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遏制“海地现象”;建立在拉美的主导地位,抗衡日本、西欧;还有国内政治的考虑……气势汹汹背后大有文章。海地是加勒比海中一个弹丸小国。三年前的1991年9月29日,海地武装部队总司令塞德拉斯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海地第一任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阿里斯蒂德逃亡美国,从而爆发海地危机。其实海地危机三年,并未对美国的安全利益构成威胁,其战略意义对美国也极为有限。然而,海地危机一发生,美国便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政策,对海地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甚至摆  相似文献   

2.
二月五日,美国国防部长布朗接见《人民日报》记者时说:美国“正在中东和印度洋加强军事存在;改进快速部署力量,以便迅速地能够把这种力量运送到发生危机的地方去”。所谓快速反应部队就是这样一支武装力量。在美国“一个半战争”战略中,“半个战争”准备在何处打,七十年代以来曾几经变化。近几年来强调更可能发生“半个战争”的地区是中东波斯湾。这是由于美国认为,当前苏联攻势战略的主要矛头指向中东波斯湾战略要地,这一地区出现动乱危机和苏联军事力量猛烈增长是对美国最现实的重大威胁。为此,一九七七年八月卡特总统批准国防部筹建一支十万人  相似文献   

3.
《华盛顿明星晚报》不久前报道说,美国政府内“负责处理危机的人们”,现在正在“重新研究”和“修订”逐步升级”战略。那批谋臣策士认为,“这个战略在古巴导弹危机时非常灵验,但当运用到越南后,却一直令人失望”。因此,必须赶紧加以修补。  相似文献   

4.
卡特已经被提名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民主党内的一场鏖战已告一段落。但是卡特赢得这场胜利前轰动一时的比利·卡特事件,仍然在人们的回味中,因为它使人们看到美国政治舞台上你争我夺的一角。哥哥的“包袱”比利·卡特,乃吉米·卡特总统之胞弟。此人早就以总统的“草包”和“惹事生非”的兄弟闻名。他比哥哥吉米小十二岁,刚四岁时,哥哥即已离家入海军学院深造。这样,比利就象独生子一样在家为老卡特所钟爱,未成大器。人们说,吉米在校总是名列前茅,比利则老是殿后;吉米曾是海军军官,比利只当过海军陆战队的中士;吉米较严谨,是个浸礼教徒,比利则嗜酒成性,是个说话  相似文献   

5.
海地旋风般的政局变化让人们再度关注拉美这个曾一度“欣欣向荣”、又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爆发危机的地区。是什么原因使拉美至今都没能走出“无间暗道”的尽头?  相似文献   

6.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总统卡特今年一月曾宣布,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必要的手段”保卫波斯湾地区。同时,对苏联迅速采取一系列“制裁”和抵制措施,并敦促欧、日盟国共同行动。曾几何时,新任国务卿马斯基五月间忽然不远万里到维也纳去和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对话”,表示愿在阿富汗问题上采取“过渡性安排”。卡特政府在核条约、禁运等问题上也有松动姿态。人们不免纷纷议论,美国的对苏政策究竟是趋硬还是变软?本文试就此发表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主要措施是:禁运粮食和高级技术及装备。美国总统卡特说:“这些制裁措施将对苏联的经济产生很大影响。”一月十二日,勃列日涅夫就此回答《真理报》记者问时,故作镇定,声称卡特这种看法是“荒唐的”。他并保证:“对苏联人的面包和谷物产品的供应计划,一公斤都不会减少。”耐人寻味的是,勃列日涅夫仅仅对本来就不靠进口粮食的面包供应作了保证,而对需要大量  相似文献   

8.
在解决海地危机的紧张日子里,人们又看到了一张曾经在海湾战争时频频出现的面孔,但如今他不是为指挥作战而来,而是随卡特来寻求和平解决危机的途径。9月17日晨,海地危机进入倒记时,美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以“人权”作为筹码实现其既定外交目标的政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政策根源于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理论,发展于所谓的美国特殊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但作为美国对外交往中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工具则是形成于20世纪初期,其后一直在美国外交中时隐时现,到70年代后期卡特入主白宫后,正式作为国家一项主要外交政策提了出来,“人权外交”由此得名,并且对后任总统的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卡特政府“人权外交”的来龙去脉进行探讨,是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乔丹生于1944年,年轻时即跟随卡特从事政治活动,成为卡特最亲密的心腹之一。1976年为卡特竞选总统草拟竞选纲领,并任竞选运动的经理人。1977年任卡特总统的助理和首席政治顾问。1979年任白宫办公厅主任。他所写的《危机》一书,便是他供职白宫时期的回忆录。该书尚未出版。美国《新闻周刊》抢先摘录其中的章节,分两期刊登。这里发表的是第一期中的一部分,所用标题是原书的副题,译文略有删节。人们记得,1979年初,伊朗国王巴列维流亡国外,先避难于墨西哥,后到美国治病。伊朗当局因卡特拒绝引渡国王,乃扣押美国驻德黑兰使馆全体人员为人质。卡特为摆脱人质危机,要国王回墨西哥,后者不愿,乃让国王移居巴拿马。下面的文章记述了为什么国王非去巴拿马不可,乔丹如何充当卡特的特使去进行这一秘密使命,国王在怎样的情况下飞往巴拿马,等等。因作者是当事人,对政界上层人物的活动写得较生动。此文有助于读者了解美国处理人质问题的一些历史情节。  相似文献   

11.
2月7日凌晨,海地“终身总统”让—克洛德·杜瓦利埃在强大的人民反暴政斗争压力下,携妻挟女,带着20多名随从人员仓皇出逃。海地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这次海地人民反暴政的斗争是该国182年独立史上前所未有的,外电评论说这是海地的第二次独立。杜瓦利埃家族对海地的独裁统治已有28年之久。1957年,在美国的支持下,让—克·杜瓦利埃的父亲,号称“老大夫”的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在一次军事政变后上台,从此开始了杜氏家族的黑暗统治。老杜瓦利埃于1964年自封为“终身总统”。他是一个狡诈阴险、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为了镇压人民,他于1958年建立了总统私人卫队(也称政治警察或秘密警察),  相似文献   

12.
从尼克松、福特、卡特到里根、布什时期是美国的“欧洲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时期,是冷战行将结束、进入欧盟时期的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重新审视”的重要历史阶段,美国对欧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从尼克松、福特、卡特到里根、布什时期是美国的“欧洲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时期,是冷战行将结束、进入欧盟时期的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重新审视”的重要历史阶段,美国对欧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美国总统从一七八九年乔治·华盛顿开始,到一九七七年吉米·卡特就职,先后已有三十九届。自一八六一年阿伯拉罕·林肯执政到一九三三年“饥饿总统”胡佛下台,七十二年间,  相似文献   

15.
菲律宾回响     
马科斯的黯然出走,在大洋彼岸引起种种议论。中心话题不是马科斯和阿基诺夫人孰优孰劣,而是华盛顿今后对“独裁政权”应取何种韬略。美国应该如何对待“非民主的盟国”,历来是个棘手的难题。五十年代艾森豪威尔总统同古巴的独裁统治者巴蒂斯塔“拴得太紧”,导致古巴人民奋起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艾森豪威尔因此在美国统治阶层中屡遭非议。七十年代卡特总统标榜“人权外交”。保守派女将柯克帕特里克指责说,这种政策导致在伊朗和  相似文献   

16.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在此我们不妨说:知识产权就是力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高烧”不退,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日益凸显,知识产权工作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17.
政局趋于稳定经过十几年民主化进程。拉美国家政局已从混乱走向稳定。其主要表现是:第一,政府危机和突发事件大大减少。90年代最初的二三年里,拉美许多国家政府危机不断,例如1991年的海地军人政变,1992年和1993年秘鲁总统藤森和危地马拉总统塞拉诺的“自我政变”,1992年和1993年巴西总统科洛  相似文献   

18.
天南地北     
“替身术” 1976年卡特和福特竞选总统,曾在电视上开展一场面对面的辩论。一个生财有道的美国老板史密斯灵机一动,找了两个长得极像卡特和福特的人,导演了一出“总统竞选辩论”的好戏,竟然博得广大观众的喝彩,财源广进。于是史密斯立即创办了第一家“名人替身”公司,现在该公司生意兴隆,雇用了两千多名职工,公司的电脑储存着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政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2009,(1):6-6
1980年11月,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连任失败,但是其政府却以惊人的速度,在卡特任职的最后几星期,颁布了一万多页的新法令,涉及方方面面。从此,总统在卸任前最后时刻颁布的法律通称为“最后一分钟法令”。  相似文献   

20.
无计可施,拥兵迫降,兵不血刃;和平进驻,进退两难,陷入泥淖。记得美国在1915年乘海地内乱之际,曾以“护侨”为由,出兵占领过海地。79年之后,美国打出“驱逐独裁、恢复民主”的旗号,以联合国授权的名义,派万余名士兵“和平占领”海地。尚方宝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