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洞庭湖三口年断流天数及同流量水位变化情况,研究其与径流量及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探究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水沙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洞庭湖出入湖主要控制站1961—2017年实测水沙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及Pettitt突变检验法分时段分析洞庭湖出入湖水沙演变特征。【结果】1)三口年均径流量持续减少,三口年径流量及汛期径流量在1985年左右发生显著突变。三口五站同流量水位抬高明显,三口输沙量随分流量的减少而减少,藕池口的输沙量下降幅度最大,三口总入湖输沙量在1990年发生显著突变;2)四水径流量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年输沙量和汛期输沙量均在1985年以后呈显著减少趋势;3)洞庭湖出入湖总径流量呈减少趋势,出入湖年输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出湖年输沙量的减少速度相对较慢,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出湖输沙量比入湖的多。【结论】下荆江裁弯、葛洲坝枢纽、三峡工程以及四水控制性工程的建设是造成洞庭湖水沙过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三峡水库的运行使得三口分沙及太平口、藕池口非汛期分流量减少幅度达90.0%以上。四水水沙变化受湖南省大中型水库建设的影响较...  相似文献   

2.
根据三峡工程蓄水前后水沙资料,对洞庭湖出流至长江干流武汉河段水沙输移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出流城陵矶站含沙量和输沙量自建站以来呈单向减小趋势,螺山站含沙量和输沙量在荆江裁弯至葛洲坝工程蓄水以前加大,葛洲坝工程蓄水后螺山、汉口两站输沙量减小22%左右.三峡工程蓄水后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本河段螺山、汉口站流量小于25000m^3/s时,同流量下含沙量略有减小,流量较大时变化不大;悬移质泥沙颗粒变粗,输出比加大,且粗颗粒泥沙输出比增加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洞庭湖水体污染来源及其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在对2020年水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现状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以2014年为基准年,对洞庭湖入湖河流及周边等污染来源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2020年洞庭湖水体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入湖河流总体水质为优,湖体和出湖口断面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全湖属中度富营养水平.与2014、2017年相比较,入湖河流、湖体总体水质为优和轻度污染的状况没有变化,西、南洞庭湖区域中营养水平亦未变化.(2)2014年输入洞庭湖TN、TP、COD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56.45×104 t、26.97×103 t、280.01×104 t,以入湖河流污染物通量为主,占入湖总负荷的88.4%、78.7%、86.5%,其中TN通量以沅江、湘江、松滋为主,分别占入湖总通量的73.3%、74.4%、81.2%.(3)入湖河流污染物通量是洞庭湖污染物输入的主要来源,对洞庭湖水质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大气降水、航道航运污染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研究洞庭湖水质总磷(TP)浓度变化规律对其水环境管理意义重大.基于2017年—2021年东洞庭湖及入湖、出湖共12个水质断面数据,研究了东洞庭湖总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与污染成因.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2021年东洞庭湖总磷质量浓度ρ(TP)年均值在0.058~0.088 mg/L,湘江、环湖河流及南洞庭湖入湖ρ(TP)年均值在0.051~0.125 mg/L;出湖ρ(TP)年均值在0.062~0.079 mg/L,均超过湖库Ⅲ类水质标准.其中,东洞庭湖以轻度、偏中度污染为主,洞庭湖出口以轻度污染为主.各入湖水质中,湘江以轻度、偏中度污染为主,环湖河流以中度污染为主,南洞庭湖为轻度污染.东洞庭湖及入湖水质ρ(TP)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环湖河流明显大于湘江,东洞庭湖明显大于洞庭湖出口和南洞庭湖入水;时间变化上,东洞庭湖、洞庭湖出口、汨罗江、新墙河与华容河枯水季节(年初和年末)ρ(TP)明显偏高,达到0.082~0.117 mg/L,但藕池河东支ρ(TP)高峰期却出现在丰水季节,达到0.094~0.115 mg/L;湘江及南洞庭湖入湖ρ(TP)...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新石器文化遗址与古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洞庭湖地区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为研究历史时期环境演变提供了条件。洞庭湖在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呈现深切河谷与零星洼地湖泊共存的河湖切割平原景观。进入全新世暖期,人类活动开始在洞庭湖平原周边地区频繁出现;大溪文化时期人类已在平原湖区中部开始渔猫活动;屈家岭文化时期人类活动从洞庭湖平原中部退出;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文化活动遗址向湖中推进,湖泊三角洲有所发展。商周至秦汉时期,洞庭湖三角洲平原发育,河间洼地湖泊、沼泽形成。魏晋以来,特别是长江分流入洞庭,导致了洞庭湖的迅速扩张,19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泥沙入洞庭湖及人类围垦,使洞庭湖迅速淤浅,湖泊面积锐减。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入手,剖析了洞庭湖生态平衡失调,湖泊萎缩,洪涝灾害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根本原因,为此提出了加强洞庭湖区湿地生态保护、促进经济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的南岸。荆江两岸是长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荆江北岸大堤形成于明朝张居正当政时代,为荆北平原的重要保障。因而长江洪水向南溃决,泛滥成灾。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江泥沙在湖区淤积,洲滩成群,湖盆淤浅。加之过量围垦,致使湖泊容积减少。且长江湖口以下干流河床淤积抬高,湖口排水受托,洪水渲泄不畅。因此,湖区的洪涝渍灾害日趋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洪涝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和减轻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提出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8.
为了预测洞庭湖区域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制定应对地下水资源量较低年份的有效措施,通过分析洞庭湖区域河川天然径流量、长江三口入水量、城陵矶出水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和相关性,运用多变量时间序列CAR模型,建立了洞庭湖区域地下水资源量的预测模型,验证了模型的预测效果;并运用该模型对洞庭湖区域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域河川天然径流量、长江三口入水量和城陵矶出水量的变化是引起地下水资源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所建的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的最大值为-7.47%,平均值为3.63%,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高、效果好;通过对未来10年洞庭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预测可知,其平均值下降了0.49亿m3,最低值下降了0.66亿m3,表明该区域地下水资源量仍将持续降低;据不同方案下的地下水资源量预测结果可知,通过增加长江三口入水量,可以有效提高洞庭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入手,剖析了洞庭湖生态平衡失调,湖泊萎缩,洪涝灾害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根本原因,为此提出了加强洞庭湖区湿地生态保护、促进经济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洪涝灾害成因和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的南岸.荆江两岸是长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荆江北岸大堤形成于明朝张居正当政时代,为荆北平原的重要保障.因而长江洪水向南溃决,泛滥成灾.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江泥沙在湖区淤积,洲滩成群,湖盆淤浅.加之过量围垦,致使湖泊容积减少.且长江湖口以下干流河床淤积抬高,湖口排水受托,洪水渲泄不畅.因此,湖区的洪涝渍灾害日趋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洪涝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和减轻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提出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11.
12.
该文根据北海市浅海滩涂的自然优势,着重探讨了浅海滩涂养殖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利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旅游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可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中介体文化和旅游环境文化四种类型.旅游文化具有普遍性、渗透性、交融性,有加速传播的趋势和易于构筑两个文明的特征.它在旅游业中将逐步起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电阻是金属的最赋有表征性的特性。认识“电阻”的关健环节是电子散射机构问题。本文围绕着这一关键问题,对比了现代能带论与经典理论,并且用能带论更新了“电阻”的经典概念。  相似文献   

15.
内.外秦淮河的水质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内,外秦淮河的水质污染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对策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贵阳地区蝗虫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贵阳地区(5区1镇)7科17属23种蝗虫的生活习性,危害情况,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阐述对称性的物理意义及在基础物理学中的一些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效能的价值判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外化。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精确把握其科学涵义和精神实质。本文试图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清江流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