同的大陆边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成条件和演化历史。两个变质地体最晚在早元古代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底,盆地演化决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和分布规律,因此,了解盆地的演化历史发展历程对盆地矿产资源的成藏(矿)和分布规律极为重要。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1)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基底形成阶段;(2)中、晚元古代地台裂谷发育阶段;(3)古生代-早中生代大华北盆地沉积阶段;(4)鄂尔多斯内陆湖盆演变阶段;(5)新生代盆地改造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构造期次的叠加形成了现下鄂尔多斯盆地特定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一、区域地质概况阿勒太铁矿带位于阿勒太褶皱系富蕴褶皱带之中段,阿勒太——蒙古基底大断裂之西南沿,呈 NW—SE 向线状展布。东南自青河富蕴,西北至哈巴河,东西长420Km,南北宽25Km。本文工作重点在中段阿巴官—蒙库一带。区内褶皱断裂均甚发育,挤压初期形成紧闭褶曲,中期褶皱的块段被 NW 向断裂破坏,分割成若干个断块,晚期各断块经受不同强度的挤压与变质形成不同类型的褶皱与断裂。在变质程度上亦有差异。本区含矿地层以晚古生代泥盆系为主,呈 NW—NWW 向断续地残留在大片以海西期为主(部分燕山期)的花岗岩体中。均已遭受海西地槽回返时发生的褶皱和区域变质作用,以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凤城市四道门沟铁矿床位于辽东铁、硼成矿带内。以下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系最为发育,褶皱构造是直接控制本区变质层控铁硼矿的重要控矿条件,其控制着矿体的产出空间位置,并控制着区内铁矿体的展布特征。该区的铁矿属于火山沉积变质-超变质热液迭生层控矿床,矿石自然类型为磁铁矿-透闪石型,局部有磁铁矿-蛇纹石型和磁铁矿-硼镁铁矿型。  相似文献   

8.
论秦岭佛坪地区隆—滑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基底片麻岩(内核)剥离断层(接合面)及滑覆层状岩系(外壳)构成的佛坪穹隆构造,从其岩石组成,早期的运动学特征,变质变形改造和同位素测年资料综合分析,表明佛坪穹隆可能形成印支期的主造山期前,并受印支期山期褶皱变形和燕山期逆冲,走滑作用的叠加改造,它经历了中元古代-前印支期隆-滑构造形成阶段,而与造山后期变质核杂岩明显不同,在造山带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隆-滑构造发生的深部背景是造山带岩圈垂向积增  相似文献   

9.
小秦岭太华群构造形态应是多期迭加构造,其中早期为复式向斜褶皱,后背形褶皱迭加其上。故地层从上至下应划分为大月坪组、板石山组、洞沟组、和三关庙组、秦仓口组。太古代和早元古代末分别经历过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并相应的发生过两期混合岩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涑水杂岩中TTG岩石的锆石SHRIMP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成因模拟表明,涑水杂岩中的TTG岩石分为两个系列,分别是晚太古代岛弧型TTG系列和早元古代深熔型TTG系列.岛弧型TTG系列与华北中部带中其他块体的晚太古代岛弧岩浆作用共同反映当时东、西部地块之间存在洋壳俯冲;深熔型TTG系列所反映的加厚陆壳环境与华北中部带在早元古代发生碰撞一致.上述特征支持中条地块属于华北中部带的论断.  相似文献   

11.
<正>阿拉善地块西以阿尔金断裂与塔里木板块相接,北望中亚造山带,南邻祁连造山带.本区由北向南存在两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带,即阿拉善北缘断裂带(或称巴丹吉林断裂带)和乌套海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以乌套海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为界,将阿拉善地块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区[1-5].阿拉善地块古元古代构造层形成于裂谷型海盆环境,该构造层主要由龙首山群组成,经吕梁运动固结形成本区褶皱基底[6].中元古代变质地层以角度  相似文献   

12.
新疆吉尔铁克铁矿位于西昆仑塔什库尔干铁铜钒成矿区的塔阿西-塔吐鲁沟铁成矿带,研究该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将对深入分析西昆仑乃至新疆重要的早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矿区地质填图、地质剖面测量、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查明区内矿体赋存于下元古界布伦阔勒群内,以似层状磁铁矿体为主,矿石结构以自形-半自形为主,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为主,含矿岩性为阳起石英磁铁岩、磁铁阳起黑云片岩和磁铁大理岩,赋矿围岩为石英黑云片岩、蚀变黑云片岩、石英岩和蓝闪黑云片岩.分析了吉尔铁克铁矿的原岩类型和矿床成因.结果表明:矿区布伦阔勒群原岩为一套火山沉积岩或中、基性火山岩,矿床类型为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成矿物质来源于海底火山活动.成矿经历了3个时期:加里东晚期到三叠纪为矿体埋深变质阶段,三叠纪晚期的西昆仑构造带俯冲挤压和康西瓦、塔阿西断裂带共同作用为成矿提供了构造条件,燕山期中酸性的岩浆侵入起到了叠加改造矿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青海省格尔木市拉陵高里河上游地区的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本区成矿类型以矽卡岩型铁矿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为主,古元古代金水口群岩层是成矿的有利围岩,断裂构造和岩浆活动是矿床形成的主要控矿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本矿区找矿标志,并对该区的找矿远景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 ,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 ,可将孔西构造带的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构造变形阶段 :晚三叠世末期为挤压褶皱变形期 ;晚三叠世沉积后至侏罗系沉积前为逆冲构造变形期 ;早—中侏罗世为逆冲构造“轻度”渐进变形期。晚侏罗世以后 ,区域构造作用发生反转。随着晚侏罗—早白垩世、早第三纪裂陷盆地的发育 ,孔西构造带作为潜山构造被掩埋。裂陷盆地时期的伸展构造对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的逆冲构造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琼中古-中元古代变质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中斜长角闪(片麻)岩为变质的古-中元古代基性火山岩,属于高铝和低钛的高钾钙碱性玄武岩系.其LILE和LREE明显富集,HFSE相对亏损,具有典型岛弧玄武岩特征.微量元素、Sm-Nd同位素组成还揭示其岩浆源区偏离原始地幔,但未受成熟地壳物质的明显污染,是消减带上部地幔楔与俯冲洋壳析出的流体二元混合物部分熔融的产物.古-中元古宙时期,海南地块可能经历了由拉张到挤压的地球动力学转变,早期拉张阶段形成琼西洋脊型和过渡型拉斑玄武岩,中晚期强烈俯冲作用形成琼中岛弧高钾钙碱性玄武岩,该俯冲期与华南统一地块古-中元古宙板块俯冲时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刘芳 《科技咨询导报》2009,(34):240-242
海原群为一套绿帘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岩系,基本属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的变质地层。其主体变质作用为区域变质作用和韧性动力变质作用,发生时代为中元古代晚期(四堡期)一晚元古代中期(晋宁期),加里东构遗运动使海原群发生了叠加区域变质作用。海原群变形变质构造演化及动力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本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作用、构造型相、地壳运动型式、地貌、新构造等项特征分析。认为本地区经历了前地楷阶段、地槽阶段、地台阶段和地洼阶段、金矿床是在多次构造─—岩浆活动中于中生代燕山晚期地洼阶段形成。太古界胶东群是本区金矿床主要矿源层。岩浆活动主要起成矿物质转移站作用;构造活动控制金矿的形成分布和矿体的规模、形态等。金矿床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多成矿作用、多控矿因素多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多成因类型等特征,属于漫──壳矿床。图2,表2参10。  相似文献   

18.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从晚侏罗世至今可能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两期俯冲作用,早期俯冲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以桑日群和恰布林组为代表,雅鲁藏布江古蛇绿岩在此期形成;而晚期俯冲从中白垩世至始新世,以混杂岩、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和日喀则为代表,拉孜-浪卡子断裂可能代表了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的实际地表位置,由此提出包括新特提斯洋两期俯冲作用在内的五个阶段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沉积-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区域地质概述蒙库铁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富蕴褶皱带之中段,卡拉额尔齐斯背斜克兰复向斜接合部位北东侧之蒙库复背斜中。本区在晚古生代早期表现为地槽,晚古生代末期,地槽开始回返,生成一系列 NW—SE向褶皱和断裂,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致使地层普遍遭受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次为接触热变质、热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及混合岩化等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形成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产物,构成现今的 NW—SE 向线性复杂构造变质岩带。组成蒙库复背斜的地层,为一套下泥盆统的中深变质程度的变质岩系。与区域地层对比轴部相当于康布铁堡组的下亚组 D_1K~a,翼部依次为康布铁堡组的上亚组 D_1K~b 和阿尔太镇组的下亚组 D_2α~a 及上亚组 D_2α~b。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中生代构造演化型式与欧亚板块东部的伊佐奈畸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