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项目简介 东北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著名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其中近60%分布在我省西部。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当地造林树种匮乏,现有的树种及造林、经营技术远远不能满足近百万公顷重度荒漠化盐碱地的造林绿化、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8,(3):51-51
扶芳藤原产于中国,其具有四季常绿、生长期和绿期长、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荫、耐贫瘠等特性,可用于城市及坡面立体绿化、荒漠治理和水土保持,还可用于制作茶叶、药材和牧草。经引种,至今扶芳藤已在美国、加拿大、捷克、波兰、匈牙利、新西兰等国家种植,特别在园林绿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经过近30年的资源收集和选育,筛选出红脉扶芳藤和宽瓣扶芳藤2个新品种,其抗逆能力强,适应范围广,可在我国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沿海造林困难地树木引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州市沿海岛屿和滩涂盐碱地,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缺乏适宜生长的树种,长期荒芜。经过50多年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引种成功国内外优良树种230多种,攻克了各类困难地绿化造林技术难关。总结出引种树种选择的9项技术要点,研发成功“批量引种,苗期锻炼,选优培育,示范推广”四项树木引种集成创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各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及荒漠化防治工作非常重视。 1 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 (简称“环发”)大会之后 ,一百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是世界上防治荒漠化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侯变化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 ,风沙灾害、水土流失等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十分不利 ,荒漠化成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此十分重视。因此荒漠化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 ,在媒体上、学术刊物上有很多宣传报导 ,一…  相似文献   

5.
槭树是世界著名的城市园林绿化树种之一,是欧美各国重要的风景观赏资源。选育复叶槭新品种对丰富我国的树种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经选育出的优树,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复叶槭新品种是华北地区园林绿化和速生用材优良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0,(22):49-49,50
1 项目简介 在广泛引种国内外优良新品种和长白山野生资源的基础上,采用顺应性、保护性、改造性、保证性引种驯化栽培技术进行驯化,依据引进树种的抗逆性、适应性、观赏性、生长情况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综合评价选育新品种;采用组培快繁等生物技术与扦插、嫁接、播种等常规技术相结合建立快繁技术体系和产业化研发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松辽黑猪(Songliao Black swine)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分院承担的“八五”农业部和吉林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是该院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品种猪,1998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它是在“七五”承担吉林中型猪合成系选育课题的基础上,由吉林中型猪的黑系经过选育培育出的瘦肉型新品系,它的基础群是由杜洛克、长白和本地猪三品种杂交育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08,(15):63-63
本项目研究基于我国北方多品种、多色彩园林绿化的急需,针对多年存在的园林绿化树种相对单一、扩繁系数小、成本高、繁殖困难,满足不了规模生产的需求等问题,经过系统研究,完成了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种子萌发促进与繁殖技术、花楸幼胚外植体组织培养微繁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9.
本项目立足植物引种驯化基本原则和技术,参照园林植物推广潜力标准,借鉴国内外该领域相关研究经验,从引种驯化、评价分析及推广运用三个角度,系统地探讨了彩色叶槭树、常绿阔叶树、观赏草、景天属植物等在引种示范地的引种驯化及推广应用。并已通过技术鉴定,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获得耐寒耐高温优良个体为目标,将萌芽、生根能力和无性系性状纳入选择标准体系;建立起中亚热带地区桉树选择的技术体系.选育优树301株,分属12个树种,其中有16个杂交组合、2个突变体;优树无性系林分年平均高生长达3.5米,平均胸径达3.7厘米,最大单株年高生长量达6.8米、胸径达6.4厘米,为当地树种生长量的1~3倍;可在北回归线至北纬31℃、常年极端低温在-6℃以上地区种植,湖南已有148株优树无性化,推广4万公顷,将我国桉树栽培区北扩800公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4,(19):58-58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是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为971060119,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绿化、美化、生态、科研、医药、保健品及食品加工业.该成果运用植物学、经济林栽培学、森林生态学、数理统计学、医药化学、食品加工工艺学等原理,一是通过对银杏资源调查、良种选育与引进、快速繁殖嫁接育苗试验、苗木生长规律测定、营建丰产林、整形修剪、计划密植、人工辅助授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项技术研究,摸索出一套银杏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二是通过对银杏叶、果的加工技术研究,研制出了银杏胶囊、银杏神茶、条茶、清水银杏罐头、银杏饮料等医药保健品.选育、引进适于栽培的核用银杏良种12个、叶用银杏良种2个,建立良种采穗圃100hm2.  相似文献   

12.
摘要 沙漠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是我国自古沿用的两个名词。早被公众接受,不是近期才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对于译文,经专家们多方查证,不存在“把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荒漠化公约。治沙行业管理部门把签约后的《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把沙漠化改称荒漠化,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只能引起诸多方面的混乱。
近几年来,治沙行业管理部门将沙漠化改称荒漠化;进而把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改为荒漠化治理。说这“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从而造成思想认识、沙漠普查、治沙规划、战略重点、资金投向、学术研究、学科设置、统计口径、社会分工、归口管理,乃至立法内容等诸多方面的混乱。严重地损害着我国早已形成独立学科的沙漠学的发展,也干扰了党和国家关于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沙区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世人皆知,地球陆地表面广泛分布着沙漠化土地。正由于有这个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这两个用语(名词)早被世界各国公认、沿用。我国远在晋代就有沙漠方面的记述。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教授在《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1]一文中早就明确指出:沙漠又称旱海或大漠,蒙古语为戈壁或额伦,维吾尔语为库姆,统指沙碛不毛之地。晋代法显《佛国记》中称为沙河,其中有一段是描写敦煌附近的沙漠。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又称沙漠为大流沙或沙碛。竺可桢教授还特别强调:“而沙质者才称为沙漠。”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同志于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沙漠化的展望》。水保专家陶克同志1951年在《中国林业》发表的《陕北的沙漠现状及其改造利用问题》一文,多处用过沙漠化这个词。显然,沙漠和沙漠化这两个用语(名词)是我国固有的,早被公众接受,不是近期才从英语词汇中译过来的。对于译文,经专家们多方查证,不存在“把英语词汇中的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2]。《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始终称为《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当时争议的情况是,从第三次谈判开始,由于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用于治沙,而发达国家则尽量推脱承诺。发展中国家内部也有矛盾,非洲国家强调援助资金应该优先提供给非洲。于是就出现了不少国家的官员在为本国利益进行辩论时,任意将其沙漠化范围和沙漠化面积扩大的情况,从而引起是否要将沙漠化防治公约改成荒漠化防治公约的争议。显然,这是国际利益之争,是政治家和外交家们在寻找妥协用语,不是沙漠化科学定义之争。更重要的是,尽管有过这样的争议,但签约正式文本并没有改变,仍称《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林业部治沙办公室根据签约的正式文本于1994年12月编辑出版的中、英文合订本可作例证)。同时,这个《公约》在第一条就首先声明:用语是为本《公约》的目的。也就是说,用语对《公约》签字国没有什么约束力和要求。这个国际公约的真正目的和要求在于为防治土地退化建立一套国际合作体系和行动方案,并不要求各国统一用语、名词、名称。显然,这对我国而言,本来就不存在“改”的问题,问题在于后来不知何故,我国治沙行业管理部门通过外交途径,要求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正式中文原件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接着又在国内采取行政措施,将沙漠化一词改称荒漠化,将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改为荒漠化治理。这就是所谓与国际接轨?!事实证明,改沙漠化为荒漠化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荒漠化和沙漠化都是地理环境评价和分类专用名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是同义语,更不能划等号。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涉及面很广。按地表组成物质,荒漠分沙漠、泥漠、岩漠、砾漠、盐漠,还有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寒漠。而沙漠是指荒凉无边无际的沙质地带,是荒漠中的一个类型,只限定在一定区域的土地退化。沙漠化是土地退化为沙漠的过程。正由于它具有地表由沙质覆盖这一特性,才称其为沙漠化。这是早被公众所接受了的用语。现在将沙漠化改为荒漠化,反映不出沙漠的个性,不符合沙漠化的本来面目。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为荒漠化治理不符合我国国情,也干扰了党和国家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正如竺可桢教授一再强调指出的:“荒漠中最大的祸害是风和沙”,急需治理改造。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事物的另一方面是,我国沙漠的自然条件与泥漠,特别是岩漠、砾漠、盐漠、寒漠相比,较容易改造利用,而且因其资源丰富,生产潜力非常大。因此,我国也是世界上治沙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国家,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国人民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按照规划开展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这就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据考证,我们的祖先为了求生存,早在数千年前就与沙漠抗争,留下不少业绩。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政权起就非常重视防沙治沙。1942年,原陕甘宁边区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由于领导人民防沙治沙成绩卓著,毛主席亲自为其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当即就号召沙区人民“组织起来,防沙治沙,除害兴利,造福人民”。将治沙事业归口林业部管理(水土保持归口水利部)。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在榆林建立了陕北防沙林场,开展大面积的造林防沙治沙。东北军政委员会也领导东北人民营造西满防护林带,防风固沙。均由国家拨款。1959年,国务院成立了治沙领导小组,并在呼和浩特召开治沙工作会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防沙治沙热潮。中国科学院还组织庞大的考察队伍,对全国的沙漠进行科学考察,并在兰州建立了沙漠研究所,把沙漠和治沙作为一门科学,大规模地开展科学研究。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和干旱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把防沙治沙作为重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被誉为“生态工程世界之最”。1984年,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从“我国约有16亿亩沙漠戈壁,和农田面积差不多,每年接受太阳能也差不多”的这一国情出发,提出了建立沙产业的理论,并预言有可能搞成第六次产业革命。从此,把我国的防沙、治沙、用沙引向在沙漠里利用太阳能,建立知识密集型、农业型沙产业的新阶段。1991年和1993年,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国务院作出防沙治沙改善和拓宽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战略决策,两次召开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动员全国人民向沙漠进军,并制定颁发了防沙治沙规划和政策,把防沙治沙作为独立的工程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着手起草《防沙治沙法》,把防沙治沙纳入法制轨道;还重申治沙归口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管理(水土保持仍归口水利部)。通过这两次会议,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现在,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为荒漠化治理,若仅是用语的改变,名不副实,有关部门、学科难以认同和协调,公众也接受不了,只能引起混乱;若是名副其实的改变,荒漠化治理则包括沙漠、泥漠、岩漠、砾漠、盐漠、寒漠的治理,要实行战略转移,那是办不好的,只能削弱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显然,这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干扰了党和国家关于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治理沙漠,造福人类,这个信念不能动摇。对我这个毕生从事治沙工作的人来说,退休后看到治沙战线目前出现的这种情况,深感忧虑。特此直言不讳,但愿有益于治沙事业。  相似文献   

13.
过去,习惯将“desertification”译成沙漠化或沙(漠)化,这是约定俗成的词汇。沙漠化一词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见于《解放日报》(1941)田家英的《沙漠化的愿望》一文;50年代又见于《中国林业》(1951年1期)陶克的文章《陕北的沙漠现状及改造》。过去,“desert”一词在辞书里译法混乱,既译为“沙漠”也译为“荒漠”。而沙漠不仅是荒漠的通称,更是荒漠的一种类型。实践中,地质意义上的沙漠(sandy desert)与荒漠(desert)内涵是有差别的。地理意义上的荒漠内在涵义颇广。1994年,我国政府电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过渡时期秘书处(Interim Secretariat CCD),将原译“沙漠化”的desertification改译为“荒漠化”,修改了长期沿用的译法。这一改动,给这一名词的使用带来麻烦。“荒漠”名词加后缀“化”(-fication)构成动词而转变成“荒漠状态”。因此“荒漠化”一词的界定上应与“荒漠”在概念上有严格区别,荒漠化不包括沙漠(sandy desert)、戈壁(gobi蒙语,sand-pebbly desert)以及盐漠、寒漠等。荒漠化在定义上涵盖植被退化、风蚀、水蚀形成的土地退化,也包含盐渍化、冻融等荒漠化指征。我国治沙一向指沙(漠)化带来的环境恶化和社区经济下降过程,这是国情。所谓沙(漠)化土地,准确地说即“沙质荒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就是指人类不合理利用干旱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由风蚀形成的土地退化。也就是说,沙化地是发生在原非沙漠地区的风沙活动形态。我在《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林业科学,1998,34(2)1—10)一文中,对不使用荒漠化而使用沙质荒漠化有过论述,并附有根据TM卫星影像解译制作的三幅典型的沙质荒漠化土地现状图,可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1成果的国内外需求及其科学意义 黄土高原及我国西部广大水土流失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我国资源富集区。建国60年来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该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区域经济,但到上世纪末黄土高原地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经济依然严重滞后,南北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严重的区域不平衡,一方面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落后又制约着西部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建设,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经过几年的实施黄土高原及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由系统外部输入大量经济社会资源推动的黄土高原及我国西部地区系统内部生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通过并推进实施,急需研究提出一套集数据采集、处理、数据库构建、建设管理与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支撑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农村,公路通达情况专项调查、年度更新和农村公路建设计划管理工作。本文以国家交通相关管理部门前期工作项目”全国农村公路通达情况专项调查”(2006-1-9)和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捉村公路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典型示范”(合同号:2006318221102)两个项目为依托,重点研究其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为两个项目的实施及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荒漠化最初提出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这一术语是法国植物学家、生态学家A .Aubreville ,他在 1 949年出版的小册子《热带非洲的气候、森林和荒漠化》中对荒漠化的定义是 :在人为造成土壤侵蚀而破坏土地的情况下 ,使生产性土地最终变成荒漠的过程。法国植物学家、草场学家H .N .LeHouerou(1 96 9)认为 ,荒漠化是典型的荒漠景观和荒漠地貌向干旱区四周的扩展。 1 977年在肯尼亚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 ,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对荒漠化的定义为 :“荒漠化是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或破坏 ,是生态系…  相似文献   

17.
1.荒漠化最初提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这一术语是法国植物学家、生态学家A.Aubreville,他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热带非洲的气候、森林和荒漠化》中对荒漠化的定义是:在人为造成土壤侵蚀而破坏土地的情况下,使生产性土地最终变成荒漠的过程。法国植物学家、草场学家H.N.Le Houerou(1969)认为,荒漠化是典型的荒漠景观和荒漠地貌向干旱区四周的扩展。1977年在肯尼亚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荒漠化的定义为:“荒漠化是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或破坏,是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10年后Y.J.Abmad和M.Kassas(1987)在《荒漠化》一书中写道,荒漠化是干旱的表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承载力的超载现象”。我国学者朱震达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经济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不协调时出现的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由于世界荒漠化问题在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重视的同时,也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因而90年代联合国几次召开会议讨论荒漠化问题。1990年2月内罗毕会议对荒漠化下的定义是:“荒漠化系指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干旱亚湿润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里约热内卢环境和发展大会(1992)则将其定义为:“包括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种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区、半干旱区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由此可见,荒漠化的内容是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的。1994年10月,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这一正式文本中,确定了统一的荒漠化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这一定义包括有三层内容:(1)荒漠化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2)荒漠化指特定的区域: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这一区域根据湿润指数确定。(3)荒漠化的实质是指土地退化,土地是指陆地系统,由土壤,植被、其他生物和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程组成。2.沙漠化沙漠化的概念同样林林种种,朱震达(1989)对沙漠化的定义为:“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其含义可简单概括为在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由于人为过渡的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当然,朱震达对此也有一些另外的定义,如“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称之为沙漠化过程,所影响的土地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把“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造成地表出现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之为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1994)。还有其他学者的定义,不再一一赘述。3.风沙化风沙化是尽指湿润区和部分半湿润区的沙质干河床、海滨沙地等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的过程。4.沙化从上所述,在工作实践中,确定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首先必须确定气候区,较难以落实到具体地面,而且,学术界的纷争对其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沙化土地的称谓完全是为了避免学术纷争而能在工作中应用的目的产生的,它泛指任何地区的土地沙化。沙化就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的过程。在《中国荒漠化报告》中直接使用了沙化这个概念。准确地讲,荒漠化、沙漠化都是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它用的词是desertification,如何翻译则是另一个问题。现在,沙漠化相对应的英文译法较乱,有desertification,deserzation,sandy desertification.5.建议中国科学界对一些术语之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益事,但实际对具体工作和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荒漠化、沙漠化在翻译成英文是首先应从荒漠、沙漠的英文始。荒漠、沙漠的英文都是desert,那么荒漠化、沙漠化的英文就一定不同?中国的防沙治沙根据学术界的争议就必须写成中国北方的防治沙漠化和南方的防治风沙化?等等。因此,规范术语也要实际且具有可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2):67-67
在发明界,杜鸿钧是一位在不同领域都有突出成就的人,在其众多发明中被授权的就有30余项,获吉林省科技成果奖1项,《人民日报》招商引资、中国科学家论坛重点推介各两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成绩刊载于人民日报《中国专家人才库》、光明日报《2000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中国外文局世界语出版社中英文版《21世纪人才库》及其彩色光盘、人事部人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英模大典》等几十部书典中。  相似文献   

19.
泡桐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和绿化树种,分布于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全国现栽植泡桐10亿余株。泡桐树能与农作物形成理想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泡桐材用途广泛,其制作的家俱、乐器等产品可出口创汇,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泡桐遗传背景窄、种质资源匮乏,现有的泡桐品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因此,开展四倍体泡桐创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耐寒地被竹的选育与容器育苗技术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1):28-28
本项目由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和南京林业大学共同承担,开展了以耐寒地被竹的筛选和容器育苗技术的创新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来的协作攻关,解决了北方耐寒地被竹竹种筛选问题,筛选出了适宜在北方寒冷干燥地区栽培的地被竹5种;容器育苗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人工竹林发展的种苗培育技术难题,为竹苗工厂化良种化培育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建立了年产500万盆的地被竹容器苗繁殖基地,示范推广了观赏和生态地被竹坪280亩;应用竹坪可明显减少养护用水量,对改善北方冬季的景观和节约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共发表论文8篇,培养硕士生8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