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油气源对比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侏罗系原油分为四类:第一类原油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第三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第四类原油来源于风城组和乌尔禾组烃源岩的混源。侏罗系八道湾组油藏为一期油气成藏,三工河组油藏既有一期油气成藏,也有两期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2.
石西-滴南凸起油气成因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西-滴南凸起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石西凸起和滴南凸起的油气不同源,石西凸起原油来源于二叠系乌尔禾组及风城组烃源岩,滴西凸起原油主要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两者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油气存在多期成藏。  相似文献   

3.
采集东道海子凹陷的烃源岩样品和油气样品,对样品进行有机碳、热解、饱和烃色谱及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东道海子凹陷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认为石炭系烃源岩为一套高—过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差的中等烃源岩,二叠系烃源岩为一套成熟—高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好—较好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为一套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差的中等烃源岩。该区油气成因复杂,通过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油气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既有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的原油和天然气,也有来源于侏罗系的原油,还有来源于石炭系的天然气。油气成因的复杂导致油气成藏期次的多样,油气的成熟度及油气包裹体研究表明,既有一期成藏的油气,也有多期成藏的油气。  相似文献   

4.
胡海燕 《科技信息》2009,(36):26-27
排2井是位于车排子凸起上的一口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车排子地区缺乏油源,其周围凹陷众多。排2井的原油与南边四棵树凹陷周围的原油在生标物和碳元素上有很好的可比性,成熟度与四棵树侏罗系烃源岩基本相符;玛湖凹陷和盆1井西凹陷缺乏运移通道;从统计车排子东边井位的原油排出昌吉凹陷供油的可能性,所以,排2井是来自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利用钻井、测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基于沉积埋藏史和生烃史研究,结合油气来源,分析沾化凹陷三合村洼陷油气成藏过程。结果显示:三合村洼陷存在3种原油类型,油气主要来自于渤南洼陷,油气成藏经历了东营组成藏期、馆陶组成藏期和明化镇组成藏期3期成藏;东营组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原油源于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此时垦西低凸起还未成型,来自渤南洼陷的油气以断裂侧向-不整合型二元输导体系沿斜坡带运移至三合村洼陷沙三段及以下地层中成藏,并在后期由于硫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发生稠化;馆陶组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原油源于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此时垦西低凸起已成型,来自渤南洼陷的油气主要以网毯模式运移至沙三段以上地层中,在后期发生生物降解作用而稠化;明化镇组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原油源于沙三段成熟烃源岩,同样以网毯模式运移至三合村洼陷,主要在新近系成藏。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等多套优质烃源岩,这使得确定各套含油层系原油的来源和油气成藏模式存在一定困难。在对研究区烃源岩评价的基础上,对烃源岩和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主要的烃源层。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储层中原油来源分为两类:第Ⅰ类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第Ⅱ类主要来源于侏罗系暗色泥岩,可能混有少量来自二叠系的烃源油。二叠系储层中原油来源于二叠系本身烃源岩;石炭系储层中原油也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藏地球化学及盆地模拟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方法,以盆地演化和流体输导格架为成藏背景,从有效烃源岩及其生排烃历史出发,以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为核心,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研究表明,油气藏主要以昌吉凹陷二叠系和四棵树凹陷侏罗系油气2期充注混源而成,油气分别以早期净浮力、晚期强超压为驱动机制,以不整合/区域性砂体、构造断裂为优势运移通道构成2源2期充注、阶梯式输导、地层/岩性型聚集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垦东高凸起油气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垦东高凸起本身没有生烃能力 ,油气来源于周围的凹陷区 ,具有油源多、距离远 (5~ 4 5km)的特点 ,在对垦东地区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烃源岩、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及保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对油气成藏的机制 ,包括生排烃过程、二次运移过程、有效运聚成藏系统进行了分析解剖 .指出油气聚集的最有利部位是高凸起潜山披覆构造带的相对低部位 ,具有储层厚度大、近油源、圈闭发育、油藏规模较大、丰度较高的特点 .并将垦东高凸起的成藏模式概括归纳为 :多凹陷—它源—高凸起潜山披覆构造带式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腹部石西油田成藏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油气包裹体的研究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石西油田油气藏成藏期次进行了划分 :1侏罗系油藏为一次成藏 ,充注低熟油气 ;2石炭系油藏为多期次成藏 ,主要充注高熟油气。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对油气藏成藏序列分析得出 :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的侏罗系油气藏为次生油气藏 ;石炭系油气藏为原生油气藏 ,二者之间有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10.
研究渤海湾盆地南部(渤南地区)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从三维地震资料入手,以叠合断裂体系的构造类型为基础,进一步对凸起带、凹陷带和走滑带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渤南地区分布的郯庐断裂带、张-蓬走滑断裂带内部存在多级控凹、控洼、控圈的伸展断裂,且在不同时期的活动强度对凹陷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以及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起控制作用,在不同构造带内对圈闭的类型和规模起控制作用,长期活动的切源断层或晚期形成的切源断裂在主成藏期的活动强度对输导体系时效性起控制作用。渤南地区叠合走滑断裂体系特征明显,且对烃源岩的发育、圈闭类型与规模以及油气输导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对川东北陆相地层主力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 对油、源进行了精细对比, 查明了非常规油气的成藏特征。分析认为陆相地层须家河组、自流井组和千佛崖组发育大量有效烃源岩甚至优质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较高, 各地区各层系TOC平均值介于0.41%~2.99%之间,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 Ⅲ型, 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Ro介于 1.3%~2.0%之间), 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可成为该区中、下侏罗统 非常规油气的主力烃源岩。经油源对比及成藏特征分析, 发现中、下侏罗统陆相非常规油气来源于陆相烃源岩, 未显示海相油气来源, 说明由于陆相储层异常致密, 导致油气运移困难而源内或近源成藏。其中, 元坝?阆中地区千佛崖组的油气来自于自流井组烃源岩, 自流井组的油气来自于自流井组及须家河组两套烃源岩。宣汉?达县地区的油气来自于须家河组烃源岩。下侏罗统泥页岩具备页岩气形成的条件, 中、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具备致密砂岩油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对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滴南地区的滴南1、滴南7、滴南8等井原油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论该区油源关系。通过对原油的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甾萜烷化合物及轻烃参数、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三环萜烷含量高,Ts<Tm,γ蜡烷含量低,甾烷中 C27、C28、C29呈反“L”形分布。滴南地区二叠系原油和储层抽提物地球化学参数及甾萜烷特征与平地泉组烃源岩相似,具有亲缘关系。侏罗系原油具有侏罗系烃源岩来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三塘湖盆地不同层系生油岩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二叠系生油岩和侏罗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生物标志物多因素对比、甾萜化合物指纹对比、稳定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对比等方法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表明,侏罗系原油的组成特征与侏罗系生油岩抽提物的组成特征差别较大,两者无亲缘关系,而与二叠系生油岩抽提物化学组成比较接近,且有较好的对比关系。这说明侏罗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14.
敦煌盆地残留性质明显,侏罗纪成盆后改造变化大、油气地质条件复杂。为进一步加快勘探进程,在前期成果基础上,以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从盆地的演化入手,通过新钻探致密油藏的解剖和地质特征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侏罗系致密油藏形成条件和地质特征。中下侏罗统发育二套较好烃源岩,其中中间沟组一段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以I~II_1型为主,发育于还原性的湖相环境,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广泛分布的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致密油聚集的主要场所。近源聚集、保存条件较好的致密油藏是下步勘探的主攻方向,三危山北侧的清台、五墩凹陷烃源岩发育厚度大,其深洼带断层发育较少,后期改造以整体抬升为主,保存相对完整,发育的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最为有利,特别是被大山口组和中间沟组烃源岩包裹的有利砂体是首选的钻探目标。对区内实现实质性的突破,推动整个河西走廊中小盆地群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侏罗系J1s2是莫西庄油田岩性圈闭的重要储油层系。利用测井解释、沉积相分析、油源对比等手段,对莫西庄地区J1s2油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J1s2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隔、夹层分布与储层物性变化带。二叠系烃源岩是莫西庄地区油气的主要来源,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是J1s2的主要储集砂体,J1s1泥岩、J1s2与J1s22上下砂岩层之间的隔夹层泥岩是油气成藏的区域、局部盖层。  相似文献   

16.
哈密坳陷四道沟油气藏特征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道沟低产油气藏是目前在哈密坳陷内钻探众多构造圈闭后所发现的唯一油气藏。通过对油藏构造、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分析表明 ,四道沟构造存在二期油气运移与聚集 ,第一期形成类似哈 2井三叠系和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沥青 ,它来自三堡凹陷源岩生成的油气 ;第二期为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储层近源捕获的油气。三堡凹陷源岩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以后曾有较大规模的油气生成与运移 ,油气运移路线主要是向东或东北方向。储层物性差、裂缝不发育 ,早期油藏被破坏 ,后期油气源供给不足是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油气低产的主要原因。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三堡生油凹陷 ,以寻找未遭破坏的早期油气藏为勘探方向 ,以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附近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三叠纪古构造圈闭及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的地层、沉积和石油地质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该盆地的烃源岩为下第三系、上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页岩和泥灰岩,有四套含油气层系,主要油气储集层为下第三系的滨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砂岩和碳酸盐岩,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油气主要运移期和聚集期发生在早上新世,油气圈闭和油气田(藏)主要有构造型、构造-地层复合型和地层型等3种,目前油气主要分布在南部边缘构造带的两个含油气区.全盆地最大的油气田--明布拉克油气田的发现,使盆地油气潜力评价价值更高,可为整个中亚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巴参1井分析民和盆地油气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联同位素、饱和烃色谱及色质等资料对巴参1井下白垩统河口组(K1h)中部原油及其对应层位和下伏各层段生油岩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了该段原油与珠罗统窑街组(J2y)生油岩有较好的亲缘关系,回答了远离中侏罗统生油岩原油的来源问题,这对于认识民和盆地生储盖组合特征、油气运移和聚集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滨里海盆地的油气藏与下二叠统空谷阶区域性的盐岩密切相关。该盆地东南部的 Sagizski区块(简称S区块)油气富集,目前的主要勘探目标为盐上层系(包括盐上地层和盐间地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块Ashikol S.、Kaganai、Sarly S.、Taskuduk、Sarykumak E.、Kardasyn、Kopa和Oryskazgan 8个典型油气藏或含油气构造的精细解剖,总结并对比了其生油岩、储层、盖层、圈闭、流体、输导体系、保存条件等特征,并综合多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S区块盐上层系的油气藏共有三次成藏期,时间分别在三叠纪末期至早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末期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指出了S区块油气藏的主控因素:盐窗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储层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断裂对油气藏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并建立了该区块8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