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软件复用是指在开发新的软件系统时,对已有软件的重新使用,该软件可能是已存在的软件,也可能是专门设计的可复用构件.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是指利用已开发完成的商业构件(或可复用的构件),按应用需求组装形成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基于软件构件的软件复用技术是实现软件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基础,是解决"软件危机"的重要途径.在对软件构件及其相关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软件构件技术应用于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实践中,给出了该开发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软件生产的网络化与社会化是全新的舞台,数字化校园建设突飞猛进,基于构件的软件复用技术愈来愈重要。本文在讨论了基于构件和CORBA的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构件开发过程和社会化软件生产模式,并结合学院信息管理系统(CMIS)进行了构件及其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软件构件技术是实现软件复用的关键问题,是当前软件界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构件及构件技术的阐述,探讨了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方法以及构件设计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GB/T16260-2006《软件工程产品质量》,提出了面向重庆市软件资源库中的构件质量度量模型及度量方法,重点针对软件构件的可复用性度量开展研究,并将该方法实际应用于重庆市软件资源库的基础构件、公共构件和业务构件三类构件中,本文提出的质量度量模型和方法可为资源库管理者和资源库的使用者在管理及使用构件资源时提供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构件复用研究的深入和中间件应用领域的扩大,构件技术及中间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构件化软件及中间件的本质,探讨了构件与中间件之间的联系,为构件化软件指导中间件开发提供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构件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模型简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构件软件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作了简要介绍.构件软件系统可靠性评估应考虑的问题包括构件的可靠性、构件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剖面对构件软件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等.在分析了有关模型的基础上,指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现有构件软件框架及构件挖掘技术进行了分析,将构件挖掘和服务挖掘统一为构件服务挖掘;为适应构件服务挖掘的需要,基于HTTP协议和XML语言提出了面向服务的构件软件框架及相关的构件服务定义和操纵语言;针对该软件框架,提出了一个通用的构件服务挖掘过程模型.该过程模型与未来对构件服务挖掘的需求相适应,为方便获取各种构件服务,以及为软件重用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软件构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高速、有效地划分构件、更好的进行最大规模化的软件复制是现在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软件的构件化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软件系统中由大批可复用构件组成目标系统,从软件构架化构件的过程复用中可以知道,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具体规划设计被划分到了构件具体制作阶段,这就导致了具体规划设计与基于构件开发目标系统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本文就以炼钢软件构架系统为例,具体的阐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构件的软件测试模型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基于构件的软件设计方法是软件设计的新趋势.介绍了构件及基于构件的软件(CBS)的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发的测试问题.概述了构件软件测试方法的现状,阐述了基于构件的软件黑盒测试方法及模型、白盒测试方法及模型,讨论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使用场合和异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列举并比较了几种常见的自动测试方法和工具的基本原理.对构件软件的集成测试和性能测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给出了构件软件测试的存在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可重用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XML数据交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据式接口的可重用构件开发技术。基本构件功能固定,通过数据总线传输数据,可组装成复杂构件,易于实现软件的移植和重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服务器软件如果长时间运行则会产生软件老化现象。导致计算机系统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做软件老化的实验,这就涉及到实验程序的设计。本文以Apache服务器为例,给出了软件老化现象实验的程序设计图及源代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飞速发展.但是,在软件平台选择方面遇到了挑战性的问题:"合法应用软件".2003年微软建议上海市中小学购买正版软件事件本应引起教育界的深刻反思.但是,回避该问题已经使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本文试图揭示"知识产权保护"在教育领域中的至关重要性并希望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探讨.为实现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创新型社会目标时,在教育领域中建立软件应用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将是必然条件.同时讨论了选择"开放源码"软件为教育信息化平台不仅在技术上可行,"开放"路径选择也将最大程度地导引中国教育走向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不同CAD系统之间图形的相互转换,首先必须以形式上通用、但格式细节上有差别的IGES文件为依据。在各自系统中选一种系统支持的软件为工具,对原图形文件进行扫描检索,再生成对方系统所能接受的IGES格式的文件。然后,利用局网通讯协议传送后,在对方CAD系统的屏幕上重现。本文介绍了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生成只包含直线项目的IGES文件。重现的图形与原图形状完全相同,但占存储空间较大,有时不能利用对方的编辑功能进行修改。另一种方法是生成以各类基本图形项目为基础的IGES文件。它可以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但必须预处理某些信息。所开发的软件是用于AutoCAD与TekniCAD系统之间的图形相互转换。其设计思想同样可以解决不同CAD系统之间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一种分层的软件过程执行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的过程执行机制会对软件过程支持的灵活性产生影响,两种传统的过程执行机制———前摄式和反应式存在模型复杂性和执行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借鉴了Alf Inge Wanget al.所提出的基于组织中过程执行主体分层支持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分层过程机制,该机制将软件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底层是具有流程稳定的子过程,采用前摄式机制支持,而高层是易于变化的过程,则用反应式机制支持,通过过程片段将两层过程统一在一个过程模型中既增加了过程执行的灵活性,又降低了过程模型的复杂性.为了说明该过程机制的实践有效性,分析了一个案例所发生的“例程”、“并发”、“反馈”和“等待”的各种情况并且阐述了在CPMS系统中应用分层机制对上述情况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家庭自动化系统为背景,探讨了利用统一建模语言进行面向对象的建模问题,介绍了UML的结构和机制,说明如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运用UML建模.按照此模型进行系统的开发,可以大大地提高系统开发的产业化水平,是软件工程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应用系统自动生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化、面向对象、基于组件等都是比较成熟的程序设计方法.借助这些方法的实现机理以及原型和分层思想以应用领域的业务元数据为依据,自动生成符合规范的程序代码,将推动程序设计方法和程序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以此为基础的软件开发方法可有效地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以及提高产品质量,解决当前软件工程领域存在的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软件行业普遍存在的“企业缺人才”,“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矛盾,在正常教学环节外,通过采用组建虚拟软件开发团队,让学生按角色全程参与软件开发的实训培养模式,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弱,缺乏工程训练的问题.该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强、操作便利等特点,并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对软件进行逆向工程是推动软件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许多软件著作权人通过软件许可合同限制逆向工程行为,因此引发了大量新颖的法律问题。针对我国计算机软件许可合同中大量出现的禁止逆向工程条款,在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应用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等基本法学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应当完善我国关于限制性条款和格式合同的具体规定来解决禁止逆向工程条款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利用哈希函数和随机数特性并结合PPCT和排列图的混合软件水印方案. 利用随机数和哈希函数进行预处理隐藏真实的版权信息,通过修改PPCT的叶节点的左、右指针来创建排列图.在发生版权纠纷时,PPCT或排列图任何一个被提取即可证明版权.利用排列图或随机数可重构嵌入程序中的水印拓扑图,而且,即使在水印被攻击而部分提取的情况下,根据重构的PPCT与提取的PPCT的相似度为证明版权提供证据,进一步增强软件水印的鲁棒性.仿真实验的提取结果表明,混合软件水印方案在删除、修改、增加指针后仍能证明版权,明显增强水印的抗攻击性能.  相似文献   

20.
Ince DC  Hatton L  Graham-Cumming J 《Nature》2012,482(7386):485-488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relies on evidence that cannot be entirely included in publications, but the rise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has added a new layer of inaccessibility. Although it is now accepted that data should be made available on request,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regarding the availability of software are inconsistent. We argue that, with some exceptions, anything less than the release of source programs is intolerable for results that depend on computation. The vagaries of hardware, software and natural language will always ensure that exact reproducibility remains uncertain, but withholding code increases the chances that efforts to reproduce results will f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