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高度统一,它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三者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并“透视出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三者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对象、现实、感性”成为如此存在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3.
新型的节约理念必须与传统的勤俭节约思想有所区别,应该强调倡导勤俭节约与谋求社会发展二者相统一。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个领域中弘扬传统美德,倡导资源节约,传播新型节约理念,在全社会树立“节俭就是美德”的伦理价值取向。人们的具体活动要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相统一,要从传统勤俭美德的高度对其进行必要的伦理评价和伦理审视,并且由此来强化人们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4.
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要使生态危机根本性地被解决,只有通过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中国,它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途径方式、社会结构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关联。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资本扩展、科技非理性应用和消费主义的批判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生活实践的理论概括,其自身所具有的实践性、辩证性、革命性及高度开放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理论创新的品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式在于:第一,从实际出发与科学思考相统一;第二,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第三,社会批判与自我批判相统一;第四,思想家理论贡献与群众集体智慧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美丽中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向度,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必然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自然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追求.“美丽中国”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7.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型态,在不断批判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环境运动不能脱离人的尺度,不能没有理性,不能没有科技,从本体论上证明了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是社会主义,实现了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选择,为环境保护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哲学意蕴的阐发,认为“和谐社会”理念从全新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今天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谐社会”理念既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和合精神”,又批判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的理性主义方式;“和谐社会”理念是现阶段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型态,在不断批判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环境运动不能脱离人的尺度,不能没有理性,不能没有科技,从本体论上证明了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是社会主义,实现了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选择。为环境保护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耿彦波 《太原科技》2007,163(8):1-2,5
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新世纪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十分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明确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和文明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了一种深刻而现实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在对象性活动中把握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在社会历史的实践维度中,揭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资本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反生态性。而西方生态主义以现代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为支撑,以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作为理论基石,试图通过伦理努力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与调整,诉诸的方式也多为激进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而并未能深入到社会历史存在的层面。面对派别林立的生态主义,马克思的生态观并未显得过时或落伍,却不断显示了其理论的优势,成为当今生态哲学不可跨越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海星 《凉山大学学报》2000,2(3):102-104,95
本文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新界定,揭示了“天人合一”在人类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应有的时代内涵,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追求“天人合一”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现这种统一的前提条件,从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经济、社会、环境、人的发展的统一.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卢卡奇通过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历史性批判,对自然概念的诠释以及对科技异化现象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物化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的物化规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当代社会应深刻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人道主义意义,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科技伦理关注的时代议题。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相统一的思想,用充满现代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先进生产力代替物质生产力、表征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理清了社会主义与人的关系,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从新的历史视角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三个代表”的对象互为因果的关系充实了唯物史观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近现代以来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中的“旗手”。其代表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是融合中西古今学术研究方法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奠定了求真与致用统一的学术研究“范式”,凸显了唯物史观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生态危机作为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给陶醉于工业文明辉煌成就中的人们敲响了警钟。生态文明的提出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的辩证统一。实践理性所特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统一的原则,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为合理的理论视野与实践准则,而和谐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伦理导向作用,以此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要实现“草、畜、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草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草原生态伦理文化,至今仍然植根于蒙古族的价值取向中,这就为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提供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支持。草原生态文化所孕育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大力弘扬草原生态文化,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经济发展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舆论环境,对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