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与另两家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最近报告说,从肝炎病毒中提取的并经试验室培养除去有害性的疫苗能有效地改善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新发现的这种疫苗可以采用滴鼻的形式接种,比传统的注射式疫苗效果好得多。在马里兰大学和纽约罗歇斯特大学里对81名自愿者所做的试验中,受试者均接受了全剂量的新疫苗但在与流感病毒接触后却没有一个人感染上流感。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12,(6):9-9
科学家最近发现,男性早晨注射疫苗(在实验中,老年男性注射流感疫苗,年轻男子注射甲肝疫苗)效果好,女性则下午注射效果较好,但女性效果不如男性明显。  相似文献   

3.
孩子出生以后,要有计划地进行一系列的预防接种:新生儿接种卡介苗;2个月要口服脊髓灰炎疫苗;3个月要注射“百、白、破”三联制剂等等。因此,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下面谈谈预防接种后较常见的反应及处理。  相似文献   

4.
徐新明 《世界科学》2003,(10):14-15
医学的进步使人类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许多儿童的生命也因此得到挽救。比尔·盖茨夫妇——  相似文献   

5.
2000年4月,在英格兰南部的皇家伯恩茅斯医院里,医生为一位42岁的淋巴癌女病人注射了癌症疫苗,这名患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接种癌症疫苗的人。所注射的疫苗是特诺乌斯学院的科学家历经十年研制出来的。科学家们把癌细胞的遗传物质和一种毒素的无害成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这种抗癌的生物制品,经在小白鼠身上实验,证明能有效地“激活”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抗癌的“积极性”,医生们希望它也能“唤醒”人体内“沉睡”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承担起消灭癌细胞的大任。  相似文献   

6.
接种疫苗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接种牛痘苗,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了天花,就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但是,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约有500万儿童死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等传染病,另有500万儿童因患上述传染病而导致残疾。全世界约有2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1亿5千万人患疟疾,爱滋病(AIDS)的流行正迅猛增多,这些都急需疫苗加以控制。近几年又开始了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是病毒侵入肝脏所致,因而会引发肝硬化,肝癌或导致死亡。人们认为乙肝是全球性的一大严重影响健康、令人忧虑的问题。然而,90%~95%的人接种疫苗后,体内形成抗体,免遭乙肝病毒的袭击.科学家们目前正在研制更为方便,更为便宜的疫苗以期更广泛地应用。但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的疫苗生产流程还不足以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8.
正疫苗为人类筑起了一道预防疾病的绿色屏障,疫苗让千千万万人免受传染病的侵扰,疫苗成为人类健康的保护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疫苗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这也被认为是疫苗最早的起源。但真正进行应用的是英国乡村医生琴纳,他发现接触过牛痘病牛的挤牛奶女工不会患"天花",于是改进了接种方法,并进行人体试验,取得了成功。由此开始,疫苗学与免疫学诞生。在此后200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目前,可以用于人  相似文献   

9.
<正>小胶质细胞可以控制髓鞘生长以预防其发生退行性改变,这一机制帮助科学家更好理解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科学家历经数十年的研究仍然无法破解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为何神经元健康会出现损害。科学家长期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是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有害堆积,而这些蛋白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有助于神经元生长、修复和维持稳定。基于这种看法,科学家开发了靶向这些蛋白质的疗法,但临床试验证明这些治疗并不能很好地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这让科学家开始转向蛋白质毒性之外的其他破坏神经元健康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0.
麻疹是我国计划免疫中的重要内容,一直正常进行,突然宣布对全国一亿多儿童进行复种,如此重大举措事先却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相应的预防接种知识传播、普及阶段.笔者曾是从事感染性疾病多年的医生,直到很多朋友来咨询"为什么要复种麻疹疫苗"才开始关注此事.即使是在2010年9月9日至11日召开的全国感染性疾病会议上,也丝毫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如此大的全国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运动,连感染病学会也毫不知情,那么无怪乎普通大众会对此次接种有所质疑:"无麻疹流行的疫情,为什么要统一注射疫苗?""家中儿童此前已经注射过麻疹疫苗,还有必要再注射一次吗?""消灭一个自然界存在悠久的常见病毒,能否依靠短期运动?""是发明了新的功能更强大的疫苗吗?据报道使用的还是以前版本的疫苗,那么为什么要普遍复种呢?"笔者通过网络查询,才知这原来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我国卫生部门是协作.  相似文献   

11.
提起打针,不仅是小孩子的最怕,就连大人也会皱眉头。而在不久的将来,接种疫苗将不再与讨厌的预防针相关。全球各地的许多科研工作者目前正致力于食品形式的疫苗开发工作,因为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由于注射器的消毒处理不严,或者疫苗过期变质,会使预防针注射反而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因此,科学家们试图以一盘沙拉,或者是一小碗米饭的形式取代预防针。这对于为了防病而接种预防,同时又害怕打针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理想的方式啊。经过多年的强化开发工作,现在可以预防乙肝病原体的不同疫苗已经进入了临试验阶段。而在澳大利亚科学院植物工艺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正>面对可预防疾病的爆发,公共卫生专家需要战胜那些拒绝接种疫苗的家长们。2013年7月,英国威尔士的公共卫生官员终于松了一口气。曾在该国肆虐了八个月、感染了1 200多人,并导致88人住院、一人死亡的麻疹疫情终于得到控制。但是,疫情的暂停很短暂,仅仅只过了几个月,疫情就在同样的地区第二次爆发了,截至11月中旬新增36例病例。疫情爆发时,首先患病的孩子是那些家长选择不让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的孩子。这些家长之所以拒绝接种疫苗,普遍是出于如今一种认为MMR疫苗与自闭症有关的不可信的观点带来  相似文献   

13.
正南京推出疫苗移动接种车、山东升级疫苗接种金色健康码、国内多地接种疫苗送礼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相关话题频上热搜,民众对此的关注度持续提高。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数据,截至2021年6月2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02 922.3万剂次。与此同时,一些传言也甚嚣尘上:接种疫苗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打了疫苗就不用做核酸检测了、得过新冠肺炎的人不用接种疫苗……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4.
疫苗     
<正>接种疫苗是预防保健的一大胜利。但是这项构建免疫学护盾来防范致命病原体的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致命性最强的疾病还没有用于防治的有效疫苗。不仅如此,世界范围内的疫苗分配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虽然疫苗的开发和生产过程都有了很大进步,但全人类为通过疫苗来根治疾病所做出的努力仍然面临着来自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障碍。疫苗接种是医学的一大里程碑。但是未来之路依然漫长,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我们对世界上最致命的三种疾病——结核、疟疾和艾滋病——做了大量研究,我们仍然没有找出针对其中任意一种的有效疫苗。另一种几乎已经被西方世界遗忘的疾病——小儿麻痹症——仍然泛滥在一些贫穷的国家。但我们离终点  相似文献   

15.
人在入睡后磨牙,医学上称为“磨牙症”。磨牙症多见于儿童,但成年人也不少见,并呈逐渐增多趋势,但临床就诊者并不多。  相似文献   

16.
到19世纪末,巴斯德对细菌研究的重大发现,以及外科灭菌术和免疫疗法的诞生,使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征途上,获得了辉煌成果。但是进入20世纪后,医生们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许多传染性疾病,既不像肺结核那样可以接种专门疫苗进行预防,更不像治疗白喉那样只需注射特殊的抗毒血清就行。于是,一位  相似文献   

17.
《科学之友》2009,(11):41-43
新闻背景:央视3·15晚会上曾播出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小女孩叫郁琰,她很爱笑,很讨人喜欢。在接受麻腮风疫苗注射后,郁琰开始咳嗽、发红疹,并查出患有突发性耳聋。疫苗说明书上明确写着适用者年龄在12个月或以上,而郁琰在注射疫苗的时候才9个月。更令人气愤的是,当时接种疫苗的护士说,郁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对公共卫生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对预防疾病和控制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包括重组蛋白亚单位、病毒载体、mRNA脂纳米颗粒在内的多种技术平台开发的疫苗都获得了使用.然而,由于抗原设计的差异、免疫剂量和注射间隔的差别,不同疫苗平台之间的免疫效果无法直接比较.因此,本研究以Delta-Omicron嵌合RBD二聚体为免疫原,对广泛使用的3个疫苗平台(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mRNA疫苗)进行了免疫原性头对头比较,通过小鼠模型比较了它们同源接种和序贯接种所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小鼠在免疫同源的两剂疫苗后,m RNA疫苗诱导的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都最高,其次分别是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异源加强免疫的结果显示,不管是以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或者mRNA疫苗初免,以mRNA疫苗作为第2针加强免疫均能诱导更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此外,在疫苗激发的细胞免疫方面, mRNA疫苗诱导了较强的CD4+T细胞反应,腺病毒载体疫苗诱导了较强的CD8+...  相似文献   

19.
牛痘疫苗在全世界消灭天花的运动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闻名已久,目前,它正引人注目地重新投入预防人和动物疾病的战斗。科学家采用新的遗传工程技术改造这种病毒,生产对多种致命性疾病(包括许多至今对接种仍有抵抗力的疾病)有效的活重组牛痘疫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病毒性疾病实验室的伯纳德·摩斯(Bernard Moss)和纽约州卫生局的恩佐·鲍内蒂(Enzo Paoletti)所从事的这项改造工作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将牛痘病毒本身的毒性降低,二是鉴定致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埃博拉病毒仍然在非洲一些国家肆虐,而科学家也在努力研发病毒疫苗。最近,埃博拉疫苗的第一次大规模测试已经在利比里亚进行。据悉,共有3万名志愿者参加了此次测试,其中包括不少战斗在抗埃一线的卫生工作者。在测试开始时,志愿者被注射了少量的埃博拉病毒,以诱导体内产生免疫反应。虽然目前人们还不清楚该疫苗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