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克莱姆—施密特正交化法则的多用户检测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码分多址(CDMA)系统中一种基于克莱姆-施密特正交化法则的多址干扰抑制算法,不同于传统的多用户检测算法中采用扩频序列对接收信号进行解扩,该算法运用克莱姆-施密特准则递推地完成最优欠妥 扩码的求解,进而对接收信号进行解扩处理,可以实现对多址干扰的完全抑制,性能分析和仿真结果均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抑制CDMA系统中的多址干扰,改善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多径干扰(Multiple Path Interference,MPI)与多址干扰(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MAI)是影响CAPS(Chinese Area Positioning System)卫星扩频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选择相关特性优良的扩频码以及在接收端采用多用户检测算法是克服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传统线性扩频码数目有限、复杂度低等缺点,对基于Chebyshev映射的混沌序列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建立CAPS卫星扩频通信盲多用户检测系统模型,对混沌序列在卫星扩频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仿真实验表明,混沌序列生成简单,具有相关性能良好、可用码组数目众多、保密性好等优点.将混沌序列与多用户检测算法结合应用在CAPS系统中,有可能改善系统性能,提高系统容量,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异步直扩-码分多址(DS-CDMA)系统多址干扰引起误码率性能降低的问题,提出了DS-CDMA系统多波形优化的多址干扰抑制方法。首先,从常规波形中选取所有q(q≥3)种波形组合,通过q种波形能量谱的平均分别计算每种组合的等效波形能量谱;然后,引入能量谱平坦度量化计算每种组合的等效波形能量谱平坦度;最后,优化选取平坦度大的波形组合,并循环使用这些优化波形组合与扩频序列进行扩频信号的构造,同时,CDMA用户在发射端使用构造的扩频信号扩频并在接收端使用同样的扩频信号进行解扩。仿真结果表明:与双波形方法相比,多波形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用户间的多址干扰,使多址干扰下的CDMA用户误码率性能提升2dB。  相似文献   

4.
史律 《科技资讯》2011,(36):7-7
多址干扰以及远近效应是影响扩频系统性能的两大关键问题。多用户检测是一种从接收端设计入手的干扰抑制方法,主要作用是从用户信息相互叠加的CDMA信号中可靠地解调出部分或全部用户的信息。多用户检测技术是消除多址干扰,缓解远近效应,提高系统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几种经典的用于直接序列扩频的多用户检测算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并行干扰消除(PIC)算法检测过程容易出现判决误差扩散导致移动通信系统整体性能下降的问题,本文结合数值分析中的Schwarz算法对强多址干扰情况下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系统中的并行干扰消除(PIC)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异步连续并行Schwarz-PIC算法。新算法通过Schwarz算法实现对信道用户信息数值子域边值的精确控制,全面跟踪时变信道,且能有效避免判决误差的扩散,抑制MAI及ISI的影响。在收敛性,动态跟踪能力及算法精度方面较原有PIC算法有较大提高。仿真结果验证了新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准同步CDMA系统的广义正交扩频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一种根据等距码构造具有零相关区或低相关区扩频序列的方法,这些扩频序列能应用于近似同步CDMA系统以删除系统的多址干扰。此外,这些序列相关函数的下界改善。对于那些不能达到下界的具有零相关区的序列.给出了一种新的下界。  相似文献   

7.
关于准同步CDMA系统的广义正交扩频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了一种根据等距码构造具有零相关区或低相关区扩频序列的方法,这些扩频序列能应用于近似同步CDMA系统以删除系统的多址干扰.此外,这些序列相关函数的下界改善,对于那些不能达到下界的具有零相关区的序列,给出了一种新的下界.  相似文献   

8.
多码DS/CDMA传输自适应系统的序列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优化多码DS/CDMA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序列优化及功率控制方法,通过优化系统扩频码设计,使系统能有效地克服多径多址干扰,降低系统传输功率。此方法中,为提高接收端用户的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提出了一种快速收敛的优化序列设计算法,通过优化发送扩频序列和接收解扩序列,降低了多址干扰,提高了多径分集增益;通过调整发射功率,使接收端达到设定服务质量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多码DS/CDMA传输自适应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CDMA(码分多址)系统中由于多址干扰(MAI)的存在,使得CDMA系统成为一个干扰受限系统,而多用户检测(MUD)已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从多址干扰(MAI)入手重点阐述了DS-CDMA的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多址干扰的产生的原因,本文绍了两种基于干扰抵消的多用户检测。最后仿真了这两种多用户检测对于消除多址干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地址码的正交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系统多址干扰形成原理,着重分析了m序列、Gold序列、Walsh序列及其正交性。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同步状态下Walsh序列有理想的正交性,但在非同步状态下正交性不很理想。  相似文献   

11.
在频谱相位编码光码分多址系统中,多址干扰(MAI)的包络特性将直接影响系统误码率公式的推导,通过中心极限定理对于多址干扰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多址干扰的概率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雅可比变换法,给出了多址干扰包络的概率密度函数。  相似文献   

12.
在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介绍了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材料学科课程教学质量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现状与发展角度出发 ,分析、研究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与结构 ,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及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抵抗代数攻击,流密码中使用的布尔函数应该具有较高的代数免疫阶,首先提出了一种构造奇数元旋转对称的最优代数免疫(MAI)布尔函数的一般方法.基于已经得到的旋转对称布尔函数,通过替换其支撑集中一些点的方法构造了大量非旋转对称的MAI函数,并且对某些构造给出了精确的计数.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改进高斯近似法,分析了其在计算DSCDMA系统多址干扰中的应用。数值计算实例证明,改进高斯近似法有好的性能近似,且计算复杂度不太。  相似文献   

16.
多址干扰(MAI)是影响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为了减小MAI的影响,通过对LSOOC码修正,提出了一种适合光谱幅度编码光码分多址(SAC-OCDMA)地址码的构造方法.分析了码字特性,设计了可调谐FBGs编解码器,阐述了编解码原理.分析结果表明,该码字容量大,编解码方法简单,在光源和信道理想条件下可以消除多址干扰.  相似文献   

17.
利用级联的思想研究具有最大代数免疫度的布尔函数的计数问题, 给出达到最大代数免疫度的偶数元布尔函数个数的一个新的下界, 该下界优于已有的下界结果。  相似文献   

18.
域变换结合参数估计干扰对消的智能天线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DMA系统中的多址干扰是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种新的域变换结合参数估计抗多址干扰的算法。同文献[1]中的方法相比,在具有相似的误码率性能的基础上,具有更快的收敛性能。  相似文献   

19.
对于码分多址无线通信,多用户检测技术是克服多址干扰的有效手段,尽管最优多用户检测算法具有最好的检测性能,但是其计算复杂度和用户数量呈指数增长,不可能在实际系统中实现.已经证明最优多用户检测是non-deterministic potynomial(NP)完备的组合优化问题,目前还不存在有效的多项式复杂度算法来求得其精确解,而启发式方法作为求解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合理的计算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解.启发式算法性能的最重要因素是相应问题的适应值曲面特性,对特定问题的属性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启发式搜索算法的行为和预测其性能.本文给出了适应值曲面的概念和最优多用户检测问题的组合优化模型,指出影响启发式多用户检测算法性能的几个主要属性,定义了几个重要测度以量化这些属性并且对最优多用户检测问题的适应值曲面进行了数值仿真和分析,指出了数值仿真结果对设计高效启发式算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CDMA通信系统中,各个用户信号之间的相关性导致了多址干扰。随着用户数的增加或信号功率的增大,多址干扰就成为宽带CDMA通信系统的一个主要干扰。多用户检测(MUD)是宽带CDMA通信系统中抗干扰的关键技术,就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信号信息对单个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有效地消除多址干扰。笔者从理论上分析了CDMA系统在不采用和采用MUD时用户容量的表达式,提出了利用MUD技术增加系统容量的多种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仿真来分析采用MUD对CDMA系统容量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得出结论:MUD效率越高,CDMA系统容量改善越好;同样的MUD效率下,数据速率越低,小区间干扰越小,比特能量功率谱密度之比低,CDMA系统容量的改善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