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只捐一本书可以吗?” “当然可以。你会捐什么书呢?” “是我最喜欢的《丁丁历险记》,老师你看,我还用挂历纸包了书皮。”孩子迟疑了一下,又眨着眼睛凑近我,小声地说,“上面还有我写的字,我的字写得不好,千万别让他们知道。”  相似文献   

2.
1.某日,班里组织出游,大家来到某公园游玩。该公园为免费开放公园,有商贩推销各色商品。我们班主任老师正带领女生欣赏风景,忽然一个卖花童举着花对班主任说:“老板,你的女朋友好多、好漂亮哦!给你这些女朋友每人买枝花吧!”班主任满脸通红,掏出2元钱让小女孩买冰棍吃去了。2.在写作欣赏课上,老师声情并茂地念道:“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然后,老师对该经典句子大发感叹,说写得好啊,写得好!后来,某学生在自己上交的习作上写着:我有两个表姐,一个是女的,还有一个也是女的。老师看后几乎吐血,大笔一…  相似文献   

3.
免费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上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割草,5美元;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 去商店,50美分;你去购物我照看弟弟,25美分; 倒垃圾,1美元;取得优秀的成绩单,5美元;  相似文献   

4.
快活林     
领钱包一位旅客走进一家旅社问服务员:“我前些日子在这里住过,你有没有看见我丢掉的钱包?”“是什么样子的钱包呢,同志?”“随便什么样子都可以,我是不计较的!”赶火车旅行者:我能赶上3点钟那班火车吗?售票员:那要看你能跑多快。火车15分钟前开走了。硬座乘务员:同志,请您把车票拿出来检查一下。旅客:没有票。乘务员:没有票怎么能乘车?旅客:(发怒地指着座位)这不是写着“硬座”吗?我今天就硬坐在这儿了,看你把我怎么样?五步蛇父子俩去郊游,父亲对儿子说:“要小心啊!此处有种蛇叫‘五步蛇’被它咬伤走五步就死!”“没关系,万一被五步蛇咬了,…  相似文献   

5.
豁达     
一个因为股价大跌,很可能短时间内失去半生累积的财富的好友,突然打电话来约我:“去看鸟吧!”我觉得惊讶极了,开玩笑地问他:“不看股票板,行吗?”“看鸟学股票!”他嬉笑地从电话那头回答我。他是我初中的同班同学,十多年没见面,有一回搬家,竟发现他就住在我新家隔壁。那时他已是股市暴发户,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吃饭睡觉,脑袋里只有“股票”。第一次是随我去赏鸟,是在股票大跌之后,当时他还再三打趣我:“小时候专吃鸟的家伙,现在倒赏起鸟来了!”但不多久,他却成了“鸟痴”,比我还疯狂。就从那时候起,我发现他的心情逐渐变了,变得“豁达”了,…  相似文献   

6.
钱三强同志: 我写此信还有一个目的,因您主管科学名词的审定,有两个词,不知是否已正式定了。一个是mesoscopic,一个是nanotechnology;前者有译为“介观”的,后者未见有译名。我以为“介观”是直译,介乎宏观与微观之间吧;但从字面看,未明确“介”于那两“观”之间。  相似文献   

7.
那时候,我与巧巧刚读初中,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还是大人们眼中的“小不点”。巧巧是我的邻居,她家与我家只是一墙之隔。巧巧比我小一岁,我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写作业,一起玩,而且在学校里我们又是同桌。那是一个夏日的黄昏,我招呼巧巧:“我们到小桥边去吧!”——村前有座小桥,我喜欢与巧巧坐在小桥边,听桥下哗哗的流水声。“等一下!我先去洗澡。”巧巧在隔壁应着,随后便是倒水的声音。乡下人家,洗澡都是在房间里。我下意识地朝巧巧那边望去,蓦然发现墙上有一个小孔,正透出微略的光。鬼使神差的,我把眼睛凑到了…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07,(11):44
在死神界中,一个死神把他的“死亡笔记”丢失在了人间,所以他不得不来到人间寻找。此时在人间,17岁的男生夜神月在学校操场捡到了那本“DEATHNOTE”,并发现本子里写着:  相似文献   

9.
快活林     
三个愿望狗熊在树林里玩命追兔子。就在兔子感到筋疲力尽时,踢翻了草丛中一盏旧油灯。“轰”的一阵烟雾,有个精灵从油灯里飘了出来。“啊哈,在灯里憋了足足500年!”精灵伸着懒腰说,“既然是你们两个把我释放出来,我决定分别满足你们3个愿望!”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1期77页左栏(第8行),“著名数学家吴载渊”中的“载”字,系“在”字之误。我于1923年在大同学院学习,吴老还任课,他著的《代数学》是教本。都用“吴在渊”而不是“吴载渊”。合肥工业大学潘企之编辑同志: 我是学机械制造专业的,现在担任技术员工作。从中学时起我对科学哲学便有着浓烈的兴趣,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国内大多数出版物的行文里,中文数词“一,二,三,四…”几乎全都被数字1,2,3,4…所取代,大有被赶尽杀绝之势。其实,外国的数词(以英语为例)one,two,three,four…一直在同数字1,2,3,4…一起如常服务,为什么我们的一,二,三,四…要单独退出休息呢?我认为,一方面,这里面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这主要指有效数字的规定。例如,在我的一本著作里,有一处写着“三百多…”,出版社要改成“300多”,我则坚持不接受。因为,从物理学知识看来,“三百”的意思并不完全等同于“300”:前者只有一位有效数字,即3×102,而后者却有三位有效数字,即3.00×102。既然是个约数,就不应当有多余的有效数字。所以,从科学的观点看,而今充斥在出版物上的“100多”,“10多个”等说法,都是错误的。最近我为朋友校对了一份译稿,也有类似的问题。最后我只好定下一条规矩:凡是原文用one,two,three的,译文就用一,二,三;原文用1,2,3的,译文就照搬,这才解决了问题(最后到出版社,还不知道如何处置,这我就难以负责了)。这种情况决不是个别现象。在曾经负责过国家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位高级官员的一篇文章里,竟然说“××00年”(例如2400年)的写法,就意味着其误差幅度为100年(或者±50年)。任何一名够格的物理学家,看到这样的表述,都会惊讶莫名。就是一位工程师,对着一件长度数据为2400毫米的工件,即使没有标明公差范围,也绝不会以为误差可以达到几十毫米的程度吧!我查了一下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出版局,标准局,计量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宣部新闻局出版处等六个党政官方机构于1986年12月31日公布,并于1987年2月1日开始试行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发现存在着不少毛病。第一、《试行规定》第1条“总的原则”里说:“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这里明显表示出对汉语数词的歧视。因为,这句话的意思,要么就是规定在阿拉伯数字和汉语数词都同样“很得体”的情况下,必须舍汉字而取数字;要么就是根本不承认使用汉语数词也会“很得体”。第二、《试行规定》第2条“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两种主要情况”中的2.2款“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的举例里,就有“10个月”,“500多种”,“60多万公斤”等用法。在统计数字,测量取值,计算结果,技术数据,财政帐目,产品型号,项目代码等方面,要使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这是各国出版物里一致的用法。但是对于“约数”,一般都用各国语言中的数词表示,而不采取相当于“10个月”,“500多种”,“60多万公斤”等用法。上面已经说过,从有效数字的角度看,一般的约数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就够了。所以,以上文件上举例的几种用法,都是不合乎科学要求的。第三、《试行规定》第2.2款注①又补充说:“…凡是不是出现在一组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职的一位数(一、二、…九)可以用汉字,如一个人,三本书,四种产品,六条意见,看了九遍。”这总算网开一面,规定了一般的一位数可以用汉字。不过这里仍然有两个问题:首先,这里只规定了“可以”,而不是“应当”用汉字数词。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1个人,3本书,4种产品,6条意见,看了9遍”等等,大多数中国人认为这种规定不是“很得体”的用法,也是符合于官方规定的。其次,这种“可以”,仅限于一位数字,多位数字就不“可以”了。于是,在《试行规定》出台之后,实际上就连根铲除了汉语里“十二”,“二十”,“三百”,“四千”等等数词词组(可能只有古籍是例外)。怪不得,当我的书稿里出现了禁用的“三百”这个汉语数词词组的时候,出版社就要提出意见了。可是,睁大眼睛往外看,人家的twelve,twenty,three hundred等等,仍在照用不误,我们又何苦掘自己的祖坟呢?第四、“300”怎么读?一是读“三零零”,一是读“三百”。恐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读作“三百”。于是,就出现了书面上只准写“300”,而口头上又常读“三百”,这种书写同读音的脱节现象。你不准写,人家还是在讲;实际上这表明了,“二十”,“三百”,“五千”一类的汉语复合数词是禁绝不了的。在《试行规定》第2.2款注③里说的“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也有类似的问题。例如,45000这串数字,人们习惯读成“四万五千”。但按此规定,它“可改写为”4.5万之后,读法也就变成“四点五万”了。在实际执行中,这种“可改写为”往往就是“必须如此”。于是,在电视,广播等等的宣传里,也就充斥着“四点五万”之类的,数学习题式的语言了。其实,除了统计数字及科技数据等等之外,在一般的场合下,像3500那样的数字,在外语里也是读成three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而不会读three point five thousand的。我自己是一名物理学家,但我也不主张在一般的场合,都严格按物理学的办法去处理数字。我希望,数词的用法既不能违反科学,但亦不必把日常的语言过分数学化了。我相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是因为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机构里,科学家的意见难以发挥作用的缘故。我觉得,科学界应当义不容辞地对数词的用法提出既合乎科学原则,又适应国际通行做法的明确意见。而且,如果现在还没有哪一个专门机构来管这件事的话,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有必要先负起这个责任来。  相似文献   

12.
那年,我18岁。高三,黑色的七月。落了榜,雨季就来了。好像是没完没了了,雨一直在下。我只差3分就上线了,老师说我上重点都没有问题的,可我却落榜了。看榜回来就病了。父亲说带我去北京买上次没舍得买的那条裙子,母亲煮了我爱喝的红枣汤。可我仍旧在发烧。当时还是住平房,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在窗前,已经结了枣。雨一落,枣树的叶子上便有许多雨滴,一滴滴落下来,倒像是眼泪,掉到了我心里。我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落榜的。高三那年,迷上了写小说,迷上了一个英俊的少年。在雨中的合欢树下,我把写着喜欢他的纸条递给他,转跑了,等了又等,等了又等,合欢花…  相似文献   

13.
快活林     
强盗心理有一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福·汤姆逊外出归家,天色已晚,他旧大衣内有两千美元,老担心遇到强盗。忽然身后有个戴鸭舌帽的彪形大汉紧紧尾随着他,怎么也甩不掉这个“尾巴”。汤姆逊走着走着,突然转身朝大汉走去,祈求地对大汉说:“先生,发发慈悲给我几角钱吧!我快饿得发昏了,路都走不动了!”大汉一愣,仔细打量着他的旧大衣,嘟囔着说:“倒霉,我还以为你口袋里有几百美元呢!”说着,从  相似文献   

14.
钱三强同志: 我写此信还有一个目的,因您主管科学名词的审定,有两个词,不知是否已正式定了。一个是mesoscopic,一个是nanotechnology;前者有译为“介观”的,后者未见有译名。我以为“介观”是直译,介乎宏观与微观之间吧;但从字面看,未明确“介”于那两“观”之间。  相似文献   

15.
两次入狱,跃至人生最低点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1910年出生于台湾,很小就失去了双亲。22 岁时,他花了19万日元在台北“永乐町”,成立了一个主营针织品销售的小公司。他说他从上小学时起,就对做生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他的祖父经营着一家绸缎店,他只要一有空闲,就会跑到店铺里去,看大人谈生意。“我喜欢摸算盘,而不是整天跟书本打交道。”  相似文献   

16.
要钱     
一次我乘公交车回家,上车后发现钱包里没有一元钱的零钞,一着急,便掏出一张10元钞票塞进投币口。后来,我越想越觉得窝囊,便跟司机商量,能不能上我守在门口,将下一站乘客本应投进投币口的钱据为己有?司机同意了。车很快驶到下一站,很多人争着上车。我挡在门口,对第一位乘客说:“把钱给我。”对方一愣:“凭啥?”三言两语也解释不请,我就说:“给我就行了,别的不用管。”对方瞅瞅司机,司机点头默许。于是,一元钱到手。如法炮制,很快收了8个1元钱的。接着上来一位大汉,虎背熊腰,剃着板儿寸,露着刺青。他见我拦着他,怒道:“干吗呢哥们儿?”我说:“…  相似文献   

17.
每当整理旧物,看到抽屉里那捆用皮筋扎着的汇款收据时,往事就会再次涌至眼前.  相似文献   

18.
鹅鹅鹅     
下班途中,看到一辆运鹅车。车厢里码着二三层笼子,站满了悠闲自在的鹅。但有10来只鹅因无处可站,只好被缚了双脚,倒悬在车栏上,其难受程度可想而知。我不禁就往人这块儿扯了。许多时候人们认为的不公平,其实可能只是出于偶然巧合——一种人人平等的随机性。鹅主人肯定是顺手置鹅,笼子装不  相似文献   

19.
5000美元起家2001年2月,我来到美国纽约,朋友找了一间租金便宜的房子,让我住下来。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寻找那些“快速赚钱的商机”。一天,美国朋友告诉我,纽约“9角9”店里的货,都是一些精于算计的犹太人、西班牙人,从世界各地收来的便宜商品。一般人,不会到那里买东西。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去“9角9”店一看,只见那里全是一些低档商品,就像中国的“2元店”和“1元店”,都是些小手电筒、毛巾、刷子、衣架。我随手拿起一袋毛巾,在包装袋的下部,发现了一行很小的英文字:“中国制造。”我兴奋极了。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我跑遍纽约几乎所有的“…  相似文献   

20.
穷人的自尊     
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这天,一个女学生来敲门,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从眉目上看,显然是女学生的父亲。进得屋来,父女俩拘谨地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40多公里以外的家来看看读高中的女儿。“顺便来瞅瞅老师。”父亲说,“农村没什么鲜货,只拿了十几个新下的鸡蛋。”说着,从肩上的布兜里小心地往外掏。布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很精心,生怕鸡蛋被挤破。我提议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吃,父女俩一脸惶恐,死活不肯,被我用老师的尊严才“震慑”住。吃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