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锅炉汽包水位系统DMC-PID串级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给出具有可测干扰系统的动态矩阵控制(DMC)算法,并结合动态矩阵控制、串级调节和PID控制三者的优点,提出了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的DMC-PID控制策略,即内回路采用PID控制快速消除给水流量的扰动,外回路采用带前馈补偿的DMC控制,可有效地克服汽包水位系统的另一主要扰动-蒸汽流量的扰动,同时DMC的强鲁棒性保证了在对象特性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获得良好的调节品质。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DC/DC升压变换器自适应-PID串级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忠  史永丽 《系统仿真学报》2004,16(5):1013-1016
为获得良好的电压控制性能,抑制模型非最小相位特性的影响,可使DC/DC升压变换器工作在电流控制模式下,采用串级结构的控制器,组成串级控制系统。系统的外环采用基于参数估计的自适应控制算法,以电容电压为被控量;内环则采用一种特殊的PID控制算法,以电感电流为被控量。此种自适应-PID串级控制器不但可使被控系统获得良好的动态特性,而且不需确知负载电阻、电容、电感、输入电压等参数的信息,对参数变化有着很强的鲁棒性。对DC/DC升压变换器的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控制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用闭环增益成形算法的精馏塔鲁棒控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给出了MIMO系统的闭环增益成形算法,将之应用于精馏塔的控制中,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和鲁棒稳定性。文献[6]给出的回路成形控制器与本文的一阶闭环增益成形控制效果相同,文献[6]评价该法的不足之处是闭环系统的鲁棒性能稍差,该缺点可用本文的二阶或三阶闭环增益成形控制器加以克服。该算法的优点是设计过程简单,物理意义明显。  相似文献   

4.
结合多用户检测技术,对于多业务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功率控制算法。考虑实际系统可能存在负载过重情况,按照业务优先级,逐步切除过载用户,以满足其他用户的QoS。对三类业务进行了仿真研究,表明所给出的联合功率控制算法比传统的功率控制算法节省用户的发射功率,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接入小区,增加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 ,基于一种修改的监督控制方案并利用广义多线性模糊逻辑系统的逼近能力 ,提出了一种模型参考自适应模糊控制器设计的新方案。该方案利用参考模型作为性能指标 ,自适应调节模糊控制器的规则库 ,并通过引入最优逼近误差的自适应补偿项来消除建模误差的影响 ,不但能保证闭环系统稳定 ,而且可使跟踪误差收敛到零。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自适应控制的软实时调度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立峰  于海斌 《系统仿真学报》2004,16(4):760-762,771
控制理论应用于软实时系统的调度问题,仅采用经典反馈控制技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针对CPU资源实时调度模型的时变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反馈控制结构的软实时调度算法,通过在线实时辨识模型的时变参数,自动校正控制器参数,使控制系统运行在期望的闭环极点,改善了实时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同时对系统模型的参数时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提高了实时系统的稳定性和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mobi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MWSN)中由于节点移动、新节点加入网络、节点退出网络和节点失效等因素引起网络拓扑发生变化而影响网络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自适应的拓扑维护算法(power adaptation based topology maintenance algorithm, PATMA)。PATMA算法将传输单位比特数据包的能耗大小作为选择中继节点的条件,通过中继节点维护与距离较远的邻居节点的连通;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节点自适应地调整发射功率维护网络的连通;同时根据引起网络拓扑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设置不同事件,节点依据检测到的事件采取相应的拓扑维护策略。仿真结果表明,PATMA算法与功率自适应控制(new adaptive power control, NAPC)算法、拓扑控制(topology control, XTC)算法在平均发射功率、网络连通度、网络中存活的节点数等性能指标方面具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一类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容错优化调度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怀  沈捷  黄建新 《系统仿真学报》2008,20(22):6222-6225
在分析同步采样分布式控制系统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的容错调度算法。该算法首先在一个周期内形成一个任务调度序列(包括基版本和副版本),然后采用启发式算法将任务分配倒各个处理器上,且同一任务的基版本和副版本分配到不同的处理器上。同一处理器上的任务按照其在调度序列中的先后次序执行。由于控制系统的性能与任务的采样周期和控制延迟有关系,因而采用以整数编码为基础遗传算法对调度序列进行优化。仿真实验表明,这种调度算法在保证实时任务容错可调度的情况下,可以极大地提高控制系统地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了鼠笼式感应发电机(SCIG)风力发电机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基于VisSim的直观界面和强大的数学功能,建立了SCIG风力发电机组的风能最大捕获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控制系统采用双环控制,速度环采用PI转速控制,电流环采用矢量控制。仿真结果证明基于VisSim的SCIG风力发电系统建模的正确性及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该模型也适用于验证其他控制算法的合理性,也为风力发电系统的仿真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针对飞机舵机电动加载系统存在多余力矩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以改进型基于信度分配的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为前馈控制,以增量式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l derivative,PID)为反馈控制的复合控制策略。在前馈控制器中,结合变刚度金属——橡胶缓冲弹簧、力矩测速反馈及梯度加载法,采用基于Sigmoid函数变平衡学习常数的权值调整算法,设计三维参考输入型神经网络结构。在反馈控制器中,采用增量式PID控制解决积分项溢出问题,同时为神经网络提供训练学习样本,最后通过理论分析证明改进算法的收敛特性及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系统的加载精度及在线实时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余力矩干扰。  相似文献   

11.
陆地车辆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模糊集成控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方子帆  邓兆祥  陈益 《系统仿真学报》2004,16(6):1139-1142,1146
分析了陆地车辆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组成及其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平顺性、行驶稳定性与运动姿态控制为目标,讨论了半主动悬架的控制机理。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过滤、模糊控制和姿态误差增益控制的半主动悬架集成控制策略。设计的控制系统由外环和内环组成,外环系统设计机械系统的反馈理想阻尼力,内环系统实时计算电流驱动器的控制信号。磁流变减振器根据控制电流信号实时地产生阻尼力实现车辆控制目标。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控制策略是有效的,同时也表明通过主动改变减振器阻尼力可以实现陆地车辆的性能控制。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四旋翼无人机轨迹跟踪过程易受外界未知干扰而引起跟踪误差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积分反步法的滑模位置控制器。在该控制系统中,位置回路采用滑模积分反步法(sliding mode integral backstepping, IBS-SMC)非线性控制方法,姿态回路采用经典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PID)控制方法。通过仿真对PID、线性二次型调节器、IBS-SMC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IBS-SMC法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与控制精度。最后通过飞行实验,检验了控制算法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IBS-SMC是一种符合工程实际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捷联红外导引头的工程应用为研究背景,针对刻度尺误差带来的隔离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模型(multiple model,MM)的隔离度在线补偿方法。建立了捷联红外导引头隔离度模型,分析了隔离度对导弹制导系统稳定性和制导精度的影响;对刻度尺误差进行离散建模,采用基于MM的滤波算法,实时更新每个模型与真实值匹配的条件概率,得到刻度尺误差的估计值,最后将当前时刻的刻度尺误差估计值代入到制导回路进行在线补偿。研究结果表明,捷联导引头隔离度的存在会削弱制导系统稳定性、降低制导精度,特别在寄生回路正反馈时影响更为严重;所提出的基于MM的隔离度在线补偿方法可较好地实时估计出作用于系统的刻度尺误差,并有效实现了对刻度尺误差引起的隔离度的在线抑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达到了改善制导性能,提高制导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倾转旋翼飞行器无模型自适应姿态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余弦加权分配法克服了控制操纵冗余问题,采用内/外回路控制结构解决了通道间耦合问题,实现了不同飞行模式下飞行控制系统统一建模。针对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动力学模型难于准确建立问题,引入伪梯度向量和伪阶数,应用无模型自适应飞行控制策略,使飞行控制系统对存在动力学特性非线性、时变性和未建模部分的被控对象具有更强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仿真验证了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器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优于比例〖CD*2〗积分〖CD*2〗微分控制器,给出了倾转旋翼飞行器由直升机模式到过渡模式再到飞机模式的全过程仿真,验证了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器能够应用于倾转旋翼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为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一套新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便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5.
针对自相似业务流量下的高突发性及重尾性所引起的空间数据系统调度性能下降问题,分析了高级在轨系统(advanced orbiting system, AOS)虚拟信道存取(virtual channel access, VCA)子层调度策略以及现有基于短相关模型调度算法的不足,引入Hurst参数、紧迫度、流量离差、成帧时间因子等权值参量,提出一种基于延时累积的自适应轮询调度(scheduling of delay accumulated adaptive polling, SDAAP)算法,通过自适应改变延时阀值因子实现多业务的差异化调度,从而优化AOS虚拟信道服务质量及调度性能。采用多信源重尾分布的ON/OFF流量分布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针对自相似业务流,SDAAP算法在溢出率、平均延迟等方面优于AOS固定阀值和等时调度算法。  相似文献   

16.
张庆杰  朱华勇  沈林成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18):4257-4260,4264
针对无人直升机欠驱动特性,采用多回路反馈方法设计飞行控制系统。为实现内回路的姿态解耦,探讨了对角矩阵法、模型逆及不完全状态反馈三种控制律的设计,并运用极点配置对不完全状态反馈方法进行了补充,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飞行轨迹的跟踪则通过外回路来实现。在MATLAB环境下建立了仿真模型,并验证了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位标器研制工作中出现的瞄准轴归零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位标器的进动控制模型和进动线包反电势的理论表达式。为导引头回路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分析表明,瞄准轴归零现象是BTL功放输出级输出阻抗极低,进动线包中反电势形成感应电流,产生了恢复力矩而造成的。恢复力矩将使目标跟踪不稳。为此提出采用VCCS代替BTL功放来提高输出阻抗,克服恢复力矩。实验结果表明目标跟踪稳定性显著提高,恢复力矩基本消除。  相似文献   

18.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建模和仿真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旭  黄凯征  汪万伟 《系统仿真学报》2008,20(19):5204-5207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VSR)广泛用于AC/DC/AC系统前端整流.考虑到VSR本身非线性特点,建立适合于控制器设计上的数学模型比较困难,提出了一种状态反馈解耦控制电流内环和直流电压平方外环的电压型PWM整流器新型控制策略,基于功率平衡理论,采用解耦状态反馈控制方法,分析并建立了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d-q坐标系下的线性化数学模型.由于采用直流电压平方外环,使典型的非线性模型线性化,控制器设计直观精确,提高了直流电压和网侧电流的跟踪能力,改善了波形.提出了一种空间矢量的简化算法,简化了运算过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整流器具有优良的稳态性能和快速的动态响应,实现简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在单CPU下高炮团与飞机对抗过程仿真的控制算法、高炮团由警戒雷达站,团指挥中心和高炮组成。此系统主要特点有三个:第一个特点是被仿真的对象有些属于离散事件系统,如目标火力分配,有些属于连续时间系统,如高炮跟踪,指挥仪解算;第二个特点是并发性,多个武器在同一时刻一齐动作;第三个特点是交互性、多个武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针对以上三个特点,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多个活动的并发性与单CPU之间的矛盾,既保证了仿真精度,减少了计算量,又使控制算法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20.
1.INTRODUCTIONAlthough the available bandwidth increases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recent years,it is still one of the bot-tlenecks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o making band-width be utilized efficient and effectively is still thekey to a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network.Band-width allocation means to serve packets of differentservice or different queues with different rates accord-ing as definite rules or protocolsin a scheduling node.Usually the allocating algorithms are on the basis ofres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